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代,本县水稻种植提倡连作稻: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养再生秧。民国期间,作物茬口为:小麦——糯稻;大麦或蚕豆——中稻套泥豆;红花草——中稻、再生稻;油菜——晚稻等种植方式,这种耕作制度一直沿袭到建国初。1949年至1954年,以一季中稻为主,全县年种植面积52万亩左右。少量农户在中稻田中套种泥豆。秋季种少量菜麦,大部分农田冬沤。1955年,推广双季稻,压缩中稻、冬沤冬闲田。早稻种植约20万亩,双晚种植约10万亩。茬口有:早稻—双晚——红花草绿肥;单季稻——麦类或油菜、绿肥;春作品种多数为早熟,如春马铃薯、春玉米、早花生等。复种指数约210——220%。1964年引种高产矮杆品种,早稻矮脚南特号和晚稻农垦58。因该品种有一季收获达千斤的高产,全县种植面积大增。1966年至1970年,单季晚稻年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此后早稻品种逐渐矮杆化。1978年至1989年,矮杆早汕、晚粳初步配套,高杆水稻品种基本淘汰。早稻种植面积增加到35万亩左右,双晚种植面积提高到近40万亩。双晚面积开始稳定。1978年晚粳由杂交粳稻逐步取代了粳稻。新三熟制肥——稻籼——稻杂粳;油——稻——稻耕作制度基本形成,而城郊农村的麦——豆——稻或麦——瓜——稻新的稻菜三熟制试种成功,棉区的麦——棉制得到推广。1981午后杂交水稻逐渐推广。七十年代形成的肥——稻——稻制度逐步为油——稻——稻所取代,即为小麦——单季杂交稻;红花草籽——单季杂交稻或双晚秧田——荸荠或晚杂交稻;油菜——杂交单季稻占有一定比例。城市近郊的春菜蕃茄——单季杂交稻;早稻——秋菜——冬菜;油菜——瓜——双季晚稻;春马铃薯——双季稻或单季杂交稻。旱地以油菜一山芋为主的制度趋向多级分化;油菜——花生、大豆——冬闲——春烟——山芋套种;小麦——烟套种、油菜——西瓜或小麦——西瓜套种。这一阶段耕作制度日趋合理,粮食面积有所下降,而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经济作物比重日渐增加,油菜籽居首,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然而红花草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由原占耕地面50%左右,降到只占10%左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