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讲演社民教馆
民国18年11月,安徽督学董淮视察报告记载:凤阳有通俗讲演社。民国19年成立民教馆1所。
二、民校冬学
民国19年前后,成人教育以民众夜校的形式出现。民国19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叶明辉在视察凤阳县教育概况报告中记载:“该县民众教育,殊形幼稚,民众夜校原有5处,分设于县立三高四高八高及区立三初小与蚌埠。现时除蚌埠一校已划分外,余四校皆继续开办……”
民国23年,省立凤阳师范在校长沈子修的倡议下开办了平民夜校,分男生部、女生部。教师由三年级学生轮流担任。男生部招收店员、伙计、理发工人和家贫失学少年。课本为陶行知的《老少通千字课》,后应夜校学生要求,增教珠算课。
民国24年,凤师附小推行“小先生制”,教农民识字。“小先生”由凤师附小中年级以上学生担任。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革命根据地内非常重视冬学识字班等成人教育事业,内容以识字为主,借以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教学形式多样,教师由高年级学生在假期内义务担任。根据地政府的宣教部门进行巡回检查,可见当时县成人教育是相当普及的。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镇工人数量日渐增加,工农群众学习文化要求日益迫切。1949年,城乡普遍成立冬学委员会。1952年改为“扫除文盲委员会”,配专职教师61人,成立扫盲队。1950年至1955年,全县有8万农民上了冬学,2.8万人转入学校学习,城镇职工参加学习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其中1952年为加强扫盲工作,训练扫盲教师451人,1953年有冬学校117所,2738人参加学习。1954年11月,县举行冬学师资训练班,有168人参加,其中冬学专职教师22人。
1955年在工农教育方面要求达到1.29万人入学,占青壮年文盲的12.2%。扫盲对象以乡村干部、积极分子、农业合作社社员、常年互助组组员为主,并抽调乡政府干部中的文盲到县里集中学习。1958年春,在“大跃进”口号推动下,扫盲工作也一起卷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狂热中。同年秋季,在抗旱保苗的紧张时刻,扫盲工作也不放松,最后经检查上报,得到专区的好评。
60年代,县教育部门持续抓紧业余教育和农村扫盲教育。1973年,全县有民校1305所,参加学习人数达43044人。至1985年,全县有农民扫盲学校265所,在校学生8065人,扫盲专任教师25人,兼任教师262人。
1960年部分乡开办业余学校情况表
表25—8单位:人

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1980年,农村普遍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农民教育侧重指导农民科学种田。1984年,县成立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凤阳分校。其专业有农学、畜牧、兽医、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招生对象为农村回乡知青、乡镇企业职工、农村专业户、养殖户,当年招收学员417人。1985年农广校招生144人。
四、干部学校
1984年干部成人中专班在县委党校开办。当年招收基层干部50人,学制二年。1985年又招收1个班50人。
五、自学考试
1984年至1985年,全县举办电大班2批,参加者计50多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