当前日期:

目录

宣城地区得地利气候之便,盛产粮食和油料作物,素称“鱼米之乡”。宋代出现粮食牙行(代客买卖,收取行佣)。晚清,成为芜湖米市(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主要粮源地。民国初期,区辖5县共建粮行、米店、砻坊345家,其中宣城223家、郎溪19家、广德48家、宁国14家、泾县41家;建油厂(坊)61家,其中宣城5家、郎溪16家、泾县40家(广德、宁国不详)。抗战前,各地设有“米业公会”或“米业公所”(均为群众团体自治机构),设理、监事若干人,受商会领导,负责管理市场,平抑粮价,粮油市场处于鼎盛时期。抗战开始,县城多遭日机轰炸和战乱影响,各地粮行一度凋敝,有的被抢劫一空,有的付之一炬,粮油贸易一蹶不振。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法币贬值,市场混乱,粮价飞涨,民不聊生。民国政府为攫取巨额军粮,到处出现军人假借“军粮”名义,征用民夫,走私贩运,官绅勾结,中饱私襄。民国36年(1947)大旱,全区粮食欠收,军民争食日甚一日,抢米风潮时有发生,殷商富户乘机放“青苗高利货”,转手渔利,盘剥农民。郎溪县人黄汪珏编撰的《米蛀虫》一剧,对当时不法商贩作了真实写照和深刻揭露。
建国初期,粮油贸易仍为自由经营,1949年秋后,地、县粮食局(科)相继成立,粮油贸易以国营商业为主导,挂牌收购,但允许私营粮商并存。1953~1982年,全区对粮食、油料作物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格禁止自由买卖,基层粮油市场,逐步由供销系统代购代销过渡到粮食部门自购自销,形成统一的粮油市场格局。1983~1986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粮油贸易亦允许多渠道经营,粮油市场日趋放开。1987年,全区粮油机构发展到350个、粮油商店97个,干部职工增加到6053人。是年,粮食纯购进190073吨,纯销售143633吨,年末库存143725吨;食用油纯购进11974吨,纯销售4792吨,年末库存7668吨。此后,粮油网点星罗棋布,粮油贸易全部放开。
宣城地区1953~1987年粮食征购统计表

宣城地区1953~1987年粮食销售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