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历代男尊女卑,妇女深受压迫。对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无人过问。民间全由旧产婆(俗称接生奶奶)接生,有的贫苦农民“自生自接”,临盆时都是“坐式分娩”,遇有难产,多半迷信鬼神。妇女产褥热、婴儿破伤风屡见不鲜。“寅时还在人世间,卯时已到鬼门关”,便是昔日妇女临产时的真实写照。
1952年县卫生院设妇产科,并在横山设妇幼保健站,与卫生院门诊部合并办公,配有4名妇幼保健人员。开始培训新法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1953年成立妇幼保健站,并先后在三山、荻港、新港、横山设4个区站,使妇幼保健工作在全县逐步推开。
1969年,县“三站一院”(防疫站、血防站、妇幼卫生站、县医院)合并,妇幼卫生工作受到损失。1975年“三站一院”分开,恢复原建制。1981年新建300平方米业务用房,人员增加到21名,增设妇幼保健门诊部。1983年改为繁昌妇幼保健所。并增置医疗设备,工作成绩显著。1985年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一、新法接生
建国后,全县计有旧法接生婆100余名,都经过3次以上培训,同时又新增经过培训新法接生员450名。每个接生员都分发消毒产包1只,推广新法接生,改“坐式分娩”为卧式分娩,并实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1965年新法接生率为85%;产褥热35例,比1955年下降1倍,比建国前下降2倍;新生儿破伤风32例,比1955年下降1倍,比建国前下降2倍。
1978年后,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多数产妇都住院分娩,少数不住院者也多采用新法接生,1986年,新法接生率已达98%,基本消灭了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
二、妇女保健
1958年,根据妇女生理特点和劳动强度,在农村普遍推行妇女“四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制。1959——1961年,开展“四病”(浮肿病、消瘦病、子宫脱垂、闭经)防治,抽调医务人员87名,设收治点11个,免费收治妇科病人;并由公社、大队补助口粮、食油、黄豆、鸡蛋、猪肉等食品,以资调养。1961年全县共有子宫脱垂病人3954例经治疗1823例,治愈率64。11%;闭经者7116例,治疗率34.33%。1962年推行“责任田”,生产发展,生活好转,轻度子宫脱垂和闭经病人不治自愈。
1978年开展妇科病普查,对2546名患有不同妇科病者分别进行治疗,同时开展“围产期”保健工作,对孕妇和婴儿进行系统管理。
三、儿童保健
自1953年始,以小学为重点进行儿童健康检查,然后逐步普及。至1986年止,共检查32530人,发病人数12016人,分别给予治疗,矫治率达86。6%。对全县儿童实行免费驱蛔;并对7岁以下儿童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1979年,成立县保育委员会,加强新法育儿指导,儿童保健工作向保健与教育、优生与优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适应全县400多个托儿所、幼儿园的要求,先后培训保育员、教育员千余人。县妇幼保健所规定每星期三为儿童智力测定日。1985年7月1日起,在全县实行婚前健康检查,男女双方凭妇幼保健所“体格检查合格证”方可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发现有疾病者进行婚前治疗,治愈后方可取得“体检合格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