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凤阳县历来重视专业技术教育,民国3年曾创立蚕桑学校,民国4年建立师范学校,1958年在武店建立烟草学校等。1960年,全县有初等技术学校6所,即凤阳初农、凤阳烟校、石门山林校、曹店林校、大银山林校、皇陵农校,合计19个班,学生725人;有社办农业中学7所,12个班,学生443人。
凤阳师范该校座落在府城北门外九华山南麓,创建于民国4年,名省立第五师范。民国17年,五师与省立四中(凤中前身)合并,建立省立五中。民国23年,省教育厅将凤阳三女中与五中师范部划出,合并为凤阳师范。当时学制为6年,前期、后期各3年。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往后方,直到抗战胜利才恢复,名为安徽省凤阳师范。解放战争期间曾迁至芜湖、宣城。江南解放后,又曾辗转于全椒、滁县等地。
1956年,蚌埠专区决定重新建立凤阳师范学校,校址选在蚌埠郊区双龙山下。招收三年制普师6个班,一年速成3个班。因教师和行政人员均由蚌埠专区调配,粮油、水电、户籍皆由蚌埠市管理,为了办学方便,上级将此校改名“淮河师范”。1959年,淮河师范奉命迁至凤阳九华山南麓建校,恢复“凤阳师范”校名。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校园占地300余亩,有两幢三层教学大楼和办公楼,一幢四层图书、实验大楼,三幢两层职工宿舍楼,连同大礼堂、专用教室、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设施,建筑总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30000余册,阅览室备有全国报刊杂志200多种。有供教学用的闭路电视系统、电影放映机、投影器、录像设备等。此外,数理化、生物、心理学等科仪器、标本、模型齐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1985年,全校有学生1100余名,教职员工88人,特级教师1人,讲师12人,中教五级以上4人。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教育改革在逐步深化。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上,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扎实,各种课外活动生动活泼。第二课堂逐步开展电教活动、音、体、美课外小组、各种科技讲座、文学报告,内容丰富多彩。1983年5月,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中师校长学习班来校考察,给予很好评价。学校的科研也取得一定成绩,有些教师参加编写的各科教材相继出版,教师的专业论文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学校编辑出版的《凤阳师范》校刊,有3篇学生作文在全省中师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奖。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因此,三好学生、荣获奖学金的学生不断增多。
学校党组织一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大胆提拔有知识、有才干、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到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了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
建国后凤阳师范历届学生数表
表25—4单位:名

续表25—4

1956—1985年凤阳师范教职工情况表
表25—5

续表25—5

李二庄农业中学李二庄农业中学校址在李二庄乡浙塘大队,创办于1964年9月,校舍初为3间草房,招收32名学生(女生6名),1968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同年又招收2班学生67人。教师与学生共同盖草房5间。1969年,古城农业中学并入该校,教师增至7人,学生增至百人。1971年增盖瓦房10间,并配齐了3个班的课桌凳。1978年,借鉴农村承包责任制经验来经营学校,粮食产量由年产1.5万公斤上升到3.5万公斤,学校稳步发展。
农中办学认真,教学抓得紧,并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开课,富有独创精神。其办学特点是,农闲多读,农忙不读,见缝插针,补缺补差。教师待遇,在开办初期自劳自食,每人每月补贴5元。学校劳动成果师生共享,多余的扩建校舍,增添农具,补助学生(在校入伙的补助2/3伙食费,不在学校入伙的每年每人可分得100多公斤粮食)。学校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向机械化方向发展,购置手扶拖拉机、脱粒机、打谷机等农机具供学生实习。
创办初期所开课程有语文、数学、农业常识、农村会计、应用文等,为照顾学生的升学愿望,1969年课程设置和普通中学基本一样,只增开农业技术、农村会计、珠算和应用文等。学生毕业后,既可适应农村工作,又可报考高一级学校。1978年以后,每年都有1至2名学生考取中专、8至10名学生考取高中。
1968年,该校第一届32名毕业生,有的担任生产队长,有的担任农业技术员,有的担任行政干部。
1984年,县教育局拨款1万元帮助勤工俭学,科委拨款0.3万元帮助该校创办“生物环境良性循环试验基地”,李二庄乡政府拨款1.7万元给学校办养鱼场和养鸡场。
1985年,该校举办了三期孵鸡培训班,一期葡萄杂交、西瓜栽培培训班,两期缝纫培训班,共128人参加培训。全校固定资产6.4万元。
刘府农业中学刘府农业中学的前身是刘府中学,校址设在刘府镇老街东首。1959年创办时招收初一2个班,学生110名,1960年招初一2个班。1961年与武店中学合并迁往武店。1969年刘府中学重建,校址移至火车站东侧,1979年招初一4个班200名学生。1984年改为农业中学,为农业院校培养对口人才。
该校占地30余亩,校舍98间,有6个初中班、4个高中班,有教职工44人。
截至1985年,该校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400名、高中毕业生550名,录取初中中专40名、高中中专28名、职业高中85名、普通高中270名,考入大学本科16名。
凤阳烟草学校(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凤阳烟草学校1958年在武店兴办,半耕半读性质。第一年招收2个班100名学生,一年后迁往门台子。第二年招收2个班。1959年下半年由方邱湖农场代办,易名为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1961年停办。
凤阳蚕桑学校前身是安徽省第一柞蚕讲习所。民国3年,由凤阳人刘少白在卸店子观音庵创建。民国6年,五河人谭启桂接办。办学宗旨为:开通民气,发展蚕桑事业。谭为清末拔贡,学识渊博,主张从实干中学习。该校学制3年,小学、初中毕业皆可报考,根据学历及入学年限分班上课。主要课程有养蚕、植树、珠算等。学生最多时达300名。开学伊始,谭校长亲率学生种植柞树300余亩,种桑数十亩。学校缫丝织绸,广销全椒、来安、霍邱以及苏州等地。后谭赴京为曹琨政府参议员,校长由其子谭家林担任,约2年后停办。
农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校址在府城西南周圩,由凤阳县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创办。当时凤阳的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已取得很大成效,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缺乏,县委为解决科技人才问题而创办该校。当年招收大专班、中专班各1个班,大专学制2年,中专学制1年。招收对象为农村户口高中毕业生。大专班由南京农业大学教师授课,中专班由凤阳教师授课。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返乡后有的成为乡村农技干部,有的成为科技专业户。
该校办学目的在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为增加农业技术知识的比重,压缩了国家规定的大中专教学大纲的基础理论课,增加实用技术课的学时。大专班增加了林业基础、畜牧兽医、果树栽培、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中专班增加了林业、水产、农业气象、农业经济管理、小型农机具的使用和维修等课程。合理安排教学与生产实习时间,使田间和实验室实习时间占整个教学时间的1/3以上。寒暑假则安排学生回乡参加生产实践,并写出调查报告,使学习和生产相互促进。
农业技术学校投资少见效快,每年投资10多万元,培养出50名大专生,100名中专生,相当于国家15年分配给凤阳农业系统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总数。学校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好,对学生免收学费,并发给助学金,毕业后哪来哪去,安心农村工作。至1985年,该校已培养出大中专毕业生250多名,有的录用为农业技术员、民办教师、区乡干部,有的成为专业户。
卫生学校建国前,医学教育落后,除少数中医带徒外,没有医学教育机构。1959年建立“凤阳县初级卫生学校”,1961年又改为“凤阳县中级卫生学校”,招生51人,学习1年,分配到公社卫生院工作,该校1年后撤销。1982年5月,建立凤阳县卫生进修学校,校址在文昌街县第一人民医院内,校舍144平方米,教职工9人,校长1人。主要任务是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几个年份卫生进修学校培训情况表
表25—6单位:人

1965年社办农业中学情况表
表25—7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