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书院
据清道光六年《繁昌县志》记载,明天顺年间,县治迁至金峨上乡后,遂在北门建丛文书院,清顺治年间已废。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知县吴桢重修同仁书院,该书院位于旧县治公廨。清康熙三年(1664),于县治北门龙亭街姚氏宅屋建龙门书院,道光年间,书院已废。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林一彪于县城北门筹建书院未果,即调任宣城。越四年,知县毛廷锦等建成书院,取名鹊江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鹊江书院日渐倾圯,知县曹德赞自捐俸银,筹集资金,扩建改修,并易其名曰“金峨书院”。
明、清时期,境内还有社学和义馆各一所。
二、私塾
民国18年,《一年来安徽之教育》刊载:“繁昌县私塾共达144所,塾童1132人,女254人”。抗日战争前夕,已有私塾200多所。抗战胜利后,仅城厢就有十几所。1949年上半年,全县私塾还存306所,学生3550名。
境内私塾,以蒙馆最多,经馆屈指可数。前者以教《三字经》、《百家姓》,识字为主;后者读讲四书、五经,学做诗文。私塾教学,重在读书、背书、作文、习字,而以背书最为重要,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先生对学生管教极严,打骂跪站,已然成风,而尤以蒙馆为最。经馆中有的先生颇重师德,严谨教学,时时以培育英才为念。在长期实践中,为社会公认的名塾师亦为不少,如任图南、邓则先、姚彩奇、汪学洋、章可祯、徐钻铎、董志周、董梅村等。
民国时期,政府虽对私塾旧制进行过几次改良,但收效甚微。1949年,有107所私塾停办或改为全日制小学,尚剩199所。1950年,私塾减少到40所。1951年,全部改为民办小学或并入附近小学。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