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医
明清以来,南陵中医人才辈出。据《南陵县志·人物志》载,明清两代有十大名医。明有管扌舜、杨治龙,清有许肇松、诸翱、程东贤、刘世伟、方光荣、董维岳、管秀章、尚教正。明洪武四年(1371年),杨治龙应诏为太祖朱元璋治愈牙疾而被授太医职。民国时期,吴坤山、殷福畴、鲁锦堂、陈锦兰、潘世仪、陈煦生、陈有文、孙亚东、吴道友、张维民、李浩庭等人医术颇高,其中尤以陈锦兰最负盛名见《人物》章。民国29年(1940年)后,城关的陈广生药号、济康国药店、春信恒药号、天生国药号、同济生药店、张恒春药店、朱寿康药店、徐庆生药店等中药店,都有中医坐堂看病。农村中医师或悬壶开诊或摇铃串乡自由行医。解放后,政府通过不同方式逐渐将散在民间的个体医生组织起来。1949年12月,成立中西医师联合会。1952年4月,在联合会基础上成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186人。次年各地相继建立联合诊所。1955年,全县有中医联合诊所2个,中西医联合诊所14个,有42名中医参加。本年举办一期中医进修班,时间6个月,参加学习的34人。1956年,城关8家私营中药店转为公私合营。同年4月,县医院设中医科,开本县中西医结合风气之先。1959年,在全县各人民公社医院安排中医(包括个体开业中医)131人。1961年全县有中医91人,其中国家机构7人,联合诊所73人,个体开业11人。
中医带徒是抢救中医药学术遗产的积极办法。1953~1959年,全县中医带徒63人。1961年11月,召开中医座谈会,决定采取“讲授、熟读、临床跟班”三结合授徒方法,3年内带徒50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工作受到冲击,带徒工作中断,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1978年安排5名中医药人员到国家医疗单位工作。1981年招收3名老中医之子为中医学徒。吴素行、陈元新、戴济生等中医师,医术精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本县中医技术的典型代表。他们对中医常见病症能熟练治疗,对肝、胆病以及妇科疑难杂症更有较深研究,沉疴痼疾治愈甚多,深受群众信赖。吴素行后被选调至省中医学院任教授,悉心研究中医经典,参与编写《中国中医学概论》。1985年,全县中医人员97人,其中主治中医师1人,中医师12人,中医士38人,其他中医46人。1988年8月成立县中医院。1990年,全县有中医药134人 ,其中中医师40人,中药师19人,中医士24人,中药士22人,其他中医22人,中药剂员7人。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中医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西医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医夏少棠始在县城东门外开设诊所,这是本县最早的开业西医。至民国初,传教士张达夫来本县开设欧亚药房,专营西药。后有杨梦云的海济药房、王治安的海仙药房、邢修宽的蓬莱药房,均以西药配方治病。民国期间私人开业的西医医院、诊所有胡世伟的宏济医院、纪振纲的南陵医院、张馥的复初医院、缪英的贫民诊所、吕振平的中西诊所等。解放后,本县西医发展很快。1950年,县人民卫生院设病床10张。1951年有72名西医人员参加医师联合会。1953年县所辖各级卫生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30人,其中医士11人,护士5人,助产士7人,防疫员7人。1955年,西医联合诊所有3个。1958年后,全县有10个公社成立医院,厂矿学校也相应建立医务室、所。1961年公社医院发展到20个,有简易病床149张。1964年,全县各级医疗机构56个,病床307张。到1985年,乡、镇卫生院有26所,县直卫生单位5个,厂矿学校卫生室(所)14个,病床共671张。同年,西医增至653人,其中主治医师23人,医师64人,护师及助产师17人,医士129人,护士87人。1990年,全县有西医师231人,护师、助产师83人,西医士116人,护士75人。
本县解放后,西医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解放初期,医疗单位无严格分科。内科仅能处理一般常见病,外科仅能解决清创缝合和一般外伤紧急处理。1954年8月,县卫生院在局部麻醉下成功地进行了一例阑尾切除术,这是本县第一例开腹手术。同年又实施了肠梗阻、疝气、鞘膜积液、痔疮等手术。1958年行肠切除吻合术。1961年开始作胃切除、脾切除、胆囊切除等上腹部手术。60年代末期,逐步开展胸外科、脑外科手术,如肺叶切除、食道癌根治术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等,同时还成功地施行过脾肾静脉吻合术。80年代较大手术有肝内、外胆管分别切开联合取石术,经皮肝穿刺造影术,乳癌胸膜外扩大根治术,外伤性脾破裂脾部分修补术,胃癌R根治术,胆总管、十二指肠间、空肠间置人工乳头术,全胃切除食道空肠“P”型吻合术,直肠癌miles根治术,骶前大网膜填塞术、腰椎结核病灶切除术。
60年代末,县医院内科有较大进展,对脑血管意外、肾炎、有机磷中毒、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均有所突破,乙型脑炎的治愈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1970年开始使用心电图机。1982年建立胃镜室,引进纤维内窥镜技术。1984年应用心电监护仪。1985年应用B型超声波和超声心动仪。1986年使用脑电图仪。1988年始用体外膈肌起博器、胃电图仪。
1974年县医院内、外科合作,成功地抢救了一例被雷电击伤呼吸、心跳停止近30分钟,复苏后昏迷10多天的患者,愈后没留后遗症。
县医院妇产科,50年代中期曾聘用纪振纲,从此改变只接平产的状况,开始应用内倒转、产钳术、碎胎术等新技术。1957年做了第一例女扎手术,次年行男扎手术。1958年6月开始行破腹产手术、经阴道子宫摘除术。1960年后技术发展加快,相继开展了子宫切除术、生殖系统肿瘤切除术、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子宫癌根治术等。1979年3月,妇产科主任兼护士长席德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奖章一枚。
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等专科也从无到有陆续建立健全,至80年代初期均有一定规模,已能基本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要。
县医院放射科、检验科、制剂室及其它一些辅助科室,起步较早,均具备了服务于临床的相应水平。
各乡镇卫生院一般均设置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基本科室,除极个别卫生院外都能实施腹部外科手术和计划生育手术。
三、中西医结合
1955年,本县贯彻执行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举办34人参加的中医学习班,研究祖国的医学理论,消除“中医中药不科学”的偏见。1956年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联合诊所,县人民卫生院也成立了中医科,聘调著名中医师吴素行、陈元新、戴济生担任门诊。1956年县血防站成立,广泛吸收社会中医药人员配合西医治疗血吸虫病,对晚期血吸虫病人,尤其是肝硬化腹水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成效。1958年后,将全县中医131人全部安排在人民公社医院,并允许老中医带徒授艺。同时开展采风献方运动。仅1959年1年就收献祖传秘方和民间丹方260余种。1959年6月成立西医学习中医领导小组,每周用4~6小时组织西医结合临床经验学习中医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内经》。通过学习和实践,西医逐渐看到中医不仅能治一般慢性病,而且能治某些西医难以治好的病,从而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中西医会诊和同诊同治,治疗效果显著。用大地散配合西药治疗大面积烧伤,用针灸、电针配合病房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都获得成功。对传染性肝炎、肾脏疾患、某些妇科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肺心病等难性病,中西医共治效果尤佳。70年代,进一步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大批西医药人员在掌握本身技术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医精华。西医开中药蔚然成风,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有的西医成了中西医结合型的医务工作者,很受患者称赞。80年代,中西医结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很多中药已制成西药剂型。县医院住院病人多数得到中西医共同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