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
为皖南现今唯一的省级医院,皖南和芜湖的医疗中心,皖南医学院的主要临床教学基地。院址在团结西路1号。
前身“弋矶山芜湖医院”为我省最早的西医院,1888年由美国传教士兼医生斯图阿特(George A·Stuart)创办,病床初为6张,上世纪末增至床位45张,兼收男女病人。1926年9月建护士学校一所。1942年4月,日军强占医院,破坏惨重。1947年床位增至250张。芜湖解放前夕,仅有工作人员118人,实有床位80张。1951年1月实行军管,8月24日改名为“皖南芜湖医院”,扩充病床300张,接收志愿军伤病员。10月1日接收首批伤员484名,病床增至500张。1952年10月1日更名为“安徽省第二康复医院”。1954年8月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二医院”,对外开诊。1958年,该院掀起“大闹技术革命”和科研群众运动,开展的手术有直肠癌切除肠造瘘术、门腔静脉吻合术、脑、脊髓肿瘤切除术、角膜移植术、阴道内子宫截除等手术。同年8月,医院下放归芜湖市领导,更名为“芜湖弋矶山医院”及“芜湖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1959年1月2日,成功地施行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1963年2月24日,医院由省卫生厅收回直接领导,改名为“安徽省立芜湖弋矶山医院”。1969年下放徽州。1972年1月重新恢复。1976年,麻醉科在省内首次将神经安定镇痛麻醉用于临床;骨科成功地开展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983年,在上海专家帮助下,两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成功。1985年,医院临床科室设有内一科、内二科、普外科、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整形科、肿瘤科、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科、神经科、传染科、肺科、放疗科、麻醉科、急诊科;医技科室设有内窥镜室、血库、细胞室、动物实验室、计划生育室、钴60室、同位素室、病理科、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理疗室等。全院共有11个病区,525张床位,职工897人。
二、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为市属规模较大、设备较好、技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综合医院。院址在狮了山路63号。
民国廿八年(1939年)三月,汪伪政府接收县立医院改建为“安徽省芜湖病院”。同年9月由汪伪内政部直辖。1943年4月后,归汪伪安徽省管辖。日本投降后,1945年11月改名为“安徽省立芜湖医院”,有床位50张,职工28人。1946年12月迁至驼龙山原日本人开办的诊所旧址。1947年1月对外门诊并收容病人住院。解放后,1949年6月改名为“芜湖市市立医院”。1950年2月又改名为“芜湖市人民医院”,床位增至250张,职工280人。1953年12月改名为“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1960年,床位增至350张。1969年3月医院撤销,职工下放农村。1973年3月恢复门诊,设床位20张。1974年建中药加工厂,床位增至65张。1975年床位增至150张。1979年床位僧至250张。1985年,该院开展了“A、B”超联合测量椎管内径、器腔双气囊硅橡胶管内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胸外科成功地施行了动脉导管结扎术和纵隔巨大肿瘤切除术;为一例胰头癌患者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一例左肝肿瘤患者,行左半肝规则切除术均获成功。
1985年,有床位254张,职工520人(其中卫技人员413人),与此同时,还开设家庭病床154张。
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为省重点医院,是皖南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院址在渡春路4号。
1953年12月建院开诊。1954年,有床位150张,职工146人。1964年,外科抢救一例被尖刀刺进心窝达21公分,刺穿腹壁隔肌、心脏的伤员和一例肝脏五处破裂长达8公分、深2公分的伤员成功。1967年7月13日,因文革两派群众大规模武斗医疗业务一度停止。1969年3月,芜湖市各较大医院全部下放农村,仅留该院和各区医院担负全市医疗任务,因而床位由200张猛增为400张。1971年,该院用针刺麻醉成功地施行甲状腺及胸腹腔等各类手术410例,成功率达90%以上。1972年1月15日,该院在解放军“八六”医院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1979年成功地进行了脑肿瘤摘除术和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五官科使用“九二”治疗疾病获全国“九二”鉴定会科研一等奖。1980年成功地施行心包剥脱术。
1985年,有床位450张,职工665人。
四、宣城地区人民医院
皖南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之一。院址在康复路123号。
1949年4月,宣城县解放,宣城军分区接管旧宣城医院,改为“宣城军分区休养所”。1949年11月,该所与皖南军区卫生部休养所(1949年4月在休宁成立)合并,成立“皖南军区医务学校附属医院”并迁至芜湖河南民教馆旧址,床位扩大至150张,工作人员增加到120人。1950年,改名为“皖南军区直属医院”,迁于大官山。1951年6月又迁至东门外杨子山(今康复路),收治抗美援朝志愿军伤病员,床位增至550张,工作人员580人。1952年8月,医院转业地方,更名为“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床位600张,职工675名。1956年8月,改为“安徽省立血吸虫病医院”,床位减为400张,专门收治芜湖专区13个县的血吸虫病人,属芜湖地委领导。1957年11月,该院与芜湖专员公署医院(1952年5月成立)合并为“芜湖专署医院”,有床位500张,职工510人。1958年兴办医院制药厂,对外营业,制剂150种,年中西药总产值25-30万元。1965年,开办护士学校。1969年3月,医院及护校撤销,人员下放农村。1972年重建,改名为“芜湖地区人民医院”。1982年8月15日又改名“宣城地区人民医院”。1983年7月,该院内、外、五官、麻醉科医护人员,通力合作,成功地进行了心、肺、脑复苏,抢救了一名心跳、呼吸停止15分钟、自主心律停止50分钟的患者。1985年底,有床位361张,职工543人。有门诊部及病房(分七个病区)。内科设有心血管、消化、血液及神经四个专科;外科分普外、胸外、泌尿外、儿外、骨科、美容整形外科及烧伤科等。还附设有心电图、脑血流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胃镜检查、激光治疗及检验等辅助科室。
〔附〕中国红十字会芜湖市分会
民国元年(1912)由崔星门、谭明卿等在马路(今二街)创办“红十字会芜湖分会”,并设临时医院。翌年秋,独立军起,在裕溪、荻港发生战事,该会组织掩护队,埋亡兵209名,医治伤兵148名。后每届夏秋开设临时医院,以三个月为度,送医给药,贫民称便。
抗战胜利后,民国卅七年(1948)八月改组成立“中华民国红十字会芜湖县分会”(会长高铁君,副会长袁季山、黄公远),设有红十字会诊疗所。地址在公平路,九月迁中山路。
解放后,1949年10月改组成立“中国红十字会芜湖市分会”,会长王修垲,理事21人,在各区及基层单位发展组织。1951年6月设立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所(所址中二街)。该会1952年成为全国三个重点分会之一。1955年6月接管市助血团,负责金市医疗助血业务;1961年6月全市助血业务交由市二院急救站管理。1964年全市有红十字会员6500名,基层组织18个,红十字卫生站61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十字分会组织瓦解。1969年3月市红十字会门诊所撤销,人员下放农村。1986年11月市红十字分会恢复成立。
上一篇:第四节 护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