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厂房
创业初,电子工业的生产厂房多靠租赁或划拨。1968年5月,市无线电元件筹备处租用市国货路8号的一间60平方米简易平房,试制生产密封双联。1969年10月,该处改为芜湖市无线电元件厂,迁址市上二街96号,租赁的厂房面积只有450平方米。
自七十年代开始,电子工业的主要生产企业先后选址筹建厂房。1970年2月,市无线电三厂自筹资金3.2万元,翻修了市上长街简易楼房(原制帽合作社草帽车间),改建成900平方米的2层砖混结构厂房,占地面积450平方米。1971年7月,无线电一厂在市大砻坊袁泽桥(原弋江钢铁厂旧址),划地9400平方米,破土建厂;1973年底,建立2幢2层砖混结构的生产大楼和4幢砖混结构的辅助生产平房,建筑面积3605平方米。1971年11月,晶体管厂征用市郊四褐山公社褐南大队土地3.8亩(原西江纺织厂旧址),于1974年底建成1幢2054平方米的4层砖混结构的生产大楼。1973年,电子管厂(当时是光华玻璃厂投影管车间)在光华玻璃厂厂区内兴建2幢3层砖混结构的生产大楼,1975年竣工,面积5463平方米。1975年,无线电三厂迁址人民路19号,建4幢2层砖混结构的生产大楼,建筑面积3504平方米,并建5幢砖混结构的生产平房,建筑面积2353平方米,1981年底全部竣工。至1981年底,芜湖电子工业的主要生产企业厂房相继落成,总建筑面积26260平方米。除无线电三厂系自筹资金,其余均由国家拨款250余万元所建。
1984年12月,电子管厂迁址延安路(原石油加工厂旧址),由省电子局投资120万元,市财政贷款50万元,原投影管生产装配大楼给光华玻璃厂的转让费80万元,共计250万元资金,于1985年底建成1幢2层砖混结构,面积4800平方米的显像管生产装配楼;同时兴建和改造旧房面积2082平方米,用作辅助生产车间。
1985年,电子工业各厂区占地总面积87410平方米,厂房建筑总面积27860平方米。
附表:一、电子工业企业厂房建筑情况表
二、电子工业企业占地面积、厂房建筑增长速度情况表
电子工业企业厂房建筑情况表
表1

电子工业企业占地面积、厂房建筑增长速度情况表
表2

二、设备
六十年代末,电子产品的试制和生产仅靠自制设备和几台机械加工设备,基本为手工操作。第1个无线电元件产品是在2台机械压力机上试制出来的,第1个固定电容器仅靠1台摇臂钻床和自制的卷绕机、切纸机和卧式涂漆机等设备进行试制的。
进入七十年代,购置少量电子专用设备,自制设备占较大比例。1970年,无线电三厂(当时是制帽厂)转产电子元件,急需专用设备,该厂职工群策群力,土法上马,用车床、车刀代替专用加工设备,参照样机设计、自制卷绕机、涂漆机、蒸发机、切纸机、碰焊机、切口机、铆接机等电容器生产专用设备13种79台,价值15万元,形成两条电容器生产线。同年,晶体管厂(当时是东方红电机厂无线电车间)为试制低频大功率晶体管,借助于东方红电机厂的技术力量,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制作光刻机、扩散炉、沉积炉等24台(套)半导体器件生产专用设备,建成低频大功率晶体管生产线。1976年,在固定电容器的生产设备中,共有专用设备144台,其中自制的就达125台,占总数的87%;通用设备81台,自制的就有35台,占总数的43%;仪器仪表33台,自制的有10台,占总数的30.3%。七十年代末,各企业陆续购置的设备达594台,其中机械设备258台,专用设备及检测仪器、仪表336台(套),总投资197,7万元,逐步形成半机械化生产。
从1982年开始,电子元、器件生产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1982年11月,无线电三厂从日本引进CD
11
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关键设备13项42台,总投资272万元,由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其中配套设备“腐蚀赋能”未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卖方赔偿11.1万元。1985年10月,无线电三厂又投资36万美元,引进日本“引线制成机”等8台设备,对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引进线填平补齐。1984年8月,晶体管厂从香港引进塑封大功率晶体管后道工序设备24台(套),总投资75万美元,配套人民币65万元,由中国人民银行贷款。1985年3月,电子管厂从日本引进年产30万只黑白显像管生产线的组装关键设备102台(套),17台国内配套设备,总投资1054万元,由中国银行贷款。至此,共引进189台(套)设备,新增设备原值833.7万元,形成了三条引进线,使电子元、器件生产进入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八十年代里,群众性的设备改造活动从未间断。1984年,无线电三厂青年维修工改造了引进的日本ES-RSSD型铆接机。当时因该设备铆接规格不符合生产要求,造成停机。设备改造后,既保证了原机性能,又可铆接不同规格的产品,适应了生产需要,此项成果分别获得1985年芜湖市、安徽省“五小”活动评比三等奖。1985年10月,无线电三厂技术人员又改造了从日本引进的8台EW-RSSD型全自动卷绕机。当时因国内市场没有“光敏偶合器”的进口配件,无法修复,造成停机14个月,设备改造后恢复了生产。此项成果分别获得1986年全国青少年“五小”智慧杯竞赛三等奖和1985年安徽省、芜湖市“五小”成果评比一、二等奖。1985年10月,晶体管厂仪表维修工人试制了晶体管快速热漏筛选仪,代替传统的电时效老化方式,提高功效五倍多。此项成果分别获得芜湖市、安徽省“五小”成果评比一、二等奖。至1985年,立为电子系统设备改造项目的有30项,其中,自制、改造生产线成套设备4项,单台设备26项,价值百元以上的自制专用设备235台(套)。
1985年,电子工业拥有设备(不含自制设备)1021台(套),原值1105.1万元。其中,专用设备及检测仪器、仪表633台(套),占设备总数的61.9%;专用设备原值856.7万元,占全部设备原值的77.5%。189台(套)引进线设备达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国际水平;60%以上的国产设备具有国内七十年代水平;20%左右的国产设备具有国内80年代水平。
附表:一、电子工业设备统计表
二、电子工业技术革新主要成果一览表电子工业设备统计表(1969-1985)
表3

芜湖市电子工业技术革新主要成果一览表
表4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职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