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境内有漳河、青弋江、资福河、上潮河、马园河、孤峰河、许镇河、金阁河等8条季节性通航河流。清末、民国初期,这几条河流水运都较发达,漳河、青弋江尤甚。漳河水运为本县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途径。解放初全县通航里程有144公里,嗣后,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淤浅,水位下降,部分航道断航。1990年,全县航道里程长121公里。
一、航道
漳河航道漳河,全长115公里,本县境内87公里,河面宽80~135米,县境通航里程自城北龙门桥至三埠管地段全程34公里,在资福河口和三埠管地段与资福河、上潮河沟通。明、清时期,漳河河宽水深,百吨木帆船汛期可抵县城。10吨级木帆船上达三里境。民国期间,战火纷绕,河道失修,河床淤塞,通航期与航程缩短。
解放初,南陵至芜湖漳河航道里程为74公里,每年5~10月可通航10吨级小轮船,常年可通行10吨以下木帆船,通航能力为6级,通航早期保证率为40%,最大通航能力为100吨级。
50年代起,漳河上游毁林开荒,泥沙流失,河床淤积抬升,河滩裸露,航道变差。1956年11月,在仓溪至城关7公里河道打坝蓄水(1961年冬拆除)。1957年始对航道进行治理,清除暗桩40余根,在泉塘桥、花家滩、螺丝滩等处扒滩挖浅6处,长83米,宽11.5米,深4.3米。1964年,组织民工1036人次,治理漳河航道,扒滩22处,长5.5公里,平均宽度2.2米,清除航道中的暗礁和暗石。但由于上游山地因暴雨冲刷,泥沙淤积河床,量大面广线长。至80年代末,城关以上航道已断航;城关以下航道通航期大为缩短,运输量大幅度下降;100吨级船通航仅1至2个月,20吨级船通航2至4个月。漳河的现状引起市、县政府的关注和交通部门的重视。1990年,氵鲁港至城关龙门桥段按6级航道标准进行疏竣,已疏竣氵鲁港至资福河口段,完成土方128万立方米。资福河口至滨土堪力段的疏竣正在施工。
漳河原定为4级河流,1963年改为5级河流。属季节性河流,洪水季节水位暴涨,枯水季节水浅滩裸,河床呈梯形,流速慢,冬季不结冰,河床主要是沙石,流速为1.5立方米每秒。漳河航道上设有城关港口,黄墓镇土石结构码头,沿途有渡口25座。
青弋江航道该河由泾县流经本县奚滩、蒲桥、弋江、东河等乡镇,至芜湖县西河镇,经芜湖市入长江。县境全程34公里,河床宽130~250米,系季节性河流,通航能力为20吨。
民国时期,青弋江航道航行的船只多为平底“宣船”。解放初期,航行在该河道上的船舶均为20吨级以下木帆船和小挂机船。1956年,组织民工约10万人,对青弋江航道进行治理,清理弋江镇至西河航道10公里。青弋江航道有弋江码头和14府座渡口。
航道现状一览表
表1—9

二、港口、码头、渡口
南陵港口明、清时期,漳河沿岸以龙门桥为中心形成自然岸坡码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普济公司客轮行驶芜湖至县城,停靠北门码头。民国期间,以龙门桥为中心码头密集,建有小码头、澡堂巷码头、洋船码头、城北有滨土堪力夜行船专用码头,均为石片阶梯式,城西有黉塘桥码头,东门有小桥码头和东桥码头,均为自然坡岸简易码头。
1954年4月,交通部门投资51.47万元,在龙门桥港区新建片石石阶码头1座。长16米、高4米。1956年,港区停靠能力为190艘船舶。是年,建成仓库1座,容量339吨。码头从业人员154人,日装卸量10吨。1965年起,又陆续在港区扩建片石码头9座,露天货场5660平方米,仓库1幢204平方米。1966年设立南陵中心港务站,有职工4人。1980年,南陵港务站有站房200平方米,办理本县至芜湖内河客货运输业务。1982年停运,中心港站尚存,2人留守。
南陵港在县城龙门桥至倒桥,长100米。港口水域面积5万平方米,陆域面积3万平方米,河面宽50米,码头前沿一般水深3米,枯水季节为0.3米。港区停泊地段西岸系片石坡阶码头,东岸为自然坡岸,6~10月份可容10艘100吨级船舶装卸和锚泊。1956~1990年,南陵港客运吞吐量最高年份为11.28万人次,最低年份3.29万人次;货运吞吐量最高年份168万吨,最低年份2.6万吨。
码头1954年,建黄墓镇土石码头。停靠能力39艘船舶,建仓库1座,库容303吨,码头从业人员54人,日装卸量10吨。1990年,黄墓码头长165米,泊位1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50吨级。
1954年,建弋江镇码头。停靠能力101艘,仓库1座,容量为308吨,码头从业人员80人,日装卸量10吨。此外,还在石石危建土石码头1座,于1987年交芜湖县。滨土堪力夜行船码头因河床变迁60年代中期废弃。
1988年,在青弋江边建奚滩乡凤洲村渡口码头,长15米,系坡岸码头,坡长20米,投资2万元。
1990年,奎湖乡在奎湖边建渡口码头,长40米,高2.7米,系石阶码头,投资1.3万元。
渡口清末,本县有渡口61座,大都是土护坡渡口,较大的为弋江渡和桂花渡、黄墓渡等。民国时期,古渡因河道变迁,有的已废弃,使用的古渡口有26座:即三丫渡(三河渡)、俞村渡、许村渡、龙潭渡、俞家渡、染村渡、马仁渡、郑家渡、黄墓渡、郭城渡、黄公渡、小淮渡、三埠管渡、桃木渡、桂花村渡、张村渡、水月渡、丁家渡、八尺口渡、仓溪沿河渡、三叉河渡、阮家渡、铁滩桥渡、源潭桥渡、闸口桥渡、中洲渡。
解放初期,本县有渡口21座,渡船21艘(其中,长年渡船13艘,季节性渡船8艘)。从1988年起,投资19.5万元,更新钢质渡船35艘,使渡口船的适航率由原来的40%上升为85%。1990年,全县设有渡口71座,渡船79艘,载重吨位98.7吨,111.7千瓦。有机动渡船9艘,人力渡船69艘,索渡1艘。渡船中,钢质10艘,木质63艘,水泥6艘。渡船质量一类12艘、二类22艘、三类27艘、四类13艘、极差5艘。经营性质集体15个,联户26个,个体38个,日客流量2.5万人次。在71座渡口中,日客流量达500人次的有黄墓渡、马仁渡、阮湾渡、铁滩渡、桥头埂渡、东河粮站渡、凤洲渡、下坝渡、许镇渡、青蒲渡等。
三、营运机构与工具
清初,漳河、青弋江水运多以小型木帆船和渔舟载运客货。光绪元年(1875年)始有湖南船民带船来漳河营运。至光绪二十年漳河有湖南船13艘。是年湖北船、江北船亦相继来漳河载客运货,漳河船舶增至200余艘。时本县先后建立湖南、湖北、安庆、庐和等船民帮会。外籍船户增多,船型较复杂,汇集漳河的有湖南“乌江子”、“倒扒子”;湖北的“丫梢子”、“石梢子”、“扒斗子”及安庆、桐城和本地的“宣踏子”、“大肚子”和小驳船等。以两头尖、中间宽的乌江船最多。
1949年,全县拥有各类木帆船322艘,总吨位2576吨。载重量最大的30吨,一般为10吨,最小2吨。船民以撑篙、划浆、摇木鲁、背纤等重体力劳动从事水上运输。
1950年成立县船业工人工会,1951年11月,成立木帆船联合运输社。1956年4月成立南陵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翌年转为南陵港红旗高级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下辖黄墓、弋江、石石危运输社和城关、黄墓船舶修造厂,淘汰了一批质量低劣不能从事营运的船只,仿制手摇、脚踏式船用机械,安装在15吨以下284艘木帆船上。并筹资购置36.8千瓦木拖轮一艘,投入营运。
1960年改为县水上人民运输公司,辖黄墓(石石危、黄墓社合并)、城关、直属3个运输大队。1962年改名县水上运输合作社。1963~1970年,水运社造船厂建造自航驳船和新型拖驳,船舶为20~85吨。其时,又购木质拖轮3艘。1972年,对3艘木质拖轮进行改造,航速达6公里/小时。是年,自造水泥机动船、水泥挂浆机近200船皮。并自造钢质拖轮1艘,命名为“芜拖41号”。
1979年8月改名县航运公司。辖直属船队、轮驳队、城关、弋江、黄墓运输大队、船舶修造厂(1983年停办)。1982~1984年,分别从常州造船厂购回钢质拖轮2艘,动力均136.9千瓦,命名为“芜拖61号”、“芜拖81号”。从常州、蚌埠等地船厂购回货驳20艘,总计1350吨位。1990年,县航运公司(县属集体企业,在县城北龙门桥),占地面积12196平方米,建筑面积5713.2平方米,辖城关、挂机、弋江、黄墓和弋江知青等5个船队,职工499人。其中航行人员285人(大副25人,轮机长及轮机员33人)。有货船167艘,3186.5吨位,1975千瓦;拖船5艘602千瓦;货驳38艘,2800吨位。
1990年,全县7个水运企业,拥有各类船舶692艘,载重20274.5吨,2168客位。其中乡镇运输船舶430艘(含渡船79艘),载重14288吨,2146客位。水上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陈旧的木质船已被钢质或钢网水泥质船所取代。
四、客货运输
客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芜湖普济公司客轮行驶芜湖至本县,航程为74公里。宣统元年(1909年),芜湖泰昌公司营运的轮船行驶芜湖至本县,复航自县城北经仓溪、马仁渡、黄墓渡、小淮窑、三埠管、峨桥、氵鲁港抵芜湖。民国10年(1921年),泰昌公司在本县设栈点,客轮“元利号”隔日往返县城至芜湖。航次载客40~50人。11月下旬至次年4月枯水季节停航。其时,城北龙门桥至石石危夜航通航,为木帆自航船,载客10~20人,船上有被褥、草席,供旅客休息,风雨无阻,日开2班,由龙门桥至石石危对开。民国33年,芜湖三九轮船公司,小型汽船和泰昌公司“元利号”轮,行驶芜湖至本县。民国38年(1949年)年4月芜湖普济轮船公司,复航芜湖至本县,不久即停航。此后,本县至芜湖客运由省国营轮船企业“明发号”轮取代。1956年,南陵港成立水上运输合作社,内设交通班,担负夜行船客运,往返南陵至石石危,年客运量达7万人次,至1964年5月夜行船终止航行。
1965年,漳河航道隶属长江航运局管理,本县至芜湖客运航线由长江航运管理局芜湖分局担任。1966年,水运社建造1艘60客位的机动船。航行城关至石石危,日航1次。翌年,又增加1艘80客位的机动船。1969年,开通城关至金阁的客运航线,“红星二号”承担营运。由于客流量增大,1973年,城关至金阁客运增加1个航班。1982年,弋江至湾氵止客班通航。1984年,城关至石石危、城关至金阁因客流量减少而停航。翌年4月10日,县航运公司“南挂88”货运船队客挂,行驶城关至茅嘴航线。
1978年后,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个体船民经营水上客运业务。至1990年末,全县有个体客船40艘,278千瓦,1078客位。其中钢质3艘,52千瓦,225客位;木质37艘,226千瓦,853客位。
货运明、清时期,漳河航运多以渔舟载货,船体小,载重量轻。晚清,湖南、湖北与江北船陆续在本县从事水上运输。民国8年(1919年)漳河航道有30吨平汽船2艘,各类木帆船60艘,3300吨位,货运由龙门桥起运,过氵鲁港入长江。民国18年(1929年)芜湖泰丰公司小轮行驶本县,从事货物运输。时本县水运受湖南、湖北、庐和(含桐城)三帮会控制,组成船业公会。民国29年5月,成立宣(城)南(陵)航运会,开展水上运输业务。民国33年,日军侵占本县时,设驿运管理所,将水上三帮会编为3个中队,垄断货运,大发横财。民国35年,省公路局南陵站设快船组,有船员24人,船舶24艘,载重量373吨。是年,南陵站运输队有船员122人,船舶122艘,载重595吨。此外,航行青弋江航道上有“庆利”和“永裕”等5艘轮船。1949年,全县有船舶322艘,2576吨位,从业人员1114人,年货运量4.6万吨,货运周转量27.8万吨公里。1950年成立县船业工人工会,组织船民从事水上运输业。1956年,有各类船舶331艘,3031吨位。1958年,货运量15.4万吨,货运周转量752.5万吨公里。是年起,为解决枯水季节货运,投资1万元,出工1.8万人次,在仓溪修筑拦河大坝,蓄水运输。至1961年,4年货运量61万吨,货运周转量227万吨公里。1961年冬将坝拆除。1970年8月城关、黄墓、弋江、轮驳4个水上运输合作社合并,为县水上运输合作社,有船舶159艘,2708吨位。
1982年县航运公司在国家贷款扶持下,更新钢质驳船30艘,2000吨位,拖轮3艘,272千瓦。翌年,县航运公司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完成货运量16.8万吨,货运周转量2799万吨公里。1984年,航运公司又购进10艘60吨级钢质驳船投入营运。1990年,全县水运企业完成货运量7.3万吨,货运周转量2680万吨公里,上交税利4.5万元。
70年代初,城关、家发、黄墓等10个社镇和黄墓鱼苗场相继建立水上运输组织,有船舶102艘,236.5吨位。1978年,先后成立水上运输队,从事黄砂和农副产品运输。至1990年末,全县有乡镇水运公司6个,有各类船舶360艘,4847千瓦,14184吨位。
若干年份水运工具统计表
表1—10

若干年份航运客货运量、周转量统计表
表1—11

下一篇:第三节 运装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