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送终病人临终前,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听取临终嘱咐,送别死者。俗称“送终”。世人均以未送到老人终者,为人生一大憾事。故今送终习俗尚存。
整容入殓前,为死者揩脸、剪指甲。如未闭眼者,由长子抹揉,使之瞑目。女尸由女儿梳头,揩脸,男尸由长子揩睑,而后为遗体戴帽、着衣、着鞋袜。俗称“穿老衣”。客籍人死了,垫床草须烧掉,称“烧床草”。遗体移放在尸板上,谓之“回床”。以钱纸盖睑,以被单覆盖遗体。然后四出报丧,此俗今农村仍存。如今火化,先由殡仪馆工作人员为死者梳洗、画眉、搽睑、涂口红、着鞋袜、衣帽。整容完毕,摄影,然后火化。
入硷入殓俗称“进材”。由长子捧头,其余子女捧脚、托腰。入殓后,灵柩停于堂前,称“孝堂”。灵前放一碗饭,饭中插一双筷子夹一熟鸡蛋,谓之“倒头饭”。棺下放一盏油灯,名“腰灯”,灯上叩一菜篮,上放一双死者布鞋。寓意给死者照冥路。必须等死者直系亲属到齐方可封紧棺盖,俗称“封金口”。人死异地,尸体不得从大门进入客堂,而由儿子从后门背尸而入,年轻者,于门外入殓。丧事从简。
戴孝父母死亡,儿子披麻戴孝,身穿白长衫,腰系稻草绳。夫亡,妻子全身穿白,布上扎麻,头戴白花或扎白头巾,脚穿白鞋;妻亡,夫不戴孝。亲戚和小辈均斜挂或腰束白布带,头戴白布帽;长辈不戴孝;长孙、长侄和儿子均戴重孝。丧家发孝布,孝布长短,按辈份发放。来不及赶制孝鞋者,即以旧鞋缝白蒙麻穿上。古时,直系亲属百日脱孝。辛亥革命后,“尽七”均可脱孝。50年代后,城镇居民和少数农民即以臂佩黑纱取代白布。
做七旧时人死后要“做七”,由道士写出“七单”,每七天为一个“七”,自头七至七七,逢七祭奠。孝子在“七期”内留头发。“六七”最隆重,旧俗请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出嫁女儿焚化灵屋,并筹办酒席,谓之“六七饭”,祭奠亡灵。其余七期,家人供菜饭祭祀。“七七”称“终七”或“尽七”。“六七”孝子可理发,称“剃七头”;至亲可脱孝。六十日、百日、周年,均祭祀悼念。有的“六七”即拆除“七单”、停祭。此俗今不讲究。
灵位旧时人死后,灵柩前供奉的牌位称“灵位”,灵柩安葬后,设案供奉灵位。“尽七”或“百日”乃至“周年”拆除,送至宗祠神龛供奉。建国后,有的将灵位随殡葬时焚化掉。
哭丧死了人,家人痛哭称“哭丧”。旧时在人刚死,穿老衣、入殓、出殡时,全家人号啕痛哭,特别在刚死和出殡时,哭得更为悲痛,富户老年人去世,常当喜事操办,或有不会哭丧的,即请人代哭全哭的吉祥话。有亲友来吊唁,由女儿、儿媳啼哭、行磕头礼,如有不哭者,则遭世人非议。建国后,城镇多以奏哀乐取代哭丧;在农村,哭丧旧俗仍存。
偷寿碗八旬以上老人去世,吊丧者吃完斋饭,悄悄将碗带回家给孩子使用,说这种碗可祛邪消灾,用后延年益寿。此俗有的地区尚存。
安葬旧时葬期无定。穷人棺薄而速葬,大多停放一至三天即葬。富户棺厚而迟葬,为对长者示以孝敬,在家停放七天,靠棺做斋,打醮,长者达三年。穷人用稻草包扎棺柩停于田野,或掩埋土中。富户用砖瓦砌廓,纳棺于中,亦称“浮厝”;有的置棺于砖砌廓中,再覆盖泥土,垒成坟墓。有的请风水先生相地,择吉日出殡安葬,佛教徒死后坐于荷花缸内土葬。有的地区流行劈棺改葬习俗,三年或若干年后,将棺劈开,检出尸骨揩擦干净,按全身部位顺序置于另一小棺俗称“金棺”内葬于土中,俗称“检金”或“黄金归库”。又称“迁葬”。建国后,大力提倡火葬。1980年6月本县殡仪馆建成投入使用。1988年3月中旬,以湾沚镇为殡葬改革试点镇。该年湾沚镇死亡105人,火化103人。火化后,骨灰盒或置于家中,或寄放殡仪馆。在火葬之日,一般举行追悼会,亲友送挽轴、花圈或绸缎被面,寄托哀思。农村仍习惯土葬。
上一篇:第一节 婚 嫁
下一篇:第三节 喜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