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清时,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田的租金。民国时期学田仍有较大收入。民国23年,全县教育行政会议呈准以地厘、肉捐、陆陈等捐为各区教育经费。
抗战时期,凤阳山区根据地教育经费来源,公办学校由县政府直接拨给,民办学校由校董会筹集、公助等。
建国初,学田收入仍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后为解决教育经费紧缺问题,县人民政府采用群众集资、学校勤工俭学、收学费等来增加教育经费。1952年,公小教育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资助、收学杂费等,民小则另增群众集资等项目。1959年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拨给凤阳3000元,用于少数民族小学修建、设备购置。1963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640142元。1965年县教育经费指标为761721元,实支出761685.83元,结余35.17元。
1981年,农村每人拿出1元钱支援教育,当年筹款40万元。1981年至1985年,全县共筹建设资金388.3万元,新建、改建校舍4856间。

上一篇:第八节 教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