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1年以前,邮政业务一直由邮政局办理。1958年9月,市县邮电局分设后,县邮电机构日趋完善。1970年10月,邮政、电信划开,分设县邮政局和电信局县电信局于1971年8月成立。县内各支局所亦分设邮政和电信两部分。1973年8月,邮政与电信合并至今。
邮政通信业务在邮电业务总量中占26.13%。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为96.25万元,其中邮政为25.15万元。
一函件
光绪二十二年1896,芜湖邮局开始办理信函收寄业务。光绪三十一年,邮局收寄函件77.5万元,光绪三十四年,增到193.5万件。三年间增长了1.5倍。宣统元年1909,邮局开办快递信函和挂号业务,扩大函件服务项目。民国元年1912,开始收寄商务传单和保价信函。民国9年开办国际保价信函业务。民国23年增加印刷品和平快函件服务项目。1953年1月,因邮件转运速度普遍加快,快递信函停办;同时停办代售印花税票的业务,1957年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交寄国内平常函件以不超过20克为限实行免费收寄。1966年9月1日始,毛泽东著作实行免费并作挂号收寄,1969年5月取消此规定。同年4月1日,对实行免费的军事邮件改为按章收费。1984年10月1日,又恢复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收寄的规定。
建国初,函件业务发展有缓有快,县邮政函件业务量成“马鞍形”状态。1958年市县邮电划开时,县邮政年出口函件仅有12万件,到1965年增加到27.93万件。“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出口函件徘徊在28万件左右。县城迁至湾沚后,营业范围扩大,函件业务量明显增长,1972年出口函件达50.57万件。1978年后,信函收寄局所15个,设置信筒信箱51个,年出口函件72万件。1989年,县邮政出口函件增加到115.54万件,乡村函件递送由隔日班,转为逐日班。
民国29年1940,外埠平信邮费,每件8分法币,民国32年后,信涵资费呈直线上升,是年上涨到1元,猛增11.5倍。民国37年至建国前夕,邮政资费经11次调价,平信资费每件达15万元法币,是民国26年的3万倍,出现了信封贴在邮票上的奇闻,使贫苦百姓为寄一封平信而不得不节衣缩食,建国后,1950年至1989年一直稳定未变。全国平信邮资每件20克以下800元为新币0.08元。出口的平常函件由县邮电局转趟人员和投递人员从各邮电支局所,以及信筒信箱收取,每日一至两次,经县邮电局分拣组封发出口。出口函件经邮电支局所收寄、登单、封发后,由转运收转交与分拣挂号开拆再经登单、封发出口。
附:建国前后信函资费变更简表
二包件
光绪二十二年1896本县始开办包件收寄业务。宣统元年1909,收寄包裹已达4.5万件。民国11年1922,国内保价包裹限额由500元放宽至1000元,包件收寄数有所增长。抗战期间,一度停办包件收寄业务,建国前夕,物价飞涨,包件业务量下降。1958年成立县邮电局,是年,包件出口1400件,1972年增至1.66万件。
建国前后信函资费变更简表

1973年后,包件出口稳定在万件以上,同时出现两个倾向:一方面,人民群众减少消费物品寄递;另一方面,一些个体户与企业增大商品包件邮寄,使包件业务量增减抵销。1985年至1989年包件出口量减少到8000件左右。
出口包件由各邮电支局所收寄、登单、封装;经转趟班车人员接收后,交分拣人员分拣、封发出口。进口包件经分拣人员开拆,登单、分发,由投递人员按址投递包件通知单,收件人在指定支局所凭证领取。1980年4月,全国统一规定包裹存局候领期限为七日,逾期每日加收逾期保管费0.05元,最多加收一个月。
1987年,国家邮总规定在包件寄递范围上增加纸质品如书刊之类一项,收费按第一资费区域标准计,最高不超过每公斤1元标准。同时还增开快件业务,使用户可预先知道物品寄达时间,收费按20克加收0.5元计。
县邮电局从70年代起先后购置人力车、摩托车和小汽车等运输工具进行转运,结束了肩挑、背扛的原始劳动方式。
三汇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大清邮政章程规定汇兑业务分火汇局火车、轮船可通的地方和旱汇局车船不通的地方两种。芜湖为火汇局,汇兑方式为:在此局纳银,由彼局发银。荐两地银行行情不同,则在纳银时分别贴现。汇费按汇款2%收取,火汇局每张汇票最高限额50元银元。民国3年1914,汇兑划分为甲乙两种,芜湖一等邮局为甲类汇兑局。民国8年芜湖开办邮政储金业务,民国19年,创办小额10元以内汇票,供下属各邮政代办所在同一邮区内小额汇兑业务。民国22年,邮局兼电报汇票转汇局。民国27年,因日军入侵,汇兑业务一度停办。继后,由于金银券发行,市场物价紊乱,汇兑业务亦受到较大冲击。
建国后,汇兑业务由银行代办。1953年始,邮局停办储金业务,开办个人汇款,私款每笔最高限额为300元,公款限制30元以内。自1958年1月1日始,汇费按汇额1%收取,每笔汇款最低汇费0.10元。电报每笔加收电报费0.50元。附言另计费。是年出口汇票3400张。1959年始,每笔汇款最高限额放宽至1000元。1962年遂恢复300元。1964年出口汇票1.16万张,1971年达2万张。1982年汇票面额最高限额放宽至5000元,是年出口3.17万张,1987年超过了3万张。1989年出口汇票2.53万张,比1958年增长7.44倍。出口汇票由各邮电支局所收寄,经县局分拣、汇检人员复核、登单、分发,经局所投送汇款通知单,收汇人在指定局所凭证兑取。
由湾沚寄往北京、上海、天津和合肥等地的普通汇票,二至三天即可到达,电汇则隔日可取。
四发行
光绪三十一年1905芜湖报刊发行均有报贩包销,报贩当街叫卖,自行组成销售网络。民国23年1934,芜湖邮局始办理代销书籍和代订刊物业务。1949年底,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邮发合一”。邮电部门正式开办报刊发行业务,是年,芜湖邮局将原私营派报人员中的青壮年者吸收入局做发行工作,将部分报贩改为代送、代售员,按规定核发酬金。1952年底,杂志发行由新华书店转交邮电部门发行。1961年,报刊发行44.7万份。1965年达92.98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报刊停办,党报党刊发行作为政治任务来抓,发行量依然有很大增长,1968年有175.23万份。1978年,报刊发行的种类有1000种之多,其中报纸353种,杂志647种。在发行中,发行量最大的报刊有《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半月谈》、《芜湖日报》,分别达到2000余份。年发行量337.5万份,1986年和1987年连续两年突破600万份。1989年降至400万份。
1978年在全县15个支局所和网点开办报刊零售业务,1989年报刊零售工作,1989年报刊零售流转额7.36万元,占报刊流转总额的9.94%。
五邮件运输
清末,芜湖邮局开始邮件转运业务,除邮差负运旱班邮路外,主要靠水路转运邮件,芜湖发往上海,汉口等地邮局的邮件,由芜湖招商局、太古、怡和轮船公司承运,按所订合同计酬。宣统元年19091月,大清邮务总局上海至汉口水路邮船中途在芜湖停舶。芜湖邮件改由邮船载运至上海、汉口等地。民国18年19297月,中华邮政开辟上海至汉口的航空邮路,中途在芜湖停降,带运芜湖至上海、南京、汉口三处的邮件。民国22年6月,芜宁公路通车后,芜湖设委办公路邮路。民国24年,江南铁路今宁芜线和淮裕铁路通车,芜湖便开始利用铁路运邮。抗日战争时期,邮运处于阻滞状态。解放战争时期,邮路亦时通时阻。渡江战役前,芜湖邮运曾雇用民船运邮,船桅挂上绿旗为标志。建国后,皖南邮运路线作了统一调整,确定芜湖为邮运枢纽。皖南邮运干线芜屯、芜广、芜铜贯通本县全境,故芜湖县的邮运一直由芜湖邮局统一承运。1984年4月,皖赣铁路通车后,原芜屯线路汽车邮运同时停开。
全县多数人民群众能当日看到《芜湖日报》,隔日看到《安徽日报》和《人民日报》。
六投递
投递分为窗口投递和按址投递两种。窗口投递的邮件有包件,汇款和5公斤以上的印刷品,余者皆有投递员按邮件书写的地址及报刊订单地址投递。农村投至村委会和学校。按址投递的主要邮件有平信、挂号、特挂、快递小包、包裹通知单和2公斤以下的印刷品。
建国前,本县仅两条步邮班,投递频次为二至三日一次。
建国后,邮件投递工作逐步发展,1961年全县农村投递路线由建国初的80公里延长到508公里。1971年,投递路线不断延伸,投递手段逐渐以自行车取代了原来的步班。1985年,全县共设投递班40个,其中湾沚县城区5个,集镇7个,乡村28个,投递路线单程934.9公里,投递频次均为1次/日。1983年以来,县邮局先后多处建立楼房信报接收点或信报箱,给据邮件则投至代投点或呼候收件人签发,同时,恢复了大宗邮件存局候领业务。1989年,县邮电局投递组开展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专送业务和“海外赤子找亲人”的业务活动。
城乡投递简况表

七机要通信
机要通信始称党内交通。1951年党内交通与军邮合并后称“军邮”;1953年改称机要交通。原由芜湖专员公署机要交通局办。1957年4月1日,遵照国务院关于全国邮电部门成立机要通信机构的规定,芜湖专员公署机要交通局撤销,机要业务及所有人员、设备并入芜湖邮电局。芜湖邮电局遂成立机要通信股。1971年县邮电局配备专职机要通信人员开始独立开办机要通信业务。机要通信员,直属分管局长领导,遇有重要密件,同预备机要员共同投送。机要业务分为营业、接发、投递3个工作环节,服务时间为年/365天。
1977年出口机要文件365件,1979年316件,1981年至1988年每年出口机要文件170件左右,1989年238件。
八邮政编码
1980年7月本县始正式宣传推行邮政编码,1982年底停顿。1988年初,恢复邮政编码宣传推行工作。全县邮政编码一律采用四级六位数编码,即省、邮区、县和投递点四级。皖南地区编码“24”,芜湖县编码“11”;全县按邮电机构布局设立15个投递局区,其编码分别是:湾沚镇城区、湾沚区及所属8乡编码“00”;红杨区“05”,西河及西河乡“06”;三元乡和三元茶场“03”;六郎包括保丰、周皋、政和、易太、咸保乡“11”,沙河口易太区直机关“13”;方村镇和方村区及所属5乡“12”;清水镇和万春区除大闸“21”;大闸乡“23”,荆山镇“22”;火龙岗镇及围山、善瑞、白马、新义等乡“31”;石乡“32”;澛港乡“33”;白马山“36”,长江水泥厂“37”;芜湖利民路沿线“38”。数码在书写使用时必须按四级顺序连写,如在县城发信,写上“241100”即可,其余以此类推。
九邮票与集邮
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芜湖商埠书馆发行第1套邮票,全套10枚,总面值为1元,图案分别是飞禽、稻田、雉鸡、宝塔和“富”字。经过发行使用,1/2分和5分两种面值票的用量较大,不敷使用,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将1分、2分两种面值票分别改值加盖为1/2分和5分票使用。光绪二十二年二月,芜湖商埠书信馆发行第2套邮票,全套10枚,总面值1元,图案分别为双鹤、枭、鹿头、“芜湖”字、“吉”字等5种。因这两套邮票均无汉文面值,故均加印汉文面值。同年将这两套邮票加印英文“赠”各1套。“大清邮局”正式成立后,清政府限令所有书信馆关闭,操纵芜湖商埠书馆邮票发行的法国人格莱逊在离开之前,将这两套邮票全部加盖“P.P.C”法文“告别”的缩写句字样。
光绪二十三年(1897),芜湖邮局作盖销邮票用的邮戳为八卦字形。邮戳由坤(三三)、乾(≡)两卦组成。戳宽18毫米,长22毫米,因不能表示日期。故又同时使用一种标有日期的“英汉大园戳”。邮戳双线圆型,内分两格,上格英文地名和公历日期,下格中文地名和农历日期。民国34年19455月,新解放区为适应邮政通信需要,芜湖邮局使用了1套“加盖人民币”邮票,共12枚其中胶戳平盖票2枚,机盖票10枚。并将大东版孙中山像金元邮票1000元改作30元,200元改作50元,500元改作100元,1万元改作300元,将中央版印花改金元邮票的5角改作20元使用。
民国15年1926,集邮爱好者自发组织“大同邮票社”,民国24年重组为“大同邮票会”。是年创办《邮话月刊》,32开本,铅印,每期12~18页。内容有集邮常识、历史、地理及新票消息等。共出版14期停刊。民国36年6月1日,《邮话月刊》复刊,改名为《大同邮话》,16开本,每期4~6页,油印。民国37年10月停刊,出版3期。
建国后,各种邮票由邮电部统一发行,芜湖未发行邮票,也未设置销售邮票的专门机构。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与普通邮票同售。1984年,县邮电局为适应群众性集邮需要始设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销售专柜。是年,开办新邮预订业务,为新邮预订户办理《集邮预订卡》,保证对集邮爱好者的供应。1988年,办理预订手续的顾客已达150余户。1989年12月芜湖县集邮协会正式成立,入会会员75人。全县邮票专柜年销售额14000元。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下一篇:第三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