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福利生产发展变化
建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民政部门在安排优抚、救济对象急需的救济后,以少量资金组织一些贫苦烈军属和贫民参加加工服务性生产,通过生产达到自救的目的。据1953年统计,全市以优抚对象为主的生产单位即达17个,生产人员173人。从此,以投资少、容人多、粗工易学为特点的社会福利生产开始起步,以后逐年均有所发展。到1956年,城区福利生产单位发展到22个,生产人员1053人。同年,将以粮食为原料的粮食加工、豆制品、酱作、糕点等生产单位全部交商业部门归口领导。
1957年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进入“大跃进”年代,全市社会福利生产发展很快,到1959年底,福利生产单位发展到422个,生产人员达18629人,其中民政局管理的国营福利工厂9个,生产人员431人,年产值为131万元。
1960年城市实行“公社化”。是年,将区、街办的413个生产组织,18198人交回公社管理。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民政部门管理的福利生产单位随之大量精减和调整。到1962年,保留了2个生产单位,职工118人。
1963年,为安置一些被精减的优抚对象、盲聋哑残和城市困难救济户,城区又陆续组织一些生产自救组织。到1965年,全市有民政福利生产单位56个,生产人员1452人(盲聋哑残148人,优抚救济对象1304人),其中民政福利工厂3个,职工近300人。1969年,除民政部门原定为安置盲人聋哑人2个工厂外,其他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又全部划归有关系统归口管理。
1979——1980年,除继续对现有福利工厂进行整顿、巩固、提高外,民政部门共拿出28.5万元,给各区作为开办福利生产资金。1981年,2个民政福利工厂(船用机械厂、砂制品厂)再次交出,两厂交出时,共有固定资产279.63万元,流动资金324.14万元,在册职工692人,其中“四残”人员208人。到1985年,经过逐步发展,城区又先后组织了5个区办集体小型福利工厂,共有职工260人,其中“四残”人员121人,年产值达104.8万元。
1984年,成立民政福利综合公司,为民政事业单位。其任务是协调、指导全市的福利生产工作。
二、政府扶持
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由于是安排盲聋哑残人员和优抚救济对象等半劳力、辅助劳力就业为主的特殊生产单位,不同于一般的工厂企业。因此,国家对社会福利生产从多方面给予保护和扶持。
税收方面:1956年税收机关对由民政部门领导的烈军属和贫民生产单位给予减免的照顾,银行也通过贷款给予扶持。1957年则按新规定,一律免征工商税。
1963年,个别单位已不完全是为了优抚救济,实际上是生产盈利性质的。据此,则按省规定,凡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的,可以免交所得税:(1)参加生产人员中,优抚救济对象达到60%以上;(2)生产人员工资平均在30元以下;(3)纯利润不超过整个生产费用的10%。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仍照章纳税。
1980年,又按省下列规定执行:(1)福利生产单位盲聋哑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免交所得税;(2)福利生产单位盲聋哑残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交纳所得税;(3)民政部门新办的福利生产单位,从投资的月份起免交所得税一年。上述规定仍继续执行。
产供销方面,五十年代初,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多系手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组织,生产多靠自找活路,到1959年,属地方国营的9个福利工厂全部纳入地方计划。1965年,市成立福利生产委员会,由政府领导同志主持,吸收计委、经委、工商、手管等有关部门参加,具体研究有关产供销问题,并解决部分国家统配物资。八十年代以来,政府一再强调要落实国家对社会福利生产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在物资计划安排上,除省民政厅逐年安排下达外,市计划部门通过努力,也支持解决了一些物资供应和供销门路。同时,有关单位一些可以利用的边角旧料和容人多、粗工易加工的产品,尽先供应和安排给福利生产单位加工。
对集体所有制福利生产单位劳动指标,自1979年起,根据需要,市劳动部门及时给予增投。1978年,对全民所有制社会福利工厂盲聋哑残人员,按规定给予定级,工资劳动福利待遇,参照同所有制、同行业、同工种的企业职工标准执行。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福利生产发展初期,生产人员主要是优抚救济对象中的老弱残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原来一直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他们参加生产后,社会效益明显。1953年,全市福利生产获利31万余元,不仅生产者本人生活有保障,且可解决1万多人的生活。此后数年,生产人员逐年增多,到1959年,几乎城市所有优抚、救济对象和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残人员都参加了季节性和固定性的生产,平均工资在20——30元。是年,全市救济费仅支出6462元,比1957年降低了85.7%。1979年后,社会福利生产以安排盲聋哑残人员为主。残疾人就业后,享受同健全人同等的待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全市5个区办集体所有制工厂职工人均年收入达688元。
社会福利生产门类繁多,产品产量不断发展提高,增加了社会财富。在门类上,从操作简单的糊布壳、纸壳、火柴盒、扎拖把、毛帚、织草包、打草绳、碎矿等手工业到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设备能力的轻工业和机械工业,既修旧利废为社会积累和节约物资,又拾遗补缺方便人民生活。全市福利生产单位的年产值自1953年的7万多元增到1957年189万元;1979年后经过发展,又从1984年的76万元发展到1985年的104万元。福利生产实现的利润,由于国家的减免政策,多数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或劳动保护措施。同时,按有关税收政策交纳应交纳的税金。1985年,城区5个福利工厂年纳税4.8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