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镇居民下放
芜湖市城镇居民下放是从1962年开始的,1962年9月,中共芜湖市委召开精简工作会议,会议同时部署了城镇居民下乡插队的试点工作。11月18日,芜湖市安置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安办”)发出通知,对切实做好下乡插队的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通知要求动员下乡插队的居民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劳动力;第二,自愿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第三,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市安办选择镜湖、新芜两区进行试点,并抽调了8名同志组成“下乡插队试点工作组”,协助两区及郊区做好动员和安置的各项准备工作。1963年初,两区共动员了陈三寿等3户18人(成人6人,小孩12人)下乡插队,发给3户生产、生活补助费1060元。
1963年9月,市召开插队工作会议,居民插队插场工作全面展开,到12月底,共组织2982人插队插场。其中插队1174户2455人,插场527人。下乡人员绝大多数安置在泾县、南陵、广德、芜湖、宣城、郎溪、无为、含山九县,少数去省内其他县和省外农村。
1964年8月,市安办进一步明确了上山下乡的动员范围: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人口;家在农村或主要亲属在农村,回乡有生产、生活条件的;家庭成员多,而又有一定劳动力,在城市无固定职业,生活困难,可以全家去农村落户的;在城市依靠亲友生活的单身青年;兄弟姐妹较多,而在城市又无固定职业的干部、职工、居民的子女;家居本市,不服从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或自动离职的职工及无故退学的学生。这年,共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和随行家属2938人上山下乡。
1965年5月27日,芜湖市召开安置工作会议,确定1965年坚持动员城市中没有固定职业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包括过去几年的精简职工)和他们的家属上山下乡,1965年共有社会闲散劳动力及随行家属2030人插队插场。
1966年2月22日到25日,市安置工作和上山下乡人员代表会议召开。因1966年的安置重点转为动员城镇青年报考农垦学校,全年仅有481人上山下乡。
从1966年12月起,下乡人员成批来市上访。据市安办1967年3月底统计,从1966年12月到1967年3月底共接待5600人次,平均每天四十多人次。上访人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有组织地来市造反串连的;二是来市提出复工、复职和复户要求的;三是安置不落实,或因受灾、害病及下乡后劳动力发生变化而生活确有困难的。196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回城下乡人员迅速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但市安办11月17日统计芜湖市仍有97户526人滞留城市。
1966年到1970年,芜湖市继续动员社会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3年共动员6672人,其中成家户3772人,单身居民2900人。1968年以后,下乡居民滞留城市的情况仍很严重。据市安办1968年9月3日统计,滞留城市的有117户415人,其中成家户315人,单身青年100人。
从1971年起,芜湖市不再动员城镇居民上山下乡。
二、下放居民回收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芜湖市从1976年起,有条件地回收1968年以后下放的城镇居民。从1985年1月起,又进一步回收1968年以前下放的城镇居民。截止到1986年底、市区共收回1968年以后的下放居民988户、2897人;1968年以前的下放居民530户、2271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