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金属材料
芜湖炼钢起源远久,清光绪前享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美誉。昔日兵器和刀具、铁画等金属制品均闻名遐迩。
清嘉庆四年(1799)芜常关增收“铜斤脚价银”,当年芜湖金属贸易中钢铁为大宗,铜贩运亦可观。“钢为芜邑土产,贩运有百余年”,向北远销到山西,东南销往长江下游各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强制洋钢进入中国。咸丰后,芜钢运销区域逐渐缩小,运销各地的数量大为减小。光绪二年(1876)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洋钢大量打入芜湖市场,光绪二十五、六年间芜湖最后一家“同春福”钢坊倒闭,至此,手工冶炼的芜钢则完全为洋钢取而代之。
随着近代航运和工业的产生,芜湖二十世纪初期先后兴办了几家专事修配的铁工厂,以后铸造、机械制造厂相继建立,加上传统的铁锅行业、铁作铺、金属手工艺品制作和近代营造业对建筑钢材的需要每年消耗金属材料数万担。芜湖成为通过内河、陆路转运外地的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钢材、生铁和大量废铁、旧船钢板的集散地。三十年代到抗日战争前,在芜湖百业繁盛时,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的交易,亦处鼎盛时期。
1882年-1891年间芜湖进口洋钢年均9590担,锡325担;年均销往外地洋钢4366担,锡2.4担。1892年芜湖进口洋钢24109担,锡707担,铅1833担,铜139担,马口铁422担,铁丝1051担;销往内地的金属材料13881担。1901年芜湖进口洋钢17884担,锡258担,铜80担,铅807担,马口铁135担,铁丝4309担;销往内地金属材料10204担。
1910-1914年进口金属材料表
表1

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工商企业为日军侵占,西方货物来源中断,日本商品大量涌入市场,金属材料首用于日本侵略战争需要,少量用于农业和民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货充斥五金市场,金属材料交易一度活跃,机械行业亦有发展。解放前夕,芜湖有五金业42家,机械业14家,构成这时期金属材料市场的主体。
1950年国家集中了八种重要物资实行统一调配,其中有钢材、杂铜。1952年基本建设年耗钢材207吨,全民单位年底库存金属材料:生铁21吨、钢材83吨、铜1吨、铝0.4吨、铜材33吨。
1953年,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集中分配。计划内金属材料,数量大的由国家安排生产厂直接供应,中转小额的由国营百货公司组织供应,金属材料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分配。1956年7月,五金从百货公司划出,中转小额的金属材料由国营五金机械公司供应,是年省物资供应局在本市设立物资中转站,到12月计分配和中转钢材212吨。1957年,市全民企业消耗的金属材料为:生铁1835吨、钢材2764吨、有色金属34.8吨;基本建设耗用钢材433吨,生铁11吨;全民企业年末库存生铁710吨、钢材1770吨、有色金属12吨。
1958年国家下放物资管理权限,对所有全国统一分配的物资实行以地区平衡为主的调入调出制度。1960年11月开始,金属材料除国家安排直供部分外,中转部分由市物资管理局调入调出。1962年执行金属材料对外供应按出厂价格收2%~3%的管理费。
1962年,全市冶金工业产值951万元,全民企业年耗金属材料为:生铁2382吨、钢材1963吨、铜27吨、铝26.5吨、铜材16吨、铅19吨。当年芜湖冶金及其他工业共产生铁15341吨、钢材145吨、电解铜1220吨、黄金1.74公斤、白银182公斤;基本建设耗用生铁33吨、钢材3546吨、铜464吨。全民企业年末库存生铁961吨、钢材3546吨、铜11吨、铝35吨。
1963年芜湖市调入钢材1748吨、生铁230吨、有色金属7.3吨、金属制品1.1吨,经金属科供应的钢材1712吨、生铁25吨、有色金属5.5吨、金属制品0.1吨。
1965年,中央及省属在芜企业所需物资,由市物资部门就近就地组织供应。上半年供应金属材料2583吨,比上年全年多供401吨,是年10月市物资管理局并入芜湖专署物资管理局,原市物资局所存钢材976吨、生铁231吨、有色金属104吨全部转专署物资局。
1971年,工业发展速度较快,金属材料缺口大,钢材计划分配量占需求量不足一半,一些钢材品种尤为紧张,如矽钢片、薄板、线材、罗纹钢。1974年通过在芜湖召开华东金属材料调剂会,仅线材就增加1075吨。1975年,芜湖市成立金属材料普查办公室,是年12月1日对市钢材进行了普查,得知社会库存钢材19200吨,为国家第五个五年计划头一年合理利用库存钢材提供了可靠资料。1971年到1975年,全市工业生产消耗钢材88774吨、生铁46787吨、有色金属10436吨;全市基本建设消耗钢材14595吨,生铁496吨。物资系统五年供应钢材35638吨、生铁26695吨、有色金属材料2671吨,占全市工业、基建耗用量分别为34.6%、56.4%和25.7%。市冶金工业“四·五”期间产量分别为生铁305975吨、钢材11813吨、电解铜69076吨、电解铅2007吨,这些金属产品除地方按5%留成外,其余全部由安徽省统一分配调拨。
1976年,钢材订货偏低,采取压缩社会库存弥补订货缺口,对钢材库存超过正常周转的企业,动员在全市范围内调度使用。1977年运上海加工钢材的生铁4200吨,1978年市钢材需用量大幅度上升,全年供应钢材10471吨,比上年增长35%。1979年供应钢材又比上年增长12%,达12120吨。1980年因机械工业不景气,钢材供应下降21.6%,有色金属供应比上年1252吨下降38.5%。时因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全年供应市场议价钢材2209吨,耗用钢材、生铁和有色金属分别比“四·五”期间增长70%、35.5%和76.3%。
1981年,因机械产品呆滞,钢材随市场调节流通渠道增多,导致钢材滞销。1982年钢材销售回升,供应13102吨,比上年上升56%,各种有色金属供应量除锌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1983年市回收废旧汽车计77辆,全市库存报废的机电产品总值1838.4万元。是年本市基建投资增大,机械产品生产继续上升加之产品结构的调整,实际供应钢材达14691吨,比上年增长12%,有色金属供应除铅略有下降外,普遍较去年同期上升,其中铜供应量为上年的220%,达304吨。
1984年,供应钢材19255吨,比上年上升31.7%,其中计划外销售2176吨;计划外销售有色金属231.4吨。
1985年,供应钢材比上一年增长3.5%,有色金属供应1315.9吨,比上年增长3%。市场调节购进钢材6794吨,占钢材进货总量30%;销售6410吨,占销售总量的25%。“六·五”期间工业、基建耗用钢材291992吨、生铁78019吨、有色金属18910吨。五年中冶金工业生产生铁502833吨、钢材73925吨、有色金属188453吨。1985年,市金属材料库存生铁5679吨、钢材33715吨、有色金属2450吨。
二、机电
从二十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经营通用机电及配品配件、工具的五金电料批发和零售商业已从起始到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芜湖沦陷,市场萧条,以后一度稍有好转。1939年,立丰五金店开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市场又趋衰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芜湖机械行业生产有所好转,五金电料经营亦有恢复,商店充斥美国商品,多从上海、广州进货。1948年芜湖机械加工行业有13家,五金店42家,生产和经营均趋衰落。
解放后,芜湖机电产品由私营五金店经营,1952年,国营百货公司始营机电产品,但品种有限。1955年,安徽省物资分配局成立,负责全省统配部管物资的申请、订货和供应,其中统配机电产品56种,中央各部分配的机电产品有72种。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完成,部管机电产品已脱离市场买卖关系,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行部门之间的调拨、分配,以国家规定的价格通过银行用货币结算划拨;厂矿生产用的主机、动力设备及定型产品的标准配件,由需要部门提出申请,由省机械厅、冶金厅等主管厅分配,生产厂直接供应需方;是年,凡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以及专门用作生产资料的物资,均从百货公司经营范围内划出,由成立的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统一经营,经营的范围为普通机械配件、切削工具、研磨工具、滚珠轴承、电器仪表、刀具量具以及各种汽车。1957年以后,五金交电站不再经营汽车,需要单位直接向主管部门申请。
1958年,对机电产品的需求成倍增长,计划分配的机电产品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市物资供应部门及需用单位除内部挖潜、替代外,派采购人员分赴合肥、上海、天津、沈阳等有资源的地方求援和采购。是年4月,市人委辖下成立物资科,统筹全市物资计划分配和主要物资的供应任务。大办钢铁期间,马达、鼓风机和卷杨机等需要急骤增长,供不应求,市冶金指挥部派负责干部坐镇上海疏通关系采购,同时组织地方机械力量制造,以供应小高炉群的需要。五金采购供应站提出“大购大销”口号,要采购人员“凡属带有‘金’字的商品都要购进”,盲目采购,造成大量积压。
1961年,经过“关、停、并、转”的调整精减,市机电生产企业,仅保留五家,即红旗机床厂、锅炉厂、红星电机厂、仪表厂和长江通用机械厂。调整后的机械行业开发了多种金属切削机床和仪表新产品。1963年6月,撤销各主管局的供销机构,本市各单位对统配部管机电产品的需求,直接向省机电公司申报计划,由省供应。对“关停并转”企业,物资部门收购其机电设备及库存物资,其中机电产品达64万元,统配部管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小件产品按“三就”处理,这一年接收车站、码头无主机电物资价值5万元。市人委决定从冶金系统停撤企业中,调拨部分机电设备充实轻工、机械系统部分企业,以提高这些企业的生产和机修能力,计调拨各种机床18台,电机101.1千瓦/21台,以及变压器、排风扇、地磅、化验设备等固定资产。
1964年10月,市物资局机电设备科升格为中国机电设备公司安徽省芜湖市公司,经营品种由去年末1303个增加到2357个。1965年2月,物资系统组织物资服务队,驻厂服务,调查产需,建立企业档案,制订消耗定额,首先以市属红星电机厂为试点单位,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
此时,市机械工业分别试制和生产统配部管产品:铝线、农业泵、铁道工程车、普通电机、变压器、工业锅炉等。1965年所产工业锅炉、变压器纳入了国家统配计划;10月上级决定芜湖专、市物资局合并,原市机电公司库存主要物资有:电动机305千瓦、轴承18413套、电焊条42吨、布电线400多公里。从此,芜湖市范围内机电产品组织与供应由芜湖地区物资局所属专业公司统一组织经营。1970年8月,地、市物资局分开,地区物资局拨给市物资局机电产品实物仅有布线248公里、轴承若干套以及电器开关等小件机电产品一部分。
1971年芜湖市工业有较大发展,尤其机械工业发展快,机电产品名为供不应求,实为库存积压。1973年二类机电产品库存由百万元以上下降到40万元。是年末,局机电设备组升格为芜湖市机电设备公司。1974年公司开展工量具出租业务,适应了资金不足的集体企业的需要。1975年市机电公司进货完成611万元,销货完成645.8万元,比上年销货上升15.5%。是年中期,成立了机电产品普查办公室,共清查出库存机电设备4805万元(内含物资部门库存449万元),除1975、1976两年留用数外,拟将外调600多万元库存机电产品。
1976年市机电公司,购货638万元,销售完成635万元,分别为上年的104.4%和98.3%,盈利2.5万元。市机电公司为解决缺口机电产品,除向省内外求援、调剂、串换和利库外,大力开展地方加工,这一年加工机电产品接近购进总值的10%。1977年市机电公司购销大幅度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7.5%和36%,当年地方加工机电产品有工业泵、夹具、电动葫芦、手摇葫芦等14种产品,占全年购进总值的10%以上。1978年市机电公司经营情况是购进下降1.4%,销售增长7%。1979年市机电公司首次经营汽车,全年经销汽车28辆。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与指令性计划平行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物资购销多渠道情况,市机电公司对大宗专用、紧缺的机电产品仍坚持计划分配供应,余下实行敞开供应。是年,该公司机电产品销售848万元,比上年920万元下降7.8%。1980年,市机电产品仍处于滞销时期。
1981年5月,11省、20地、市机电公司第八次协调会议在芜湖召开。全市年初机电产品库存价值4319万元,其中市机电系统2381万元,占55%以上,虽经采取先利库后进货,以销定产,以需定购等措施,但还处供过于求;机械、重工行业和郊区农村对机电产品需求量明显下降;轻纺和城建部门需求量略有上升,全年公司购销比上年分别下降11.3%和14%。1982年机械行业生产回升,市机电公司机电产品出现热销势头,全年购销总额为839.9万元和802.2万元,比上年增长35.5%和30.3%。1983年机电公司计划外购销占购销总额90%。1984年市机电公司经营创历史最好成绩,购进完成1252万元,销售完成1296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和50.7%。为扶持地方工业,公司尽量经销地方产品。1985年,市机电公司购货2064万元,销售2028万元,比1980年购销额上升三倍,全年销售汽车205辆,各种机床100台,电缆9Km,布电线3261Km,电机2347台/11205SSW,电焊条315吨,裸铝线41吨以及工业锅炉7台/18蒸吨,变压器40台/6220KVA,电磁线31吨等主要机电产品。下半年国家紧缩财政,各厂矿需求多而资金缺少,抑制了公司销售额增长。
三、化轻
芜湖最早出现的化工商品是油漆、硝磺、染料。光绪前芜湖浆染业甚为发达,长街有锭兰商行数家,经销江西抚州水路运来的桶装液态锭兰和本省池州干锭兰。1882年到1891年,年均销液锭兰900担,干锭兰200担,以后从外洋进口苯胺染料。1891年芜湖经营染料、油漆颜料商店有六家。光绪十八年(1892)芜湖设立硝磺局,由官方贩卖硝磺,以后省城总局移至芜湖,年销售硝磺达3000担,芜湖约销售400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芜湖近代轻纺工业产生,市场上化工商品种类增多,数量增大。1914年,芜湖从外国进口的化工商品仅碱一项达10063担。五金业在芜湖兴起,经营橡胶管带,化工油漆由颜料油漆行业经营,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
1952年,国营百货公司和私营商业经营化工原料及橡胶管带,1956年,国家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全归国营商业经营。
1961年,芜湖市物资局成立后,商业部门经营的化工、轻工生产资料划归物资部门经营管理。1962年,市物资局成立芜湖市物资综合公司,设置建材化工科,负责全市化工原料、汽车轮胎和橡胶管带供应。当时化工产品处于无仓库无包装的情况下,到货后采取直拨到厂,用户要一点组织货源供应一点,供应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中。原手工业系统各厂(社)生产所需要的化工原材料,由商业部门供应,1962年下半年,改由物资部门供应。当年经物资部门供应的化工产品有二辛脂31吨,碱49吨,电石19吨,硝酸钠2吨,氯化石腊1吨,汽车轮胎128套。1963年,市化工产品和橡胶按订货合同直达到厂,只有硫酸、电石经物资部门中转供应。1964年市物资部门化工轻工产品进货104.5万元,销货100.4万元;计划外进货73吨,计7个品种。在芜湖市召开的省物资调剂会上,调出化工原料有:碳黑、硫酸、盐酸、松香、油漆等9个品种,价值1.7万元,占调出总额14.3%;调入化工原料有:平胶带、洋漆、钛白粉,计0.25万元,占调入总值4%。1965年上半年供应化工产品1926吨。
1970年下半年,市物资供应从芜湖地区物资局划出,恢复芜湖市物资局,内设化工轻工小组,芜湖地区调拨120吨橡胶作为市物资局周转。1972年市化轻产品中硫酸、烧碱、橡胶等主要物资的进货和供应完成较好;是年3月北京路新大楼建成,4月化轻组在大楼底层设立门市部,主要供应“三带一管”。1973年省下达芜湖市硫酸、纯碱、橡胶、烧碱指标不能满足本市需要,经物资部门组织计划外资源,完成了当年化轻产品供应任务。1974年,化轻组对纯碱、固碱、橡胶计划内调入和供应完成较好,而硫酸计划内调入完成太差,420吨硫酸计划仅调入9吨,后在南京、铜陵两地厂家的支持和配合下,计划外调入硫酸600吨。1975年,国家下达芜湖市统配部管化轻产品总金额2158万元,其中直达供货1556万元,经物资部门中转供应567万元。是年10月,市化轻公司为解决因工农业经济发展对化工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基础工业原料、溶剂、轮胎等需求量的供需矛盾,采取了向省申请增拨;通过串换、调剂、组织计划外资源;对含有化工原料的废料进行回收等措施,缓解了供需矛盾。
1976年,市化轻公司供货682万元,公司对每个厂矿供应化轻产品记三个帐:指标数、已供数和未供数。这一年由于包装短缺,重庆的苯酚、淮南的苯酐、合肥的纯碱都不能进货,东北的供货合同也不能执行;电石原由生产厂代办运输发货,改为需方自提。是年市化轻公司在化鱼山库建成两只硫酸贮罐,容积150m3,从而改变了全用耐酸陶罐的落后状况。1977年,市化轻公司经营成绩创公司成立以来最好水平,计划进货650万元,实际完成128%,计划销售680万元,实际完成114%;计划利润7.1万元,实际完成157%,购销实绩都超过往年。是年会同省公司组织人员对全市38个厂需求的化工原料的消耗定额进行了调查核实,将重点产品所需化工原料的消耗建立了档案,为有计划的安排供应提供依据。同时,由于国家分配的硫化碱指标落空,影响市内纺织工厂的生产,公司为开源节流,扶持四褐山氯化钙厂试验生产成功,当年生产硫化碱40吨,被纳入供应计划。
1978年-1980年,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生产领域出现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新时期。一些工厂调整产品结构,原申请的化工原料不要,公司计划供应落空。但几种主要原材料供应突出,都超过计划,其中供应纯碱447吨,烧碱125吨,橡胶447吨;分别完成供应计划121%、227.3%和100.5%。全年该公司化轻产品供应比上一年下降,供货额占最好的1977年的96.4%。1980年公司经营情况好转,购进比上年增长9.4%,销售增长23.2%。半年供应烧碱达948.2吨、橡胶562吨,轮胎供应则由历年紧张变为滞销。
1981年,市化轻公司购货874.3万元,比上年增长3.1%;而销售比上年下降3%为880.6万元。1982年市化轻公司购货1153.3万元,销售1060.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9%和20.4%。1983年该公司经营情况为:购入增长0.1%,销售增长9.3%。这一年统配化工产品大部分到货,计划均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三角带销售旺盛,比上年销售额增长40%,达150万元。1984年化轻公司经过“企业整顿”,购销再上新台阶,购入比上年增长12.1%,销售增长19.2%。1985年市化轻公司购销分别为2051万元和1976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组织计划外资源占总购入的49%。该公司经营的化工轻工产品计达88个品种,其中:有机一类37个、有机二类11个、无机一类9个、无机二类10个、无机三类8个、火工产品6个、橡胶及其橡胶制品2个。
四、建材
芜湖生产砖瓦历史悠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始见玻璃、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1881年芜湖从外洋进口窗用玻璃434箱(10平方呎/每箱)。1891年芜湖进口玻璃2069箱,当年芜湖销往外地玻璃474箱。1906年芜湖建一机砖窑厂,土窑所出之砖薄质劣,不为近代建筑使用。芜湖近代建筑沿江码头、青弋江铁路桥和明远电灯公司发电机房,均使用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1910-1914年芜湖从外洋进口水泥11736担,玻璃11848箱。1912-1914三年购进国产水泥3966担,二十年代以后芜湖主要从南京购买水泥。
建国后,国家将水泥作为重要物资实行计划分配,由煤建公司经营。1955年芜湖市销售水泥4572吨,玻璃3968箱。1959年芜湖始用省内巢湖水泥。六十年代中期,长江水泥厂在芜湖县白马山建成,七十年代初芜湖市小水泥建成投产,芜湖有了水泥工业,开始经销使用自产的水泥。
1961年,市属企事业单位需建筑材料,凡统配部管的均由物资局汇总全市需求量向省物资厅(局)统一申请分配,砖瓦等地方建材由市计委统筹兼顾计划分配,由用户自行与厂方联系购销,同时拨一部分给市砖瓦总店零星供应市民修房需要。1962年,市物资局成立芜湖市物资综合公司,内设建材化工科。当年省分配水泥到货1385吨,平板玻璃到货1488标箱,油毡到货500卷;四季度市计委管理的地方生产的砖瓦交由建材化工科直接管理。1963年省分配我市水泥795吨,其中生产用占1/4,维修和农用占3/4;分配油毡到货1200卷,玻璃到货772标箱。1964年省分配芜湖市维修玻璃1322标箱,油毡920卷,石棉瓦1040张。从1964年7月开始油毡、石棉制品由物资部门统一经营。1965年上半年,市物资局建化科供应水泥1102吨,玻璃2051标箱,是年10月芜湖专署物资局和市物资局合并,成立芜湖地区物资局。1970年,芜湖市物资局内设建筑材料组,下半年调进水泥3869吨供出。
1971年,市物资局建材组供出:水泥18406吨,玻璃19535标箱,油毡7328卷,石棉瓦8062张,并经营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石棉及石棉制品、金刚石、滑石粉以及三类物资石墨粉、红煤粉、陶土、白土、瓷土。金刚石首先保证军工和其他重点工程需要。1972年计划分配水泥11975吨,油毡9200卷。1973年物资局建材组升格为芜湖市建筑材料公司。全年省分配巢湖水泥3335吨,长江水泥4600吨,市计委分配市产水泥2700吨,巢湖水泥主要用于生产和重点基建工程。当年供应白金200.19克/7万元,年末库存2518.65克/8.8万元。1974年,市建材公司执行物资计划水平偏低:水泥占计划60%,玻璃占计划45.5%,油毡占计划45.9%,石棉瓦占计划83.5%。当年省公司直供江南玻璃厂8300标箱制镜玻璃。市区民用玻璃凭票供应,全年购销额比上年分别下降10.1%和0.75%。1975年供应水泥11863吨,玻璃8152标箱,油毡20739卷,比上年增长11.6%、49%和19.9%。
1976年,市建材公司进货190万元,销货为205.1万元,比上年增长5.1%和24.8%。供出:水泥17650吨,玻璃14609标箱,石棉瓦28267张,油毡17291卷。计划外进货占购货总额16%。1977年市建材公司购销比上年又有上升,购货额增长15.3%,销货额增长11.2%;省直供江南玻璃厂玻璃6750标箱,比上年多供500标箱,比1975年少供1550标箱。1978年该公司购货222万元,销售224万元,比上年购入上升1.3%而销售下降1.5%;江南厂得到省直供玻璃8100标箱,占市建材公司玻璃到货31.5%。1979年,市建材公司经营额有较大增长,购人274万元,销售271万元,分别比上年上升23.1%和20.7%。全年供水泥27066吨,比上年增长29.5%;供应玻璃15980标箱,比上年下降30.6%;油毡供应21385卷,比上年下降20.8%;石棉瓦供应51110张,比上年增长46.7%;是年二、三类建材产品如油毡、石棉瓦、卫生陶瓷等都敞开供应。1980年市建材公司购销额分别比上年下降40.5%和上升41.3%,当年市水泥厂二万吨计划水泥改由市建材工业局经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开放搞活的方针,从市区到市郊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建材产品经济网点,形成了开放的建材产品市场。是年7月蚌埠平板玻璃厂试行向芜湖市建材公司火车发运集装箱玻璃成功。
1981年,市建材公司购货288万元,比上年增长27.6%;销售281万元,比上年增长7.8%;计划外购进建材物资占总值31.4%。1982年公司购销比上一年分别下降5.5%和1%。是年扩大三类建材物资经营,组织红砖、纤维板、涂料、玻纤瓦等经营。1983年,市建材公司主要建材产品经营有大幅度增长,水泥供应比上年增长61.9%,平板玻璃增长10.2%,油毡比上年多供9830卷,增长51.4%。全年进货435万元,销售405.5万元。
1984年,市建材公司购货649万元,销售637万元,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水泥增长60%,油毡增长57%,平板玻璃增长61%。
1985年,公司建材物资购销分别比上年增长27.8%和20%。当年组织计划外水泥21000吨,玻璃18800标箱,油毡12000卷以及其他二三类建材物资,占总购进额的52%。
五、生产资料
解放后始有生产资料服务部门,对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等社会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进行余缺调剂。1960年,钢铁工业下马,转入清仓查库、处理积压物资和设备。1963年成立芜湖市生产资料服务部。1971年5月,成立芜湖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八十年代,国家允许生资公司开展自营业务,但只限于市场调节物资,不参与计划物资的分配和供应。其主要经营方式为“四代一调”。
1、物资调剂
调剂方式为芜湖市生资公司与省内外生资公司之间签订“联号”关系,通过函电或派员登门联系,调剂两地余缺物资。
1963年,市生资服务部(公司)与省内外13个生资服务公司签订了“联号”关系,每年组织市内和参加外地物资调剂会多次,到1965年调出钢材2000余吨,调进短缺品种规格的钢材500多吨。其间1963年2月安徽省物资调剂会在芜湖召开,为农业春耕提供需要的物资,芜湖市调出农用物资4.5万元。
1974年,市生资公司先后与上海、沈阳、西安、成都、广州等80个兄弟城市的生资公司建立了“联号”协议。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引进市场机制,生产资料市场调节日趋活跃。进入八十年代,物资的余缺调剂更多地求助于开放的生产资料市场、各种物资展销会来解决。1974年到1985年,每年通过调剂的物资年均价值达350万元,调入物资主要是钢材。八十年代后调入木材比重增大,调出物资主要是生铁、有色金属、工作母机和化工产品。其间调出生铁27000多吨,调入钢材18400吨,木材近1万立方米。
2、委托代购
市生资公司为服务厂矿企业生产、技改、攻关以及基本建设,1975年-1985年间平均代购物资423万元。
3、委托代销
市生资公司为市工矿企业代销产品和积压物资,也为本市以外的企业代销产品。1977年市生资公司为本市20个生产单位、外省市25个单位办理委托代销业务,全年代销物资金额71万元。1984年为南京、哈尔滨、武汉、吉林等城市11个机电厂家代销经销业务,代销经销金额达1603.6万元,其中:机电产品占10%、金属材料占86.1%、化工占1.4%、建材占2.2%、其它占0.3%。
4、代加工
芜湖市生资公司六十年代未开展“代加工”业务,七十年代芜湖市地方留成生铁外运他省市加工钢材,以上海冶金局加工为最。1976年市计委决定加强对协作加工的管理,建立协作加工管理制度,对于带料加工,主要加强外加工管理,建立和开展内加工管理。这一年市生资公司加工总值达2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8.3倍。1980年加工总值428.2万元。1973年到1975年,年均加工44.2万元;1976年到1980年,年均加工136.2万元;1981年到1985年,年均代加工229.4万元。
5、代办运输
市生资公司六十年代未办理代办运输。规定按物资运输费用3%收取手续费,到1980年,市生资公司为客户代办运输计收手续费14775元。
6、自营业务
市生资公司六十年代未曾有自营业务,七十年代自营业务占一定比例。随着市场开放搞活,生产资料市场调节渐趋增大,使生资服务公司不单纯是“服务”,还带有盈利目的,因此,市生资公司搞计划外物资购销的自营逐年增大。历年自营业务如下:
1974-1985年自营业务表
表2

在自营业务中以1984年自营水平最高,购入为1544.5万元,销售为1604.4万元。
六、农业机械
解放前,芜湖市郊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农民使用旧式农具和畜力、人力来耕作农田、引水排灌、播种插秧、收割庄稼。
1954年5月,省抽水队在四山乡大陡门设立排灌站,首次使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水泵机组。1955年,西江乡莲塘“齐中道高级农业社”首次使用电力,建立电力排灌站。1958年,皖南及市郊农机和配件供应工作,由省供销社芜湖贮运站供应,后由市五金交电化工站经营。1956年芜湖地区农资站成立,地、市农机及配件供应任务,改归农资站经营。1963年,安徽省农机公司在芜湖市建立芜湖供应站,同年,市郊西江公社杨王大队首先使用第一台轮式拖拉机。1969年,省农机公司芜湖供应站下放给芜湖地区,将农机、农排、农资三个供应站业务分开,单独成立农资公司,将农机、农排两个站合并成芜湖地区农机公司,负责皖南及市郊的农机与配件供应。1971年,市郊区拖拉机保有量为轮式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5台,共计16混合台。
1973年3月5日,芜湖市物资局负责市农机供应工作。经调查,郊区当年拥有中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37台,机耕面积3240亩,占总耕地面积6%,市内24个单位拥有柴油机、推土机等457台、54种机型,调查结果规定了农机和配件货源的组织和供应任务。10月,市物资局所属农机小组对外称芜湖市农业机械设备供应公司,正式对外供应。1973年、1974年两年组织供货拖拉机51台(内大中型9台),机械农具238台件,农排机械482台,维修配件1035种、4万余件。1975年,计划内农机进货占总额仅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计划外购进,主机由省农机公司分配,农机配件由芜湖地区农机公司分配;是年四褐山地区增添一个农机配件供应点;年底市郊拖拉机保有量轮式19台,手扶198台,比1971年至1974年间净增轮式拖拉机18台,手扶拖拉机183台。
1976年7月,市物资局所属农机供应组改为芜湖市农业机械设备供应公司,经济独立核算,除供应全市农机外,还承担市郊农机管理。
1979年,除拖拉机轮胎须批供外,农机产品一律敞开销售。1980年,市农机公司针对农机产品经营不景气的情况,扩大代销售业务,增加船用挂浆机和小型四马力船用柴油机及其配件供应,适应了运输市场开放民船增多的形势,另加工53加仑油桶16200只,售于南京石化二厂。全年购销金额比上一年分别增长2%和9%,是年底市郊拖拉机拥有量668混合台,其中大中型42台、手扶626台,比1975年增长121%和216.4%。
1981年,因农村经济体制变化,机械化农机具尤其是大中型的需求锐减,农机购销总值下降到1974年水平。是年,市农机公司由三级站升格为二级站,负责芜湖县及市郊农机供应;1983年农机供应扩大到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农机公司。市农机公司采取以小型农机为主,主要机型配件齐全的经营策略,组织个体农户急需的柴油机、4-6马力小型拖拉机、船用挂浆机,增设农机供应网点,扩大经营。1984年,市农机公司除组织适销对路的农机产品供应外,还开拓计划外非农机产品经营。1985年,市场放开,农机配件价格普遍上调10%,农机产品90%是计划外购销,在主管局和市计委支持下,由物资系统内拿线材、板材、生铁、焦炭等重要物资进行串换紧缺的农机产品,如拖拉机、柴油机、船用挂浆机及其配件等。是年底,芜湖市郊区拖拉机拥有量为931混合台,其中大中型44台、手扶887台,比1980年末分别增加2台和261台。
六、燃料
1、煤炭
芜湖早在明代万历年(1573)以前,就手工冶炼钢铁,用木炭作燃料,一直延续到光绪初年(1875年)。由于洋钢大量输入,与其相竞争,芜湖冶炼业始用湖南宝庆、兰田之煤作燃料。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外洋烟煤进入芜猢,用于航运轮船作燃料。省内有池州、宣城、繁昌之煤进入芜湖,还转销上海、镇江等地;省外有萍乡、开滦、山东等地的炭煤,淮南铁路通车后,淮南煤进入芜湖。皖南事变前,芜湖用煤主要来源于繁昌、泾县,年用量不过3万吨。抗日战争初期,一度年销4000吨,以后一直维持20000吨运销量,时泾县煤运受阻,繁昌煤运量增加;抗日战争胜利后,芜湖除运销皖南繁昌、泾县煤外,工业用煤大户均向南京等地购进,水运芜湖。芜湖明远电厂曾在南京设采购煤炭办事处。
1949年4月芜湖解放,部队即在芜湖太古码头建贮煤厂(现在的车站经营处),淮南煤由合肥船运,经巢湖到达芜湖,是年五月南下大军在裕溪口设立煤炭转运站。当时运到芜湖的淮南煤实行配售,部分供应明远电厂,大部分转运宁、沪,对外不经营,淮南铁路抢修通车后,淮南煤进入芜湖数量增加。1950年芜湖煤炭场所划归地方,成立芜湖煤炭支公司,转入经营,开始对公、私营工厂、机关团体、合作社等供应煤炭。煤源除调进淮南煤还购进繁昌、火龙岗煤。国家为供应上海用煤,在太古码头的车站煤厂内修建十三、十四两条铁路专用线,主运上海之煤。芜湖支公司下设车站经营处和裕溪口经营处,批零兼营。1951年,开始供应芜湖纱厂煤炭,通过同泰煤号收购繁煤;是年10月,支公司与芜湖电厂等22家签订供应煤炭合同,当年大力推销煤炭,并增设上河沿门市部,批零兼营。芜湖市场上出现由私商煤号手工筛滚的煤球供应。1952年,公司开发芜湖周围各县及农村用煤市场,上半年芜湖几家私营煤号由银行贷款购置手摇式煤球机,接着合作社也购置手摇式煤球机,陆续生产煤球供应市场。是年,芜湖航务局各轮由芜湖供煤改由中燃部在浦口直拨供煤。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市场煤大部分由私营煤号经营,开水业用稻糠作燃料,饭馆烧柴,澡堂和手工业烧小窑煤块。
1953年,对煤炭资源实行统一平衡分配制度,芜湖煤源扩大。煤炭计划由省公司安排分配。原由芜湖煤建公司供应的国家、省重点在芜湖的工业用煤大户,改由煤矿直达供应;裕溪口煤炭转运站划归公司,与裕溪口经营处合并,是年,公司所属供煤网点开始用手摇机生产煤球供应市场。1954年,国家对煤炭供应计划实行两级管理(总公司、省公司)和两级实施(市公司、经营处),试行生产用煤和公用煤申报要货计划,对私商煤号订立批购合同,使之纳入国家计划轨道。这一年发生水灾,省内煤运受阻,公司改购开滦、贾旺等地煤;洪水退后,加强小窑煤收购工作,帮助灾民生产自救;年底省煤炭厅统管省内小窑煤。1956年,芜湖有10家私营煤号经过合作化运动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年初,并入国营芜湖煤建公司,改为国营门市部。是年,凡年耗煤炭500吨以上的工矿企业由煤矿直达供应;铜陵、青阳、铜官山划归安庆公司供应,同时开始对砖瓦窑业供煤。1957年煤源紧张,公司开展社会节煤活动,如水作业改进炉膛,烧二炭工业用煤,开展用小窑煤代替烟煤,当年公司扩大库容,分别在沿河路等处建造小窑煤简易码头、棚、场及租赁裕溪口货场3.6亩。
1958年“大跃进”大办工业开始,供炼铁小土高炉用煤14.6万吨,占当年供煤总量53%,11月份国家改变煤炭分配办法,即由国家计划分配改由地方统一安排;居民用煤采取凭卡送煤上门,劳动路门市部增设煤球煤基生产,协助长街区组建煤基厂。1959年,市煤建公司大力收购省内小窑煤,从山西购进计划外煤炭,从钢铁厂收购焦屑;车船运输紧张,矿上煤难以运出,因此公司成立小窑煤调运办公室。1960年6月,省煤炭厅开始分配淮煤计划,以繁昌、宣城、火龙岗、无为等十个小窑煤矿生产的煤代替淮南烟煤;下半年用广德煤与上海调换山西阳泉煤近5000吨供应市场;是年公司分别在卜家山和车站经营处各建一个成型煤生产厂,把煤基生产由手工打制改为脚踏打制,其后又改为电动打制煤基。1961年本市煤炭资源随着小高炉下马,由紧张日渐缓和,公司为了充实库存,除按计划购进外,还大抓小窑煤、社会上的地脚煤收购。1962年芜湖市煤炭充裕,公司撤销煤球煤基凭卡供应办法。为适应煤炭调运,公司租用了18条铁路线及其两侧货场。
从1963年至1965年,我国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关停并转”了许多工厂,1961年留下的钢铁工业除冶炼厂外全部下马,三年煤炭购销比“大跃进”1959年一年的购销总量还少26万吨。1964年以后,公司开展社会节煤工作,市场用煤推广节煤炉灶,工业锅炉推广酸洗法和石棉材料保温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公司煤炭进销失控,12月份比11月份煤炭销售多出80%,而当月进货只完成计划的35.7%。1967年4月,省商业厅批准在芜湖卜家山贮煤场建设铁路专用线1.1公里,先后投资82万元。1968年,实行居民凭证购煤。1970年煤炭经营增长幅度大,购销总量比上年上升27%。
1971年6月30日,卜家山贮煤场新建铁路专用线交付使用,使芜湖煤炭调运状况大为改观。1972年公司为弥补库存,大量收购芜湖土焦屑、泥煤、中碱混煤;是年再次调整市民和市郊菜农用煤标准。
1976年,对本市工业用煤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对市民凭卡供应改为凭票供应。供应标准是:
1976年市民凭票供煤标准
表3


1977年,省计委批准芜湖市煤建公司兴建重油库。1979年,燃料公司优先供应本市轻纺系统工业生产用煤。公司为每户居民增发煤票100公斤,为无供煤计划的市郊区粮农每户全年发给600公斤煤票;陆续新建和整修西江、李巷、下长街、东门、团结路等门市部;用强压煤球机代替普通煤球机生产煤球。当年5月份国家上调淮南煤价格,由原27.3元/吨,调升到32.2元/吨,上调幅度为14.3%。1980年,市燃料公司对工业生产用煤实行定额定量,凭证供应管理,按季核量、分月供煤。是年因煤价上调,市场生活供煤价格不变,公司发生亏损,国家对此实行财政补贴,标准按原价出售生活用煤的6.03元/吨的国家财政补贴。
经济体制改革后,开放煤炭市场。煤炭价格随行就市,除计划价格外,存在市场价格。市场煤炭价格高于计划价格,其价格落差优质煤达到200%。1981年,市燃料公司为弥补计划煤炭的不足,参与煤炭市场调节,调节的数量约占公司煤炭总购入量的13%。1985年5月,工业用煤计划价格平均上调5.1元/吨,上调幅度10.5%;生活用煤供应价不变,为此国家每吨向市煤建公司补贴12.4元。公司煤炭吞吐能力拥有卜家山贮煤场3万平方米,最大贮煤能力为15万吨,年吞吐量可达105万吨,整个贮煤场铁路专用线有效作业长度为0.5公里,拥有自备运煤卡车14辆,铲车6部,年运输量达50万吨。
附:1949-1985年历年煤炭购销表。
1949-1985年历年煤炭购销表
表4

2、石油
石油经销,始于煤油,1877年进口美国煤油2190加仑,到1906年芜湖进口煤油达480多万加仑,30年间增长近2200余倍。1926年进口煤油达1000万加仑,时因第一家商办芜湖-湾客运汽车运营之故,芜湖始有汽油。
建国后迄今石油为商业部门经营。1958年3月13日组建芜湖市煤建石油公司,到1960年12月7日,煤、油分开,成立芜湖市煤炭公司和芜湖石油批发站,此期共调入石油62032吨,其中汽油19191吨、煤油19261吨、柴油19226吨、润滑油4354吨;供应石油65271吨,其中汽油17338吨、煤油23643吨、柴油20540吨、润滑油3750吨。六十年代,全市供油计划通过物资部门安排,交石油站执行;七十年代以后,芜湖市物资部门不安排石油计划,全由商业部门经营管理。
1982年,芜湖重油库(即重柴油和燃料油习称重油)建成运营,重油库供油改善了芜湖市工业燃料结构。1985年油库进议价重油3500吨。
附:1982至1985年燃料公司所属重油库吞吐量表1982-1985年燃料公司所属重油库吞吐量表
表5

八、木材
芜湖历来是木材集散地,湘、赣排筏顺江流放,和我省徽宁竹木汇集芜湖。明代芜湖木材市场鼎盛,过往木筏甚多,成化年间为征收竹木税,设“工关”于此,太平天国时期,长江上游木材来源阻隔,芜湖木材市场由此衰落,以后虽几度回升,仍不及当年繁荣。芜湖做木材生意的鼻祖为徽帮,该帮帮大势盛,其后,江西临清帮势力崛起,与徽帮竞争。清嘉庆年间芜湖江边(今一号码头一带)已形成木材市场,其贩运堆集木材之地后改名为临江滩。光绪七年到十六年(1881-1890)10年间湘赣木材流经芜湖,年约数总价值合白银18万两。民国八年(1919)芜湖有木棚十二家,还有木行二十七、八家。当时芜湖木业大体分为外江与内河两大体系。外江帮主要经营湘、鄂、赣省的上江杉条木,以及少量的元木和板材;内河帮以竹木柴炭行为多,专营青弋江流域的皖南山区所产的松杂木和部分杉木。外江帮又分木行、木号(亦称木棚)两类,后者自购自销,大多做批发业务,甚至原排脱手,运往江北无为、巢县、合肥等地;这些木行、木号分别设在河南的箱子拐、潮音庵和河北的临江滩。此期间,出现洋行经销美、加、澳、缅甸的洋松及成材的柳安。1937年前,每年销售杉木总价3万两左右,本省皮木总价3千两,松木1万2千根,松板2万立方米。抗日战争后期,芜湖有经营竹木的商业同业公会会员37家。
1950年,市工商局办理工商登记,在芜经营竹木业的有59家。1951年成立皖南区林产公司为芜湖第一家国营公司,该公司在皖南各县设立了分公司(1953年并入安徽省森林工业局)。1951年8月,木材经营由煤建芜湖支公司所属第二营业所(河南木栈)、第三营业所(大砻坊木栈)和第四营业所(上河沿)专营,生产用材国家直拨,单位自提自运。1953年8月,安徽省木材公司成立,同年9月成立芜湖市木材支公司,接收煤建公司经营的木材业务,大砻坊、河南两个木栈划归木材公司。1955年2月,政府在对私营改造中把以经营木材为主的21家商号划归国营木材公司以后,市木材公司与芜湖、徽州专署林木机构几经合并分开,到1962年划出,成立芜湖市木材公司。当年省林业厅下达市木材公司分配计划,内中有专用木材630m3,其中防汛材280m3、救灾材100m3和农具生产材250m3;计调进木材为3758m3,销售木材2758m3。市内用材较多的单位仍去山区提货,河南、大砻坊两经营处属市公司,分别接受外江材和省内材。
1963-1965年,每年木材调入计划执行很好,木材购销每年以30%递增。三年计划调材42122m3,实际调进42075m3,占计划99.3%,供应木材41368m3。1963年还收购工业调整下马工厂木材和边角余材计1867m3,以供应市内木器厂(社)小商品生产。以后两年还调进省外计划材和越南进口材、包装木材交芜湖林产综合工厂加工。1964年全市开展“三节”(节电、节煤、节木)活动,市公司成立了节木小组,专抓全市节木工作,用材大户成立了节约组织,在节木中林产综合工厂创造“以锯代刨”生产出口包装箱,时新木器社推广“以铁代木”生产各种式样铁木家具。
1966年元月1日,市木材公司并入芜专木材公司。1969年10月,市木材公司又从芜专木材公司划出,恢复对芜湖市辖内木材组织货源、供应管理职能。1971年,省对芜湖木材分配计划安排在芜湖专区,再由芜专落实到芜湖市。这一年芜湖市木材公司调进木材10915m3,国家直拨火柴厂5200m3当年供应11291m3。1972年,芜湖市木材公司业务由专区领导改变为省木材公司直接领导,全年调入木材7721m3,供应8418m3。1973年,市木材公司调进木材13234m3,供出10777m3;同年下半年该公司包装箱加工车间投产,到年底承制包装木箱13711只。1974年,市木材公司调进木材10712m3,供应木材9629m3,分别比上年下降19%和10.7%,是年,首次调进四川木材约1500m3。1975年,公司调入木材9861m3,供应9414m3,年底库存比年初下降36%,当年省木材供应会议确定芜湖市木材公司为木材统一管理供应试点,对全市包装材统一管理,按需加工,节约代用,逐步做到原木不出门。
1976年,市木材公司实际调入木材12022m3,比上一年增长22%;销出木材10150m3,比上年增长7.8%;并调入外材1636m3。该公司加工元木1353m3,制成板材1181m3。当年木材主要来自皖南山区,尤以徽州为最。1974年,该公司始建卜家山一个简易露天货场和一个大仓库材货场,并交付使用。1977年,该公司调进木材10477m3,销售木材9717m3,比上年购销都略有下降,同时加工元木1123m3。是年9月,公司堆集在泾县章渡和赤滩的木材以及芜湖杨毛埂的木排遭台风和暴雨袭击被冲走,经抢捞三处,木材合计损失187m3。1978年,全省为弥补木材资源不足,等外材80%纳入计划分配,20%由省掌握;这一年市木材公司购人木材9763m3,实销木材10954m3。1979年该公司购人木材15083m3,销出14825m3,比上年分别增长54%和35%,全年生产板材1215m3,原木加工车间升格为芜湖市木材加工厂。1980年,市木材公司调进木材13188m3(其中:计划外木材1276m3),木材加工制板2425m3。
1981年,市木材公司全年调进木材15814m3(其中进口木材1167m3),销售木材16051m3,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10%,加工木材1925m3;当年市物资局批准成立芜湖市木材公司综合经营服务部,经营议价木材、纤维板胶合板、兼营木材半成品、木制品和林副产品,历时一年竣工的卜家山铁路专用线年底验收。1982年,公司调进木材19912m3,销售木材17726余m3。调进木材中,美松占30%,市五金站从东北协作调进东北红松169m3,交给市木材公司按照市计委安排供应。1983年,市木材公司调入木材29274m3,其中进口美松11866m3,占30.2%;从中南调材7500m3,占25.5%;全年销售木材27035m3,加工木材2928m3。公司所属综合经营服务部全年购进木材1115m3,以高于木材公司供应价20-50%销售了所购木材。1984年,市木材公司调进木材34958m3,其中计划外木材15341m3,占调进总数43.6%;全年销售木材30198m3,其中计划外销售13000m3,占销售总量43%。是年,省通知:定芜湖港为我省进口木材卸货地,大部分由裕溪口贮木场中转,一部分由市木材公司代省办理中转业务。当年公司接收苏联松12000m3,美松7979m3。1985年,该公司全年调进木材33214m3,计划外占57.6%;全年销售木材30483m3,计划外占62%;代省转运进口材1万m3。截止1985年,芜湖市经营木材的企业有宣城地区木材公司、芜湖县木材公司、芜湖木材厂、裕溪口贮木场和芜湖市木材公司。是年国家取消南方集体林区木材的统购统销,开放了木材市场。湘、赣及皖南山区木材大量流入芜湖市场,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的经营体制。市木材公司指令性计划木材比1984年减少60%,指令性木材加工任务基本没有,导致木材加工厂面临困境,使其转向经营木材,从事元木购销的经营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