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疫情
民国廿一年(1932)夏,芜湖霍乱流行,弋矶山芜湖医院在院外设临时霍乱医院,收治262人,死亡34人;民国廿三年霍乱流行,发病226人,死亡105人;民国卅五年(1946)霍乱流行,官陡乡小葛庄一次死亡200余人,仅20余人幸免。
解放后,芜湖市曾发生过的急性传染病计有19种。其中,副霍乱,只在1979--1984年发生过95例(有5例为外地病人,1例从外地染上的);1957年春,全市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发病率达3467.29/10万,各单位无一幸免;1959年麻疹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2730.62/10万,病死率为1.38%;196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全市流行,发病率达721.74/10万,病死率为1.89%。
二、疫情报告
1950年,规定了疫情责任报告人。1953年,制订了《芜湖市传染病管理暂行办法》。市卫生防疫站和各医院均在50年代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登记、分析和考核制度。1965年,全市疫情漏报率降至3.72%。“文化大革命”期间,疫情报告制度废弛,1972年全市疫情漏报率高达71.01%。1973年开始整顿恢复疫情报告工作。卫生局转发了市卫生防疫站《关于恢复传染病报告工作的几项规定》;推广了马塘区医院疫情报告的试点经验。1985年,全市传染病漏报率降到1.41%。
三、计划免疫
清同治十一年(1872),关道李荣倡捐,在西门外长街蒋家巷口,创建“保赤牛痘局”,延痘医驻局布种。当时民风闭塞,天花盛行,嗣后挨户劝导,风气渐开。民国初年该局移址县署西首。清光绪三十年(1904),鲍世期、汪鑫等创办“牛痘局”.在东门龙王庙,春夏间送种牛痘,常年延医送诊赤贫。民国八年(1919),芜湖善会在宁渊观开办妇婴医院,内设“痘科”。民国廿年(1931),大水为灾,弋矶山医院为市民注射防疫针及种痘共1.5万人次;次年霍乱流行,该院为市民开展霍乱预防注射逾万人次。民国卅五年(1946),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为市民作霍乱、伤寒、天花等预防注射5万余人。此后直至解放前夕,医防第二大队和各医院,每年均为市民进行防疫注射。
解放后,每年皆有计划地安排各种预防注射。1962年在全市实行了预防接种分户登记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止。1973年试行预防接种一人一卡制。1982年起,计划兔疫工作在全市推行,并初步建立了从疫苗生产、运输、贮存到接种现场,保证低温贮运疫苗的冷链系统。
1985年4月,华东区六省一市计划免疫考核组对芜湖市进行考核检查:九项指标120分中,芜湖市得95分,被推荐为华东区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获卫生部授予1983--1984年度计划免疫先进集体奖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