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国营商业
建国初期,私营个体商业占优势。1950年以后,各国营公司相继成立,占领市场。商业体制现有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小组)、个体商业、联营商业和集市贸易等多种形式。其中,国营商业起主导作用。1986年,国营商业包括饮食服务业共有10个县公司。
【百货公司】1950年8月,中国百货公司皖南公司大通支公司在荻港设立办事处。1953年改为皖南分公司无为商店荻港办事处。1955年2月成立县百货公司,下设荻港、横山、三山、峨桥、黄浒、新港、平铺批发分销处。1957年花纱布公司并入百货公司。1983年县公司分设第一商场、第二商场、第三商场,各商场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6年有职工292人,固定资金93。32万元,销售额238万元,利润38。63万元,税金4。2万元。
【糖业烟酒公司】1951年8月成立池州专区繁昌县专卖分销处,下设横山、荻港批发小组,属县税务局。1952年改为中国专卖公司繁昌县公司,下设峨桥、黄浒批发组,原荻港、横山批发小组改为分销处。1953年改属县工商科。1971年县食品加工厂划入。1982年烟草业划出另成立县烟草公司。1985年公司下设4个门市部,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6年有职工59人,固定资金33万元,销售额379万元,利润48。6万元,税金5。5万元。
【水产公司】1954年成立安徽省水产公司繁昌县公司,属芜湖分公司管理。1962年5月改水产供销公司,属县农业局。1964年划归县商业局,下设荻港、峨桥水产收购站。1979年2月划归县农委管理,并成立水产局,保留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4年7月撤销水产局,公司仍归商业局。1985年取消渔业派购政策,实行合同预购和指导性经营,公司业务大减,为减少亏损,采取本业为主,鱼货调节,收购泥藕出口外调,并将门市部改“丽华商场”经营百货。1986年有职工53人,固定资金5。05万元,销售额99。5万元,亏损2。2万元,税金1。1万元。
【石油公司】1954年11月成立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安徽省繁昌县公司。1959年改为燃料经理部。1960年成立石油煤建公司。1979年改为石油公司,设城关门市部和东门加油站,荻港、峨桥设汽油供应小组。并委托孙村、赤沙、黄浒、三山、横山、高安6个基层供销社代销农用柴油。1986年有职工54人,固定资金61。04万元,销售额474万元,利润27。19万元,税金26。1万元。
【食品公司】1956年成立中国食品公司繁昌县公司,下设4个收购站和5个购销点。1958年并入供销社,各基层站同时并入公社商店。1961年恢复县公司,下设7个食品站。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肉食市场开放。食品公司所属2个门市部兼营日杂用品,附设屠宰、腌肉、皮蛋加工场,并在各乡设食品收购站。1986年有职工204人,固定资金62。3万元,销售额365万元,亏损15万元,税金7万元。
【医药公司】1956年9月,由县供销社中药材收购小组组建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繁昌县经营处。1960年8月,将百货公司西药专柜和药材经营处合并,改建为繁昌县医药公司。1964年设荻港医药站。1965年初在城关设医药门市部,在平铺设药材门市部,同年12月在孙村设药材门市部。1968年后,隶属县卫生服务站,1984年划归芜湖市医药分公司直管,行政归县商业局。1986年有职工74人,固定资金38。04万元,销售额40。27万元,利润1。3万元,税金11。6万元。
【盐业公司】1962年成立县盐业经营处,建造盐库1幢。1977年食盐交蔬菜公司经营,1981年划出,成立县盐业公司,业务由芜湖分公司管理,行政归县商业局。经营品种有淮盐、湖北盐,并加碘加工中籽盐。1986年有职工17人,固定资金14。14万元,销售额103万元,利润1。8万元,税金1。3万元。
【蔬菜公司】1971年5月成立县蔬菜公司,与城关镇8个蔬菜队签订蔬菜产销合同,收购蔬菜供应城关地区居民;并收购县产元葱、蒜苗、泥藕等外调销售。1985年取消蔬菜统购,蔬菜市场多渠道经营。1986年有职工24人,固定资金11。56万元,销售额38万元,亏损1。86万元,税金0。71万元。
【五交化公司】1982年12月从百货公司划出成立五金交电化工公司,专营建筑器材、民用五金、交电器材、油漆染料等商品,下设批发部、门市部,统一核算。1983年批发、零售分开核算。1986年有职工51人,固定资金11。48万元,销售额379万元,利润10。7万元,税金7。8万元。
二、供销合作社
民国31年(1942),县内抗日游击区保兴乡(今小洲乡),军民联合办合作社,经营各类商品,兼收废铜烂铁。新四军驻繁某部在孙村乡创办2个合作社,收购竹木柴炭,兼营生活用品。民国34年,抗日民主政府在赤沙乡创办供销合作社,群众入股,民主管理。
建国后,供销合作事业得以发展,1949年秋成立县供销合作总社,组织货源,投入市场供销,对于平仰物价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受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市场,代征农业税,代营粮食、油料、木材;自营棉布、百货、肥料、土特产、食品、副食品等。至1951年10月,全县已有城厢、黄浒、荻港、旧县、横山、三山、峨桥、平沟8个区供销合作社,共发展入股社员62135人,占当时全县人口36。6%,共集股金4。47万元。
1955年8月,区供销合作社增设11个零售门市部,8个采购门市部,6个购销门市部。1958年和1966年,供销社两度与国营商业合并,前后达15年,直至1977年恢复单独建制。
1983年4月,20个基层供销社进行清股分红,增股扩股,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新的理事会、监事会,并调整了基层网点,农村商品流通更趋合理。1986年,供销社拥有供应网点191个,副食百货门市部83个,采购门市部21个,生产资料门市部21个。共有职工1226人,商品销售总额达5023。66万元,利润总额77。31万元,固定资产总额680.46万元,税金58。6万元。
县供销合作联社所辖土产、农资、棉麻3个公司1个贸易中心。
【土产公司】1965年初,县供销社撤销日用杂品、土产采购经理部和生产资料经理部,成立土杂公司,下辖三山轧花厂。同年11月,城厢供销社并入土杂公司。1979年设土产贸易货栈和废旧物资回收站。1984年设土产批发站,主营棉、麻、茶、竹、柴、炭、漆等土特产和皮张、兔毛等畜产品,兼营日杂、副食、五金交电和生活用品。1986年有职工103人,固定资产80。67万元,销售额556。74万元,利润3。59万元,税金3。68万元。
【农资公司】1971年3月成立县农资公司,隶属商业局。1977年12月,恢复供销社体制后划归县供销社。1984年增设农资货栈及2个知青门市部,主营化肥、农药、小型农具、农用薄膜、农药器械等。1986年有职工67人,固定资产48。07万元,销售额530。08万元,利润0。48万元。简易仓库1幢,624平方米;门市仓库2幢,280平方米;露天堆场1600平方米。
【棉麻公司】1985年9月成立县棉麻公司,下辖三山、马坝轧花厂,另设贸易货栈门市部,主营棉麻,兼营日用品、百货、建材等商品。1986年有职工25人,固定资产130。12万元,销售额823。61万元,利润15。33万元,税金2。20万元。
【供销贸易中心】1985年8月25日开业。由县供销社筹集资金20万元建造营业大楼,经营副食、百货、五金、文具、针织、日杂、布匹等商品。1986年有职工36人,固定资产2。93万元,销售额168。95万元,利润0。42万元,税金3。75万元。
三、集体商业
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组织起合作商店、组。全县有合作商店156个,从业人员2277人;合作小组82个,从业人员606人;另有代销店75个,从业人员75人,共有流动资金194。5万元。
1958年,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合作店、组全部过渡入国营商店,全县以集镇为单位成立8个高级合作商店,商业网点由283个并为150个,合作小组由161个并为8个。1961年9月调整恢复合作商店、组,退还股金和资金,设网点254个,并进行全面整顿,改固定工资为基本工资加奖励,理发业实行拆帐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合作商业受到冲击,有77名从业人员被清洗回家或到农村落户,集市贸易同时关闭。
1978年以后,合作商店(小组)得到扶持发展。1984年,全县有112个合作商店(小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6年,全县有集体商店2672个,从业人员7303人。1979——1986年,集体商业销售总额达1。15亿余元。
四、个体商业
清末民初,城内有大小个体商店百余户。民国8年后,增加到150余户,其它各镇大小商店也分别增加到60户到100户,鼎盛时期全县共有1036户。其中杂货业184户,布业96户,京广百货业48户,窑货业34户,文具业5户,国药业41户,香炮店40户,委托业9户,屠宰业37户,其它行业50户,饭店63户,旅栈27户,浴室31户,理发店35户,粮行106户,竹木柴行35户,猪行30户,牛行15户,小摊贩150多户。商业经营方式以零售为主,少数批发。货物来源,除县内手工业作坊自制产品和土特产品外,多从芜湖进货。
民国26年,私营个体商业遭到严重摧残,各镇商店倒闭,大部分商民外逃。民国27年,新四军第三支队进驻繁昌,城内由乱转安,难民陆续回城,市面逐渐恢复。民主政府运来油、盐、火柴、肥皂、布等,供应民需。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为内战需要,乱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市场混乱,全县各类商店减少到715户。
建国初,人民政府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全县私营商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由解放前715户增加到1427户。1953年,对私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个体商户逐渐减少,至1956年仅存120户,从业人员127人。1965年调整商业网点,个体商贩增至494户。“文化大革命”开始,把个体商户当“资本主义尾巴”取消殆尽。
1981年起,个体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86年,全县已有个体商业3029户,从业人员3763人;另有农民进城经商150多户,个体摆摊设点71户,成为流通和服务领域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此外,全县个体商户到山东、南京、芜湖开设茶庄的5户,到厦门开设经销部的1户,到上海、镇江、合肥等市(县)定点经营的165户。
几个年份个体商业发展情况

五、知青商店
知青商店是1979年开始兴起的集体企业。是年11月20日,成立百货公司青年服务社,下设3个门市部1个修理组,安排待业青年35人。县蔬菜公司知青综合门市部和饮食服务公司知青服务站相继成立,安排待业青年61人。随后,峨桥食品站知青熟食门市部,县食品公司知青熟食门市部、酱制厂知青夜宵门市部、烟酒公司知青烟酒商店同时成立,安排待业青年66人。知青商店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隶属所在公司领导。1980年商业系统知青商店24个,安排待业青年246人。1982年供销系统知青商店83个,安排待业青年683。1986年,知青商店商品销售额达1108。8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