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基建投资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国家对轻工企业的基建投资总额达24892.9万元(其中一轻14779万元,二轻7227.4万元,烟厂2886.5万元)。进入八十年代,为优先发展消费品生产,自1981年到1985年,国家投资12365.6万元,5年投资是前32年的投资总和。
23个国营企业中,国家投资新建的有:东方纸版厂、铜网厂、羽绒厂、制革厂、冰厂、纸箱厂等6家企业。采取国家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金,由企业内涵改造取得发展的有芜湖卷烟厂、火柴厂、光华玻璃厂、肥皂厂、永康食品厂、新华印刷厂、油墨厂、乳品厂、华侨皮鞋厂、第一塑料厂、铝制品厂、弋江酒厂、江南玻璃厂、味精厂、印铁制罐厂、钟厂等17个企业。在43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只有缝纫机厂得到国家投资,其余均从银行贷款或自筹资金进行基建改造,发展生产。
年产5万吨稻草纸版的东方纸版厂,1956年开始筹建,1959年建成投产。国家投资2372.71万元,占地面积4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4万平方米,新置切草机、蒸球等设备,纸版的生产能力为全国同行业之首。因居东亚地区第一,故厂名定“东方”二字。1985年,国家又投资8400万元,在厂内增建一条年产5万吨牛皮版纸的生产线,并改造配套工程。
1971年,国家投资806万元,筹建年产10万平方米的造纸铜网厂,1976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厂房整齐,厂区宽畅。
通过内涵改造发展的芜湖卷烟厂,1949年11月建厂时,只有平房16间。1959年迁址建厂,建筑面积仅7447平方米。1962年迁河南李巷现址,占地面积25.48万平方米。到七十年代末,增建厂房、宿舍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进入八十年代,兴建了生产中高档产品的南烟车间、试制车间和库容50万担烟叶的储仓,竣工面积近10万平方米,使全厂建筑面积达14.51万平方米,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居领先地位。
芜湖火柴厂1921年建厂,1949年接管时,厂房面积1952平方米。1953年起,国家先后投资56.25万元,修建火柴制造车间和生活设施,到1957年,建筑面积达12905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6.6倍。六、七十年代,国家继续投资,扩建了火柴制造车间,兴建了印刷糊盒车间。1978年以后,又兴建了成品、制盒、蜡梗、烘梗、机修等车间和测试楼、仓库等。投资总额达906.5万元。建筑面积46833平方米,比1957年增加3.6倍,比1949年增加24倍。
芜湖市光华玻璃厂在1953年筹建时,租用民房12间。1954年迁现址卜家山建厂,占地面积81589平方米。到1978年的24年中,国家投资615万元,陆续兴建厂房7299平方米。1979年以后,国家投资1160万元,完成内涵改造项目25个,竣工面积达2.2万平方米,是生产用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在集体企业中,国家投资的只有芜湖缝纫机厂,原为木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生产15-80型家用缝纫机,1963年下马,1969年复产,时有固定资产原值30.87万元。26年来,国家累计投资529.78万元,企业向银行贷款218万元,经过不断改造,使该厂成为安徽省唯一生产家用缝纫机的厂家。年产能力达20万架,固定资产原值584.36万元,净值399.77万元,比1969年增长18倍。
八十年代兴办的光华玻璃二厂,原为光华玻璃厂的器皿车间。1981年迁新址,先后向银行贷款2589.2万元,建成年产玻璃制品6万吨的集体企业,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
二、设备、工艺
解放前,轻工生产设备简陋,工具落后,操作离不开案板、明火炉和鎚、钳、锯、刨、刀、剪、针、锥、尺等器具。就是生产火柴所用的大车、印刷用的印刷机,均是手摇或脚踏;仅有酒厂有1台电动粉碎机,用于粉碎原料。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火柴厂在生产设备上装置了电动机。1956年,手工业系统自制和改造工具22项,采用新工艺4项;全系统拥有通用设备57台,专用设备94台,缝纫机575台。1957年,肥皂厂拌料实现机械化。新华印刷厂将部分印刷机通过改造,初步实现印刷自动化。
1959年,东方纸版厂建成投产,芜湖市轻工业始入大机器生产。该厂生产纸版,每天将330吨左右的稻草从切成碎料、装入蒸球、制成纸浆到压成纸版,全部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大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了其他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1959年轻纺系统仿制、改革工具843种,改进工艺111项,机械化程度达到51%。1960年有11个工厂50个车间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机械化程度达73.26%。手工业系统1961年建成流水作业生产线107条,半自动生产线12条,自动化生产线5条,铁、木、竹器和缝纫、制鞋业初步实现半机械化生产。
1963年,14个轻工企业组织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上海、北京等地对口参观学习,推广应用外地经验183条。1965年,手工系统完成革新项目506项(改造设备251台,革新工模夹具165项,采用新工艺90项),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42.6%。卷烟厂从1961年到1965年,完成16个主要技术革新项目,提高了卷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继之,向连续化、管道化、自动化发展。1967年,新华印刷厂为承担理论书籍的印刷,国家投资55万元,在现址建厂房5106平方米,增加平轮机、制版机、卧封机、米力机等设备,同时改造了原印刷机械,实现了印刷加工半自动化。1969年,味精厂采用微生物发酵工艺,实现管道化生产,结束了用铁锅、缸盆生产味精的落后操作。1970年,酒厂生产瓜干白酒,采用液体发酵,酿酒实行管道化。火柴厂仅糊盒和成品打包需手工操作,整个生产实现机械化、连续化。当年,二轻系统完成革新项目56个。1972年,光华玻璃厂生产保温瓶胆,采用12头吹泡机,做到吹泡不用嘴,送瓶不用腿。烟厂经过1972年到1976年4年的努力,使卷烟生产实现连续化、自动化。1976年,制革厂制成全国最大的20千瓦微波皮革干燥机,使皮革烘干工效提高5倍。1977年,二轻系统完成重点革新项目5个。轻工系统从1977年到1980年,实现技术改造项目28项。其中,东方纸版厂纸版机增加10只烘缸;永康食品厂自制班产8吨的饼干自动生产线;印铁制罐厂的半自动印铁机;肥皂厂的磺化自动控制;羽绒厂的羽毛予分、水洗生产线等,均使生产工艺得到彻底改变。
进入八十年代,为缩小技术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轻工企业普遍开展了科研工作,同时向国外引进先进技术。1980年到1984年,整个轻工系统完成了省、市科委下达的21个科研项目。有51个自制的设备、工艺和新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科委、轻工业部和省、市科委的科技成果奖。
1978年至1985年,从国外引进设备958台(套),其中一轻7台(套),二轻937台(套),烟厂14台(套),使部分产品的工艺技术达到了八十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截止1985年,一轻系统5692台(套)设备中,具有八十年代水平的有3106台,占52%;七十年代水平的有2177台,占36.5%;六十年代水平的有360台,占6%;五十年代水平的有298台,占5%;建国前的24台,占0.4%。共有固定资产原值20778.86万元(一轻11972.58万元;二轻6379.7万元,烟厂2426.58万元),净值11729.31万元(一轻7903元,二轻1953.6万元,烟厂1872.71万元)。
1985年轻工系统拥有设备一览表
表3

重点引进项目一览表
表4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职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