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妇幼保健工作始于1950年。由县卫生院承担。1952年县卫生院内设妇幼保健站。此后万春区、方村区卫生所内设区保健站。1956年县妇幼保健站独立建制,工作人员3人,成为县二级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员下放,机构撤销。1972年机构恢复,站址在湾沚镇,与计划生育办公室联合办公。1980年分开办公。1984年经省卫生厅批复,妇幼保健站改为妇幼保健所,有工作人员17人。所址在湾沚镇延安西路14号。有门诊二层楼,面积370.6平方米。所内设有儿童保健、妇幼保健门诊、宣传3科室及行政办公室和门诊部,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医师4人,主管检验师1人。门诊部设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婚姻保健、计划生育指导、放射、化验、智力测验及优生优育咨询等科室。
一妇女保健
民国八年19194月,芜湖善会同仁创办妇婴医院,设有妇幼内科、妇幼外科、产科、痘科、戒烟和妇女花柳病等门诊,延请西医女士2人。建国之前,芜湖产妇与新生儿的死亡率分别为10%和30%。
新法接生建国初农村普遍由产婆进行旧法接生,因产婆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常常造成产妇和胎儿的损伤或死亡,妇女产褥病和新生儿破伤风病也屡见不鲜。1951年本县开始推广新法接生,并用现代医学知识和科学的接生方法培训产婆。1954年全县组成14个新法接生小组,同时配备接生器材及药品。1958年县内生产大队建立产院57所,计有产床203张,经过培训的接生员123人。1960年产院撤销,接生员主要到产妇家中接生。1980年以后,全县多次组织接生员培训。普及新法接生,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逐渐下降。
村级接生员培训情况

新法接生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1986年初对全县区、乡镇卫生院妇儿保健医生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儿童系统管理及优生优育理论培训,并给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人体磅、骨盆测量器、血压计和听诊器各1具。开始在全县开展“两管一查”工作。是年接受孕管者4644人,婚前检查650对。1988年、1989年孕产妇系统管理近4000人。
妇女常见病防治1958年在全县范围内以查治子宫脱垂及尿漏为重点开展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工作。查出每村均有十几例或几十例子宫脱垂患者。一般采用填塞、酒精封闭、子宫托等方法进行治疗。严重者进行手术治疗。1978—1984年全县手术172例,痊愈124例,好转40例,复发3例,无效5例。至1989年共治疗尿漏者17人,9人痊愈。同时还开展了阴道炎、附件炎、宫颈炎的查治工作。1980—1986年共查18504人,患者10726人。就地治疗9725人。1982年起在全县开展防癌普查工作,子宫颈刮片检查3639人,发现原位鳞状上皮癌3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1989年妇科门诊4050人次,各类计划生育手术394人。
历年妇科病查治情况

1986年起为全县8~60岁女性建立一人一卡保健档案,建卡15.3万人,县胶木厂、荆山碳素厂、县燃料公司建立了妇女淋浴室。部分乡镇也建了淋浴室。
二儿童保健
清雍正五年1727,芜湖创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光绪末年济民所设有育婴堂。民国8年,善会办有妇婴医院。民国34年194512月,成立“芜湖救济院”。建国后,于1951年,培训农村保育辅导员,进行保健指导,组织农忙托儿所。1958年,每个生产大队办1所幼儿园及1所托儿所。1986年,全县有93个托儿班,入托2314人,保育员97人,负责幼儿的喂养、护理和防病治病。1987年将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下达给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并与县教委、县妇联商定,将儿童健康检查档案作为入托儿所、幼儿园和入学的条件之一。1965年起妇幼保健站配合防疫站开展小儿结核病防治。至1984年进行卡介苗接种的共22656人。1985年后,县妇幼保健所将卡介苗接种纳入日常门诊。
1974年为全县儿童免费驱蛔一次。1981年起加强儿童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等病的调查和防治。至1989年共检查14236名儿童,发现佝偻病、营养不良病2111人,龋齿554人,砂眼48人,都进行了治疗。儿童贫血患者比较多,1986年对湾沚镇6岁以下儿童抽查631人,其中360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发病率57%。
1985年,开始建立儿童系统保健卡,实行定期体格检查。1987年全县接受系统管理的儿童8277人,1988年达到16402人。儿童保健工作逐步系统化、规范化。1989年儿保门诊6600人次,总收入6万余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