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古属楚域,易货以楚市为媒介。历代王朝演沿交替,芜湖流通货币亦随之沿易。废两改元之间,两、元并用,间以银两银元票行使。民国二十四年(1935),实行法币。民国二十六年(1937)底,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发行的银元券定为法币在芜埠流通,取消银元流通。沦陷八年,先后流通有法币、日军票和中储券。光复后,法币重返,关金券掺入流通。民国三十七年(1948),当局为挽救通货膨胀危机,又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替代法币流通,仅半年时间即崩溃。临近解放时,银元又恢复流通两个月。解放后的三十多年来,人民币为本市唯一流通货币。
一、清通货
道光(1821-1850)年间,芜湖市面流通及埠际进出皆以白银。同治及光绪初年,海禁打开,泊来之洋元流入芜埠,银元与银两同时并用,埠际进出不再单凭携现收付,而掺之以“票”。当时芜湖流通的银两有“二七”宝银银炉铸造的银元宝,标准重量为漕平49.8两,习惯算50两,折合纹银时,由公估局批到2.7两,故称“二七”宝银。规元、它纹汉口纹银。它音tuō。;银元有本洋、英洋;制钱有康熙、乾隆、道光之一文面额,间有十文、五十文重宝;西票、吴票是供埠际汇划的钱票,埠内交易亦作流通,此间汇划进出每年约百余万两。光绪二十年(1894)后,米市兴旺,牵引全埠商业迅速发展,埠际进出猛增至1300余万两,以米款为大宗。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裕皖官钱局发行的面额为一千文的铜元票,上书“……凡本省完纳丁漕关税厘金及商民交易,均一体行用”,盖有“驻芜”字样。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印发的一元、五元面额的银元官票亦流通于芜湖,上书“此票准完纳丁漕关税盐课厘金”、“兑换银钱均于龙元一律作价,无稍低昂,倘有把持阻挠不肯收用,或有意抑勒等情,即予究办不贷。”等语,亦盖“驻芜”地名章。当时,安徽制钱缺乏,每月销数约1560万枚。当局特在芜湖设分销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兼印面额为一元及五元的铜元票,发行市面,弥补铜元不足。同时期,江南裕宁官钱局亦来芜设立机构,发行流通有一元和十元面额的银元票及千文面额钱票。辛亥革命时,皖省金融恐慌,商民纷纷持票兑现,裕皖、裕宁官钱票遂结束流通。
宣统元年(1909),大清银行芜湖分行在芜开设后发行“大清银币”、“宣统元宝”,面额一文、十文制钱及五十文的重宝,尚有五百文与一千文制钱票,共发行银两票81574两。至清末,芜湖流通的银元有英洋、本洋、站人洋及广东、江南、湖北、安徽、四川各厂铸造的龙洋。
二、民国初至抗战前通货
芜湖商场交易进出向以“二七”宝银为标准,尚有规元、汉估宝及镇兑规元、汉估宝、镇兑分别是申银、汉银、镇银。三种。芜湖钱业所开之洋厘伸缩全恃上海电报为依据。申厘增长则随之提升,申厘降落则随之松动。钱业贷予商店之款,一律以“二七”宝银计算,每至年终结束时,商店欠钱业之款,以收盘最低的洋厘折合为银元记帐。至次年开盘时又以最高的洋厘折合成“二七”宝银。批发商店与外埠往来货帐,亦以“二七”宝银为本位,年终未清者均折合银元记帐,至次年开市复折合为“二七”宝银。此为废两改元之前芜湖商场通例。
民国元年(1912),芜湖设立中华银行分行。发行一元、五元面额的钞票几种及铜元串票流通于市面。民国二年(1913),皖省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武装讨袁,耗资颇巨,随后该行又遭变兵抢劫一空,流通纸币由省财政厅发行公债筹拨现款,交由皖省中国银行分期收兑结束。民国三年(1914)和四年(1915),芜湖相继设立中国、交通二行,两行发行的银元券开始在芜埠流通。民国九年(1920),安徽省银行芜湖分行设立后发行纸币,民国十五年(1926)该行因资金匮缺而倒闭,其钞券亦停止流通。
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革命军自武汉东下至芜。芜湖商会恐革命军所带之中央票券在市面行使影响芜湖金融,成立临时金融维持会,专门维持革命军给养。该会按日以8000元现金掉换军用票,后因周转不灵,由该会发行一元面额的流通券50万元,弥补现银不足。流通券发行之初即遭商民拒绝,后经军政长官及芜埠各商帮举行联席会议颁布维持办法,严令“流通券使用与现金无异,不得抑勒”,方畅行无阻,至革命军离芜,此流通券方停止使用。
民国十八年(1929)二月,中央银行在芜设立机构并发行银元兑换券。八月,中国实业银行亦在芜设立机构,该行银元兑换券亦开始发行流用。
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一日,芜湖正式实行废两改元,废除并禁止各种银两流通,洋厘亦随之取消,规定银元为统一货币。芜湖钱业公会通告规定:“所有存、欠银户往来以各种银两票据、契约,截止四月卅日止一律按六钱七分八厘五折合银币一元,规元按定价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一元,转入国币户。”
至此,芜湖流通货币综之有银两、银元、银元票及辅币多种。银两以芜湖漕平为本埠标准银,为虚银两,比漕平每百两小二两。实用银两有“二七”宝、汉估宝、镇兑;银元有英洋、本洋、站人洋及广东、江南、湖北、四川、安徽各造币厂铸造的银元。民国初,北洋军阀时期发行的孙像、袁头、北洋等,云南、奉天、东三省铸造的银元亦有少量流通;银元票有中、中、交、中实四行发行的银元兑换券。其流通量:央行为三、四十万元,中行为七、八十万元,交行为四、五十万元,中实行为30余万元。中、中、交三行发行归各总行,芜库准备各为10万元;中实行发行归京行,芜库约35万元。尚有垦业、四明、中南、浙江兴业、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等行纸币,外国银行纸币则不常见,间有地方金融机构的票券及军用票发行流通。辅市先后有银角、制线、铜元及其票券,计银角有广东、湖北、福建单角与双角,银角票有中、中、交、江苏农民等行之角票。制钱有光绪、宣统、康熙、乾隆、道光之一文,间有十文及五十文重宝。铜元先后有光绪元宝、大清、民国嘉禾之粤苏湘鄂皖等省铜币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并有河南、四川五十文、百文铜币及分币。但至废两改元时,市面常见的铜元只有当十一种,多为长江轮船伕役由汉口、九江、安庆等处贩来,亦有各县镇到芜添办货物携来,全埠共约四、五十万枚。废两改元后,钱业公会开出牌价,均以每百千合银元若干为比例,如某日每百千合银元33元。铜元主要用于零星售买,如渡船费小吃蔬菜等。自废两改元之日起,芜埠以银无为唯一通货,中、中、交、中实等行的兑换券广为流通。
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芜湖分行开业即发行该行券,该券当时在芜埠流通比其设立前大为增加。次年芜分行随四省农民银行易名为中国农民银行芜湖分行,从此,该行券在芜发行量大增。民国二十四年(1985),实行法币,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行银元券规定为法币,取消银元及其它杂券的行使,法币成为芜湖唯一通货。民国二十五年(1986)元月,安徽地方银行总行在芜湖开办。次年在央行缴足保证金后便发行安徽地方银行辅币。面额有五角、二角、一角。共发行250万元。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沦陷,芜湖流通主要有中中交农四行法币及安徽地方银行辅币。
三、日伪时期通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的八年沦陷期间,芜湖流通的货币先后有法币、日军用票和伪中储券。银根紧缩时,间有行庄本票行使。此时,中中交农各行皆撤离芜埠,法币停止发行,市面流通的法币为四行撤离前所发行及从国民党统治区流入。民国三十年(1941)八月,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在芜湖设立之前,日本洋行纷立,市面日货充斥,日军用票横行商场。日军用票一元兑换法币三元六角至四元。民国二十八年(1939)至三十年(1941)八月之间,芜埠出现货币奇紧的局面,市面周转失灵,银钱业往来多以票据代替筹码。一些商号亦多发本票,相互交拨,代替货币行使,这在芜湖金融史上是少有的。
中储行设立,发行中储券,与法币在市面同时流通。日伪采取强制措施,以1:1的比率用法币兑换中储券,限定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二十二日截止,继而法币以100:77的比率兑换中储券,后则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八日实行伪中储券为统一通货。规定法币以2:1的比率兑换中储券,严令兑换期为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八日至二十一日,并禁止法币的“黑市”交易。但愈是限制,地下交易愈旺。在法币实行1:1的比率兑换中储券时,暗市法币兑换中储券的比率为128:130至127:129,实行法币以2:1比率兑换中储券时,地下兑换比率为1.1:1至1.5:1。
中储券在芜湖发行的面额,民国三十四年(1945)三月之前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等主币及一分、二分、一角、二角、五角等各种辅币。中储行多次修改其银行法,发行大额钞票。民国三十四年(1945)三月发行五百元及一千元大券,六月增发五千元券,七月发行一万元巨额钞票。民国三十年(1941)八月中储行芜湖办事处设立至次年十二月,芜湖共领用中储券7000万元,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月,常备库存为3900万元。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二十四日,库存达300亿元。日伪的货币政策旨在实现以中储券作沦陷区的“法币”,统治沦陷区金融,同时收兑法币并储备法币抢购战略物资,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仅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至次年九月,芜中储行收取法币12149.8万元,而兑出法币竟达125267.3万元,兑出额为兑入额十多倍。
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全埠货币流通量为3000万元,法币与中储券各占一半。至五月,法币流通量为3000万元,为一季度法币流通量的两倍。库存法币468.7万元,中储券221万元,法币库存亦为中储券的两倍。日本投降前夕,日库存中储券猛增至数百亿元。中储券的滥发,使物价比沦陷初上涨一万三千倍。
四、抗战胜利后通货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法币恢复流通。这时,对中储券进行清理,自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一月一日至次年三月底为收换期,以1:200万的比率收换中储券1292 900余万元,并将其就地销毁,市面流通有法币和关金券。民国三十五年(1946),中央银行上半年发行67.82亿元,净回笼71.95亿元,下半年发行426亿元,净投放414亿元,全年净投放342.05亿元。民国三十六年(1947)上半年发行487.08亿元,回笼仅52.31亿元,净投放434.77亿元。下半年发行猛增至2 793.5亿元,回笼仅7.3亿元,净投放高达2 786.2亿元。全年净投放3220.97亿元。货币的超量投放使币值暴跌,自民国三十五年(1946)下半年一千元和二千元大额钞票的普遍流通,五百元、四百元、二百元及一百元面额钞票落为实际使用的辅币,只作市面找零之用,百元以下券因实际价值甚微而被行庄收回。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下半年,流通于市面的有五千元、一万元面额的法币及一千元、二千元面额的关金券四种主币,二千元及一千元面额法币只作找零之用。面对剧烈的通货膨胀,民国三十七年(1948)八月又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1:300万的比率收换法币,以1:15万的的比率收换关金券,法币至此崩溃。收换法币自民国三十七年(1948)八月二十三日开始,截止日期一延再延,最后定为民国三十八年(1949)二月底。这次“币制改革”仅半年,因金圆券的泛滥,物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涨再涨,币值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落再落。至1949年3月,金圆券犹如草纸。3月23日,允许黄金白银流通买卖,芜湖开始筹备银元交易所,黄金、白银及银元由暗市转为公开,此交易所仅存40天,至芜湖解放时取缔。
五、解放后通货
芜湖解放后,市军管会迅即接管金融,宣告人民币为全市统一流通货币,禁止金圆券流通,规定金圆券10万元兑换(折合)人民币1元,清理旧银行的债权债务。当时。市区流通的人民币有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及一千元等面额。是年三次物价大波动,指数大幅度上升,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等币逐渐退出流通。1950年发行五千元和一万元大面额券。1954年发行五万元券。1955年3月发行新人民币,同时收回旧人民币。旧币一万元兑换新币一元。新币主币有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等面额,辅币有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面额。1957年发行金属币一分、二分、五分面额币,1964年收换苏联代印的人民币各种票券,并停止发行三元券。直至1980年,人民币面额没有增减。
货币流通主渠道从工资性支出及行政企业管理费支出等项由银行付出现金,一部分沉淀或转化为银行储蓄存款,另一部分通过商品销售和服务事业收入等项流回银行,流入与流出大抵持平。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流通渠道的货币流出大于流入。三十几年来,除1961年为投放年之外,历年皆是回笼年。
芜湖市1953年--1985年现金收入支出表
表1单位:万元

芜湖市1978--1985年市场货币分布流通调查
表2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