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私营商业
建国前芜湖商业全系私营商业。日用工业品市场主要分布于长街、陡门巷、国货路、西内街、鱼市街、中山路、万安路,批发大多集中于中长街一带,经营资本额较大的店多在长街、西内街,如大布店、大百货店、五金店、油漆颜料店、钟表店、五洋店等。资本额大的多到二千多万元,少的也有二、三百万元,五、六百万元--七、八百万元的店较普遍。
自米市形成后至1937年沦陷前的50年,是芜湖私营商业的鼎盛时期。1945年至1947年商业也一度繁荣。主要商业区长街、西内街、陡门巷、国货路的商店鳞次栉比,铺面左右毗连。为广招来客,各店皆讲究装璜,门楼高耸林立,雕梁画栋,店面富丽堂皇,飞翠流丹。黑漆金字招牌闪光耀目,金字竖匾大书“财通四海,利达三江”、“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大减价”、“划一不二”等市招高挑,临风飘拂,五彩缤纷。店内货物堆垛如山。柜架商品琳琅满目、五光十色。街上来往顾客如云,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市声若潮,蔚为壮观,真不愧为“甲于江左”之闹市。
长江南北两岸及皖南山区各县镇的商贩和顾客来芜湖市场批发或零购者络绎不绝,商品远销江北的无为、含山、巢县、舒城、庐江、肥东等县,南销皖南的宣城、南陵、当涂、泾县、广德、郎溪、歙县、徽州等县镇。
建国前芜湖私营商业五千万元资金以上的户数表
表1

二、建国前私营商业团体
建国前,芜湖商业贸易一直操纵在私营大商业主手中,他们主要通过商会、同业公会等团体来调节、管理商业市场中的一切事宜。同时,还办有商业武装和学校。
1、商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芜湖县商务总会(后称商会)成立。商会宗旨是谋求商业贸易的发展,增进商界公共福利,代表商界向官署陈述意见,答复有关商业之咨询,调解处理业务上的争议,指导商业贸易,维护商界的利益。会址设在花津桥,商会设理事15人,监事7人,推选常务理事5人,监事1人,会长(或理事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均以无记名投票选出。历届会长有:汤善福、吴兴周、崔亮功、李家衷。日伪统治时期,商会会长由合肥人李慧龙担任,副会长龚纶甫。
2、同业公会
按照行业成立的同业公会是商会所属团体组织,宗旨与商会类似,以维护增进同业的公共利益,矫正行业营业上的弊害。
抗日战争胜利后,芜湖县商会所属同业公会有绸布业、华洋百货业、杂货纸张业、银楼业、卷烟火柴煤油皂烛业、钱庄业、棉纱业、棉织业、皮毛业、鞋业、酒业、旅社业、煤铁锅炭业、木艺业、干鲜北货业、西服业、麻袋业、蛋业、便饭业、铜锡业、牛业、米粮采运业、杂粮米行业、国乐业、漕酱业、砻坊业、颜料业、五金业、茶酒业、新乐业、估衣业、碾米堆栈业、烟叶业、江广米行业、木坊业、航船业、油业、竹木业、钟表眼镜业、运输业、棉花业、浴池业、花食业、鹅鸭业、肉业、茶叶业、烟业、砖瓦石灰业、洗染业、柴料业、豆腐业、客寓业、花爆业、水炉业,共计54个同业公会。
3、商民武装组织
(1)商团民国九年至二十一年(1920~1932),芜湖县商会建立商团,团部设宁渊观(今宁渊小学)。商团武装人员40名左右,有步枪30~40枝,服装粮饷由各商家摊派。团长陆如珩,副团长张九皋,教练胡鹏。共3个班,分别驻万安救火会、湖北会馆和宁渊观。
(2)商民自卫队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月二十五日成立。募集官兵50名,选派青壮店员200人为义务队员。队部设在宁渊观商团旧址,大队长由李家衷兼任,中队长何思舒,教练费炳勋,枪支弹药由第六区专员公署借用。
4、商办学校
(1)乙种商业学校民国初年(约1913~1914),芜湖县总商会筹办私立乙种商业学校,校址设西门詹家巷。前后任校长于逊成(总商会秘书兼)、鲁杰夫(原任教务主任)。该校为七年制完全小学(初小4年、高小3年),高小二年级起,增设“家什簿记”、“商业簿记”、“商业信札”三门课程。1937年冬芜湖沦陷而停办。抗战胜利后并入长春小学(今环西小学)。办校24年,毕业生近千人。
(2)私立商业学校民国36年(1937)四月创办,校址设江苏小学(花津桥)内。设国文、珠算、商业常识、商业簿记、改良中式簿记、高级簿记、商业核计、商业法规、商业尺牍等课程。分初、高年级,每晚6~8时上课,每门课程课时12周(3个月)。毕业生均具有相当能力的商业写算专业水平。
三、建国后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城乡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贫困,生产有待恢复。全市商业84个行业、5461户,固定摊贩2404户,普遍持观望态度,少数商人利用一些物资短缺进行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市场物价频频波动。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财产的同时,实行保护、扶持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取缔投机倒把,打击不法商贩,保障正当经营。加强行政管理,取消金融市场;限制有关国计民生物资的私人经营,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由公安、工商、财政、银行、贸易、合作社等单位组成。组织粮食、棉纱交易市场,指定长街为纱布市场,新市口为五洋市场,其余均以设摊地区组织摊贩商各业联合公会进行管理。国营贸易公司大量吞吐抛售物资,平抑3次物价大波动,稳定了市场。国营商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方式,掌握主要的轻纺工业品货源,逐步扩大对批发市场的控制。同时,国营商业从零售市场适当退缩,撤并零售商店,减少经营品种,调整地区差价,扩大批零差率,促使私营零售商积极经营,繁荣市场,方便群众。
1950年,对私营商业重估财产,调整资金,进行清产核资,防止资本家抽逃资金、逃避改造,在登记许可的范围内,允许其合法经营,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是年,办理工商登记的6926户,其中商业3586户。按登记分清行业界线,确定经营范围,按业务性质,撤并调整原有公会,重新成立旅栈、面饭、油点馍饼、炒货、糖坊、竹木柴炭、木器、营造、汉货、藤竹器、芦蓆、酒业14个公会。原无公会组织,经登记后成立的有米店、水果地货、饮食、旧货、猪肠业6个公会,调整了32家百货业公会。
5月,组织全市私营工商业者参加皖南地区大特产商品交流大会,以恢复、开拓新旧商业网点。会场交易有3种形式,现货、期货、协议,现货成交额达453亿元(折新币453万元)。8月,芜湖市成立摊贩管理委员会,对全市摊贩进行统一管理。1950年7-12月份与1~6月份对比,私营绸布业营业额增长2.5倍,油糖、五金业增加2倍,百货业增加1.6倍。1951年私营商业为2975户,摊贩2155户,共有资本285.6万元(新币下同),年营业额3227.7万元。1952年,随着国营商业机构增多,业务分细,购销业务开展迅速,私营商业营业额再度下降,商贩经营困难。经过贯彻中央“踏步”方针,进行第二次调整,缓和了矛盾,开业增多,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增至4986户,从业人员11722人,年营业额达5142万元,增长59.3%。
到1952年底,全市共有工商业5674户(其中商业2674户),私营商业资金为2553027元(含服务业)。
1953年元月,芜湖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对商业同业公会进行整顿,全市104个同业公会改组为86个,改造米业53户、671人(其中资方299人)。参加芜湖市和芜湖专署召开的第二次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成交购销总额166万元。5月,芜湖市工商界贸易代表团,参加南京市物资交流大会,成交购销总额2806万元。同时,对市场上的手工业品实行议价、核价、明码标价,对蔬菜、鱼虾、油盐酱醋等副食品摊贩,实行统一明码标价。国家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自由市场缩小,私商的经营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国营、合作社商业迅速发展,经营比重逐年上升。
1954年,对私营商业,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采取一面前进,一面安排,前进一行业,安排一行业的办法,对私营大中型84户批发商941人(资方207人),由国营商业吸收355人,转入工业278人,实行公私合营80人,自谋生活和退休50人,其余均在私改后期安排工作。对私营百货、五金等9个行业2480户零售商开展批购业务。对经营煤球、木炭、食盐、食油副食品的私商小贩,予以加工、代销或自产自销等方式进行改造。11月,对棉布业73户全业改造,36户私营棉布零售商改为芜湖花纱布公司经销店,14户零售商与花纱布公司建立常年购销业务关系,23户转为花纱布公司的流动肩贩。至此,芜湖市棉布商贩,全部纳入计划管理轨道,国营商业的比重在纯商业批发中已达90%以上。1955年对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新药、煤及煤球、猪肉、百货、文具等16个行业492户座商、1487人,先后以批购、经销、代销形式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1956年,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商业、饮食服务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至1957年,全市私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984户,计1981人。有107户(268人)转为国营门市部,3310户(3724人)小商小贩组成314个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经销门点362处。饮食服务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775户,有7个行业、180户转为国营门市部,小商小贩有2071户(3637人)组成60个合作商店,252户(252人)组成28个合作小组,全市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允许和鼓励私营商业出现,沉寂了二十多年的私营商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已有21554户,38628人。拥有资金1980万元(含县),年营业额达9634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