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文风世传,历代许多文化名人或游览或寓居,吟诗填词,著赋作文,陶冶培育后人。唐温庭筠、北宋苏轼、苏辙昆仲以《湖阴曲》同一题名所作七言古诗以及清黄钺《于湖竹枝同》化作曲牌流转民间。北宋黄庭坚寄寓赤铸山、赭山二年间,留下写景抒情诗词多首和《芜湖县吉祥禅院记》一篇。元代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写下《荆山寒壁》等诗篇。元代文学家贯云石(酸斋)和萨都刺先后路过鲁港留有题壁诗及和诗。明剧作家汤显祖流寓芜湖期间,对名胜古迹多所题咏,并在儒林街积雅楼创作《还魂记》(即《牡丹亭》)名剧。清暴露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曾寓居芜湖,“范进”、“牛布衣”、“郭铁笔”这些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均取材于芜湖。北宋韦许、南宋张孝祥、清初沈士栓等芜湖士林精英留下更多诗词文赋。清初画家肖云从开创姑孰画派,画僧渐江开拓新安画派,各领画坛风骚数百年。铁工汤天池在萧云从指导帮助下首创铁画艺术。
近代文学艺术有陈独秀主编《安徽俗话报》并撰写发表近二十篇文章;阿英(钱杏村)主编《苍茫》杂志并撰写文章;芜湖籍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宝姑》生动地再现20年代芜湖风土人情;以创作脍炙人口的《啼笑姻缘》一举闻名多产作家张恨水,在芜湖主编《皖江日报》副刊开始创作生涯。
芜湖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文艺创作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书法、戏剧等人材济济,50年代诞生第一批以王兴国、王有任为代表的工农作家;60年代涌现以柳文田、易振生为代表的一批国画家、版画家。正式出版的文学、戏剧作品15部,美术作品入选历届全国、省级展览,近300幅(次)国画、版画、水彩画入选在20多个国家展出,有些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芜湖版画创作自60年代一直领先于省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芜湖版画专辑、专刊,“芜湖版画展”应邀去日本、保加利亚展出,十多位作者的版画作品被选入日本五种大型画册。至1985年,全市已有全国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53名;省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329名;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会员已达1019名。
一、1953年至1985年省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芜湖市作者创作的文学、戏剧书籍有: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1985)芜湖市作者,在省级(含华东区、上海赛区)荣获一、二、三等奖、佳作奖、优秀创作奖和在全国级荣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的文艺作品有:
1、文学
颜屏的小说《蛋蛋》,1979年《安徽文学》登载、《小说月报》选载,由《安徽文学》授予佳作奖。
王晓辉的诗《年轮》,1980年《安徽文学》登载,授予《安徽文学》佳作奖。
王兴国的小说《大杂院轶事》,1981年《安徽文学》登载,授予《安徽文学》佳作奖。
焦群的小说《连接明天的夜》,1982年《安徽文学》登载,授予《安徽文学》佳作奖。
2、戏剧
丁海鲲创作的戏剧《双官谱》,参加1981年安徽省戏剧会演,由文化厅授予优秀创作奖。
李力平创作的戏剧《汉江月》,参加1981年安徽省戏剧会演,由省文化厅授予优秀创作奖。
陈金声创作的学校剧《飞吧,鸽子》、在1984年全国少儿学校剧三项录像比赛中,由文化部等单位授予二等奖。
汪广润创作的戏剧《护鱼记》,参加1985年安徽省戏剧节,由省文化厅授予创作三等奖。
刘人云、孟令君合编的电视剧《华佗求师》,1985年《安徽戏剧界》登载,中央电视台播映,由省剧协等单位授予优秀电视剧征稿奖。
3、美术
柳文田的国画作品《李时珍》,入选1979年安徽省建国三十周年美展,由省文化厅、省美协授予一等奖。
陈一新的版画作品《乔迁之喜》,入选1979年安徽省建国三十周年美展,授予二等奖。
易振生的版画作品《东海之滨》,入选1979年安徽省建国三十周年美展,授予二等奖。
陈士修的邮票设计美术作品,入选1979年北京科普美展,由安徽省科协、省美协授予二等奖。
章开森的版画作品《屈原》,入选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由文化部、中国美协授予全国三等奖。
罗浩的宣传画作品《遣愿化宏图》,入选1980年全国科普美展,由中国美协、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三等奖。
肖志中、罗贤能合作的连环画一组作品,入选1980年安徽省科普美展,由安徽省科协、省美协授予一等奖。
应天齐的版画作品《渔讯》,入选1980年青年美展,由省文化厅、省美协授予一等奖。
刘健、王兰合作的版画作品一幅,入选安徽省建军六十周年美展,由省军区、省英协授予佳作奖。
黄文荣的宣传画作品《好花一朵》,入选1980年安徽省科普美展,由省美协、省科协授予三等奖。
张乃成的漫画《从小爱科学》、《贮鲜蛋》,入选1980年安徽省科普美展,均授予三等奖。
葛文德的电影宣传画作品《火柴盒贴》,入选1981年全国电影宣传海报展,由中国美协、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授予全国三等奖。
陈一新的版画作品《玉屏雪霁》,入选1982年安徽省美展,由省文化厅、省美协授予优秀奖。
易振生的版画作品《水光涟漪》,入选1982年安徽省美展,授予优秀奖。
耿明的版画作品《湘西行》,入选1982年安徽省美展,授予优秀奖。
陈士修的水彩画作品《港口》,入选1984年省及全国职工业余美术、摄影展,由省总工会、省美协授予省一等奖。
吴云冠的国画作品《宁国水泥厂》,入选1984年省及全国职工业余美术、摄影展,由省总工会、省美协授予省一等奖。
洪明道、付训生、倪明、李建华合作的版画作品《船台之歌组画》,入选1984年全国职工美展,由中国美协、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三等奖。
吴宗民的宣传画作品《天涯若比邻》,入选1985年国际通讯年美展,由国际通讯年中国委员会授予全国三等奖。
4、书法篆刻
巢育青的书法作品一件,入选1982年安徽省中学生书法竞赛,由省书协、教育厅授予二等奖。
刘华骏的篆刻作品一件,入选1984年安徽省业余美术、书法、摄影展,由省总工会、省书协、省美协授予二等奖。
葛文德的篆刻作品一件,入选1984年安徽省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展,授予一等奖。
李金华的书法作品一件,入选1984年安徽省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展,授予二等奖。
汪东的书法作品一件,入选1984年安徽省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展,授予三等奖。
张霄树的篆刻作品一件,入选1984年安徽省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展,授予三等奖。
刘华骏的篆刻作品一件,入选1985年安徽省首届青年书展,由省书协、省青联授予二等奖。宋立安的书法作品一件,入选1985年安徽省首届青年书展,授予一等奖。
方红的篆刻作品一件,入选1985年安徽省首届青年书展,授予一等奖。
刘廷龙、后谋胜的书法作品各一件,入选1985年安徽省首届青年书展,分别授予三等奖。
5、摄影
郭润滋的摄影作品《不是福》,入选1982年安徽省九届影展,由摄影协会授予一等奖。
黄有圣的摄影作品《金凤展翅》,入选1982年安徽省九届影展,授予三等奖。
郭润滋的摄影作品《声震赛场》,入选1982年省二届体育影展,由省摄影协会等单位授予二等奖;同时获华东体育影展佳作奖。
詹出悌的摄影作品《球飞人舞》、张继龙的摄影作品《斗智》,均入选1982年安徽省二届体育影展并获三等奖。
王修平的人像摄影作品《农家乐》,入选1983年安徽省三届人像影展,由省摄影协会等单位授予二等奖。
裴名金和人像摄影作品《沉思》、徐灿的《新芽》、吴养陵的《老当益壮》,汪启信的《破案之后》,均入选1983年安徽省三届人像影展并获三等奖。
张继龙的摄影作品《彩练当空》、张云龙的《金色的港湾》,均入选1984年安徽省职工影展并获二等奖。
王家涛的摄影作品《仓》、李明的《公仆》、季培荣的《憩》,均入选1984年安徽省职工影展,均获三等奖。
黄有圣的摄影作品《铜钱奏呜曲》,入选1984年安徽省十届影展,由省摄影协会授予三等奖。
6、音乐、舞蹈
王冠林作词的歌曲《我在校园走》,参加1984年安徽省大学生之春会演,由省音协、高教部等单位授予创作一等奖。
丰荣作词、庄昌兰作曲的歌曲《我们是炉台棒小伙》,参加1984年安徽省建设者之歌会演,由省音协、省总工会授予创作二等奖。
李凤华编舞、金崇德作词曲的少儿歌舞《骄做的零》,1984年在安徽省少儿歌舞电视录像比赛中,由省文化厅、省舞协等单位授予创作一等奖。
李风华编舞、戴春晓作曲的少儿歌舞《金鱼和花猫》,1984年在安徽省少儿歌舞电视录像比赛中,由省文化厅、省舞协等单位授予创作一等奖。
杨克钦编舞的《多子女烦恼》,参加1984年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由省文化厅等单位授予创作三等奖。
王冠林作词的儿童歌曲《谁最美》,参加1984年上海孔雀歌舞节,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音协等单位授予优秀创作奖。
王冠林作词的歌曲《顺着这条绿色的路》、《啊,中华,我的太阳》、《钓鱼》三首,参加1984年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由省文化厅、省音协分别授予创作三等奖。
高金城作曲的歌曲《顺着这条绿色的路》、姜晓胜作曲的《多子女的烦恼》,参加1984年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由省文化厅、省音协分别授予创作三等奖。
俞芳明作词的歌曲《山里的孩子爱唱歌》、张春林作曲的歌曲《在祖国的怀抱里》、王冠林作词的歌曲《你说谁最美》、《祖国妈妈最爱我》,俞芳明作曲的《啊,解放军叔叔》,参加1985年安徽省少儿优秀创作歌曲征集评奖比赛中,分别由省音协、省广播电台授予优秀创作奖。
李凤华编舞、戴春晓作曲的少儿歌舞《金鱼和花猫》,1984年在全国少儿歌舞电视录像比赛中,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创作二等奖。
李凤华编舞、金崇德作词曲的少儿歌舞《骄傲的零》,1984年在全国少儿歌舞电视录像比赛中,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创作一等奖。
俞芳明作词、翟笃发作曲的少儿歌曲《山里的孩子爱唱歌》,1985年在全国首届《小百灵》歌赛中,由全国少儿文化艺术委员会等单位授予三等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