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防火
50年代末期,泾县中村乡农民“炼山”起火引发一场大火灾,因扑灭火灾有7人光荣献身。1981年至1985年间,全区共发生森林火灾122起,毁损森林面积达10700余亩。为搞好森林防火,林区政府专门建立护林防火组织和防火专业队伍,分片负责。实行防火责任制。
在毗邻地区实行区域联防。1954年起,广德、郎溪、宁国三县分别与浙江、江苏两省毗邻县合建起6个护林防火联防区域组织。各联防区一年或二年召开一次联防会议。区内各国营林场也分别与毗邻社队建立联防组织,1982年广德县20个毗邻公社建立了7个公社级联防区。联防区坚持贯彻“自防为主,积极联防,团结互助,保护森林”的方针,无火共防,有火共灭,对防止毗邻地区森林火灾、调处林权纠纷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第六联防区广德祠山岗农场等单位,先后妥善解决了联防区内61起山界纠纷。
在重点林区,建设护林防火站、了望台和通讯网,开辟防火道。1961年,泾县马头林场修建起第一座砖木结构望火楼;60年代中期,国营山场开辟防火道,其中规模最大的泾(县)青(阳)防火道全长20公里、宽100米。到1987年底,全区已建有望火楼8座,了望台5座,防火线399公里,林道351公里,林区公路86公里,专用电话线35公里,森林防火工作正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1979年,广德县在苏、浙、皖、赣、鄂五省联防会上荣获“十年无火灾先进单位”称号,受到嘉奖。
1985年,郎溪县伍牙山林场采用除草剂清理防火道取得成功,首次实现利用科学技术防止森林火灾。
1986年,泾县采用防火弹扑灭林火取得很好效果。宣城县青隐山林场在全区第一个使用无线电对讲机预报火警。
二、防治病虫害
建国初,区内森林多系天然混交林,林区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大面积成灾病虫害较少。70年代后,造林绿化事业不断发展,人工林面积逐年扩大,天然林又屡遭毁损,导致生态失衡,成灾病虫害种类增多。危害严重的害虫有:马尾松毛虫、松梢螟、竹舟蛾、竹螟、竹笋泉蝇、竹小蜂、杉梢小卷蛾、白蚁等。仅松毛虫害,50年代全区年均发生1.5~2万亩,60年代增至5万亩左右,70年代发展到10万亩,80年代猛增至40万亩。1981年,广德县首次发现马尾松毁灭性害虫松干蚧。为防止森林病虫灾害,各级林业部门相继建立森防机构,配备技术干部。地区于1974年成立森林病虫防治站;各县先后建立30多个测报站,配备专、兼职测报员37人,购置防治机具46台,还办起2个白僵菌厂,生产生物农药,开展生物和药物防治。
1965年,宣城县夏渡林场1300亩油桐发生蚧壳虫为害,经使用紫油乳剂喷杀,效果达95%。
1971年,国家投资在宣城县杨柳乡境内建农用飞机场,始用飞机扑灭森林病虫害和飞播造林。到1987年,先后飞行300多次,对造林、护林起了积极作用。
1979年,泾县、广德二县发生了仅见的竹舟蛾大面积为害,大片竹林枯死,经采取灯光诱杀、烟雾剂薰杀和次年的复壮管理,竹林很快恢复生机。
1974年至1984年间,泾县马头林场开展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效果明显。十余年间,共生产白僵菌粉5.5万多公斤,放菌4万多亩,控制面积6万亩。宣城县森防站白僵菌厂十年生产菌粉8万公斤,放菌14万亩,均收到明显效果。
1980年,全区首次组织了规模较大的森林病虫害普查,共调查15个造林树种,普查面积176万亩,查出受害面积84.8万亩,掌握主要虫害48种,病害37种,采集虫害标本4000余号,病害标本1000多份,汇总了普查成果,为防治病虫害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制订了全区中长期防治计划和措施,坚持检疫、科研相结合,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