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本县从楚汉相争开始形成的古道有驿道、御道、铺道、战道等。驿道、铺道,沿途设5里1墩、10里1铺、60里1站,每个铺、站设铺、站司1名、铺兵多少不等。
1、驿道
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十四日,明军攻克大都(北京)。南京与北京驿道正式通行。京京驿道经凤阳境内120里,从南到北有红心驿、张家铺、黄泥铺、总铺、二铺、头铺、临淮关驿,共60里,临淮关向北过淮河10里为头铺,20里为二铺、依次为三铺、四铺、五铺,60里处为王庄驿,当时淮北5铺1驿属凤阳。清光绪四年(1878年)……兰生督防军,……沿凤滁间驿道,自临淮关至江苏的江浦,200里成坦途。……沿途又修建了大通、珠龙等桥。《凤阳县续志》记载,当时驿道繁忙,管理完善。
2、御道
中都城到皇陵御道《明中都城考》记载,由明中都皇城到卸甲店,是皇家祭祖之路,由明中都皇城出午门,经卫前街、明陵、接待寺、卸甲店到东西长安山区,全长50里。出中都城南门,沿路两旁栽植松柏,斜向东南形成10里大道,远处可见郁郁葱葱一片林海和金碧辉煌的皇陵建筑群。
临淮关至燃灯寺御道当时为土路,据旧志记载,清乾隆年间,临淮关至燃灯寺50里,燃灯寺是一个大寺庙,和尚众多,香火旺盛,是皇家降香的佛地,供皇家进香拜佛之用。
3、铺道
凤阳城到寿州、凤台铺道据旧志记载,由府总铺(凤阳城)西南至庙山铺15里,又西南至官沟铺15里,再西南至枣村铺10里,又西南至遗碑铺(清洛涧)10里,又西南20里至考城铺,通往寿州凤台县。凤阳境内全程70里,据考证,此铺道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是古战场道路。今已改建成省道三级柏油路,即淮嘉路府城至考城段。
凤阳至梅城寺入盱眙界铺道据旧志记载,由府城东至府总铺3里,又东至独山铺10里,又至临淮西关铺10里,又至东乡铺10里,又至塔山铺10里,又过花园湖司家铺10里,又至闻贤铺10里,又东15里至盱眙上甸铺。全程78里。后因花园湖难渡,改从相和尚庙至梅城寺入盱眙。光绪10年凤颍道任兰生以工代赈把凤阳龙兴寺至临淮司公祠的15里铺道中的2621尺进行重修。两旁取土成渠,水田有蓄泄,路旁栽柳树,以便行人憩息。建国后此路已分段改建成水泥路及砂石路。
凤阳(府城)至总铺铺道旧志记载,凤阳至总铺经大通桥、天津铺,全程30里,明洪武年间修建,光绪年间重修,今已改建为省道二级柏油路,即合蚌路的府城至总铺段。
凤阳县至北三铺铺道旧志记载,凤阳至北三铺,沿途经过府城山后街、十里程、渡淮河至马城铺,北至铺合驿站。
凤阳至王二桥铺道清乾隆《凤阳县志》记载,凤阳至王二桥铺,全程40里。
4、楚汉战道
临淮关东霸王城经府城、官沟、曹店、南山的霸王寨至定远县的阴陵,全程约110里,这条路是项羽垓下兵败南逃的路线。《项羽本纪》之七称,楚军屡战不胜,项羽夜闻驻军“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军已尽占楚地,哀叹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南逃,行程百余里。项羽过淮河时清点人马,仅剩百余骑。此战道已分段改建为省道柏油路和县道砂石路。
二、现代公路
民国期间,国民党政府为了运送武器、弹药、兵员,对凤阳的几条土公路进行整修。民国21年(1932年)对合(肥)蚌(埠)公路定远至临淮关段进行整修,新建桥梁74米,路基拓宽6米,加固桥梁88米,桥梁载重7吨半。民国21年临淮关至嘉山、临淮关至总铺、临淮关至凤阳的几条公路都进行整修。民国29年9月,蚌埠至刘府共20.5里开始通长途公共汽车。民国33年对府城到刘府公路进行整修。
建国前夕,县内能通机动车的公路有6条,总长128.646公里,这6条路是三合输至门台子、府城至淮南、府城至临淮关、临淮关至嘉山县、临淮关至总铺、刘府至严桥。
建国后,国家投资修建了合肥到蚌埠、凤阳至淮南两条干线公路。同时新建、改建和修复了各区乡村的乡村道路及各条专用线路。1950年修复和改建了总铺至殷涧、总铺至大洪山、殷涧至常山、张家湾至林桥、门台子至蚂蚁山、武店至老烈山、殷涧至龙王山7条矿区公路,总长46公里。1971年开始,合蚌公路的碎石路面被改造为6米宽的柏油路面,1972年9月竣工,成为凤阳县第一条黑色公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高速发展需要。1977年到1983年,将合蚌公路6米宽的柏油路面拓宽为8至9米宽的柏油路面。1985年部分路段拓宽为9至12米宽路面。1973年至1977年,凤淮公路6米宽的碎石路面,改造为6米宽的柏油路面。从1985年开始,凤临公路在柏油路面的基础上,改造为水泥路面,路面宽12米,并把过去古石桥、木桥等,先后修建和改建为石拱、钢筋水泥桥梁。
1.省道
至1985年,通过县境的省道有4条,3条柏油路面,1条砂石路面,总长128.58公里,其中水泥路7.65公里,柏油路总长83.63公里,碎石路总长37.3公里。
合蚌公路从合肥市到蚌埠市,经过凤阳县境内的园艺厂、黄泥铺、总铺、天津铺、府城、门台子等地。南和定远县交界在100K+674米处,北和蚌埠市交界在134K+335米处。全程33.661公里。路宽12米至25米不等,沿途有弯道22处,其中急弯8处,有纵坡14处,桥梁5座、涵洞88道。
合蚌公路在民国38年以前由定远县入境,经凤阳的三合输、黄泥铺、总铺、临淮关、府城、门台子、长淮卫进入蚌埠市。建国初期为土路面,常年失修,车辆难行。1950年定远县成立养路工区辖凤阳路段。1956年定、凤两县动员民工修路,一年内筑成路基7.5米宽,路面3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可晴雨通车。路线改为总铺——府城——门台子——蚌埠,路程缩短8公里。1968年路面扩建为6米宽的碎石路面。1971年至1972年改建为6米宽的柏油路面。1977年至1985年又拓宽为9米宽的柏油路面。1985年6月按照省公路局将省道在城镇进出口外路基拓宽为23米,路面拓宽为12米的规划,凤阳县按要求修3.05公里。
淮嘉路淮南市至嘉山县,全长136.52公里,凤阳县境内长78.075公里,包括蚌埠市李楼乡0K+300米,从合蚌公路126K+160米处为起点,向西经城西乡、二十郢乡、官沟乡、陈圩乡、刘府乡、考城乡入淮南市境内。向东经城北乡、临淮镇、李二庄乡、板桥乡、大溪河乡、小溪河镇入嘉山县境内。在凤阳县境内有桥梁16座,涵洞259道,弯道16处,纵坡22处。淮嘉路凤阳段的西段,1956至1958年是民工修建的简易碎石公路,1972年修建为国防公路。全路线为六级路标准,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最小水平曲线半径50米,最大纵坡6%,桥面宽7.5米,桥涵载重为汽车16吨,拖车30吨,凤阳段路基宽8米。1974年春,加宽为12米,同时沿线栽树4—6行,全工程用时2年。1976年至1981年,碎石路面被改建成6米宽的柏油路。1982年至1984年将6米宽的柏油路面拓宽为8米宽的柏油路面。最大纵坡为6%,最小半径为25米。1985年修了长3公里,路面宽9米的石灰土基础的路段。
淮嘉路的凤阳段东段是凤临路,长6.50公里,最大纵坡6%,最小半径25米,纵坡3处,弯道5处,桥梁1座,涵洞15道。1954年修建为土公路,1956年重修泥结碎石路面,1973年修建为柏油路面。1984年凤阳县政府决定把路基拓宽为32米,路面宽12米,层基为混合土,厚25厘米的水泥路面。
淮嘉路从临淮关到嘉山段也称临嘉路,这条路从临淮关向东32.3公里处同嘉山县交界。沿途经李二庄乡、老板桥、大溪河、小溪河、石门山到省林校,这段路有桥梁2处,涵洞96道,弯道9个,纵坡8处,1976年修为砂石路,此段原为凤阳至梅城寺入盱眙铺道。临嘉路为中级路面,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四级公路标准。
另外,定盱路经凤阳梅市乡境4.2公里,淮南至蚌埠公路经凤阳西泉镇境7.5公里。
2.县道
府城通往区、镇、乡政府所在地的公路共16条,总长256.935公里。建国前大多为土便道,1957年以后逐渐修建为简易砂石路,1983年先后将各条土路修建为泥结碎石公路,可晴雨通车,有永久性桥梁35座,涵洞782道。
凤苗公路从凤淮公路1K+800米处起,向南经明陵、大庙至周圩乡苗郢村,全程19.6公里。有桥梁5座、涵洞6个,纵坡4处,弯道20处,最小半径35米。这条路原为明代古道,1949年前后为土路,1959年改建为泥结碎石公路,1983年进一步改建,路基宽8米,为四级公路,中级路面。
西赵公路从西泉街到赵拐。从凤淮路31KM起,向南经武店、楼店至赵拐子,全程13.5公里。1974年修建为砂石公路,沿途有桥梁3座,涵洞50个,弯道16处,最小半径48米,路基宽8米。路面宽4米,中级路面四级公路。
临总公路从临嘉公路2KM处向南接合蚌公路112KM至总铺,全程12.7公里。中间经头铺、二铺。1949年前后属合蚌公路,1957年改建为砂石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4米,中级路面,四级公路,有桥梁1座,涵洞21道,纵坡3处,弯道7处。
凤张公路从合蚌公路125KM起,向南沿途经岳林、亮甲岗到张家湾,全长16.2公里。1958年岳林与林桥间7公里修建为砂石公路,1979年把余下的9.2公里修建为砂石公路。路基宽7.5米,路面宽4米,中级路面,四级公路。有桥梁1座,涵洞57道,沿途有纵坡5处,弯道18处。
三梅公路从合蚌公路102KM处的三合输起向东经张家铺、红心到梅市乡,全程22.2公里。1956年三合输至红心7公里修建为砂石公路,红心至梅市乡路段1975年完成路基土方工程,1976年修建成砂石路。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四级公路。沿途有桥梁1座,涵洞52道,纵坡13处,最大纵坡10%,弯道16处。
总小公路从合蚌公路111KM处向东北途经京山、清塘、燃灯到达小溪河,全程24公里。1956年修为简易公路,1958年改造为砂石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4米,四级公路。有桥梁5座,涵洞72道,弯道10处。
陈靠公路从凤淮公路20KM处的陈圩乡起,向南经二升半、曹店乡,再向南与定远县靠山乡相接,全程17.6公里。1974年修建为砂石公路,路基宽7米,路面宽4米,中级路面,四级公路。有桥梁2处,涵洞61道,弯道6处。
总大公路从合蚌公路111K+800米处的总铺向东南经陈巷到大洪山,全程16.1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5米,中级路面,四级公路。1958年为砂石路面,当时为大洪山铁矿运输专用线。有涵洞32道,弯道22处,沿途有纵坡11处。
凤五公路从临淮关东望城岗为起点,经黄湾、枣巷、黄嘴到五河县小溪,全程33.5公里。1982年修建为砂石公路。路基宽7米,路面宽4米,有桥1座,路面为中级路面,技术等级为四级。有涵洞96道,弯道19处。
另外还有1964年修筑的刘府至宫集的刘宫公路,全程7公里;武店至官塘的武官公路,全程12.1公里,1975年修为砂石公路;武马公路,武店至马湖,全程5.1公里,1973年修造成砂石公路;官邬公路,从凤淮公路15K+656米处的官沟到邬岗乡,全程7.9公里,1975年修成砂石路;总曹公路,从合蚌公路111K+530米处的总铺向西南到曹店乡,全程32.668公里,1958年修成砂石路,有桥梁9座,涵洞131道,弯道16处;武曹公路,从武店到曹店,全程20.35公里,1982年修成砂石路面;刘严公路,刘府到严桥,全程4.21公里,1977年修成砂石路面。
3.乡村大道
县内乡辖乡村大道,共11条,总长100.09公里,为简易砂石路,有桥10座,涵洞176道。小溪河至梨园公路全程5.63公里,1956年修成砂石路面;殷涧至凤阳山水库的公路,全程3.36公里;常庄至二十郢的公路,全程4.1公里;小史家至龙坝的史龙公路,1978年修成砂石路面,全程3.5公里;1982年修成官沟至曹店的公路,全程16公里;黄泥铺至清塘的公路全程7.2公里;邬岗至亮岗的公路,全程13.8公里;梅市至石门山的公路,全程13.5公里;门台子至顾台子的公路,全程5.9公里等5条公路。京山至板桥的公路,全程13.3公里;红心至燃灯的公路,全程12.69公里。
4.公路专用线
全县共有公路专用线9条,全程14.66公里。这些专用线路有从合蚌公路125K+800米处的县外贸局至独山石料厂;城北乡至县化肥厂厂路;城北乡至狮子坟;临淮关汽车站至临淮新码头路;门台子至石粉厂;门台子至312地质队;县石英场至火葬厂;西泉街至石灰窑厂路;考城道班至西泉街供销社路。
5.公路民工建勤
1951年5月政务院(国务院)发布了民工整修公路的暂行办法,从此民工建勤修建公路工作逐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1951年全县发动民工建勤,把定远至临淮关的土路改建为砂石路。
1965年全县掀起了全党动手全民发动的筑路高潮,全县共发动民工36000人,组织7个筑路大队,集中1027部板车,奋战8天,把三合输至梅市、武店至府城、府城至大庙、临淮关至总铺、府城至临淮关以及合蚌公路33.66公里土路面改建为砂石路。
若干年度公路民工建勤统计表
表10—1

续表10—1

三、桥梁
境内主要桥梁有63座,古代修建的桥梁有红心桥、广运桥、太平桥、大通桥、老人桥、安东桥、大东关桥等。这些古桥大多是石拱桥,少数为砖木石料结构。
建国后修建的桥梁有56座,这些桥梁都建筑在省道、县道和乡村大道上。主要干线的桥梁由交通部门修建,县道和乡村大道上的桥梁由县交通部门和乡、镇政府筹款共建。
红心桥修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明朝时期为京京驿道上的红心驿大桥。现在位于红心镇南头,县道三合输至梅市公路7K+680米处,1973年公路改线时重修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48.2米,宽4.4米,1孔跨径40米,负荷载重汽车15吨,挂54.4吨。
广运桥位于濠河入淮口。明洪武三年修建,太祖朱元璋赐名广运。建国前已被淮水冲倒。现在仅剩桥基没于水中。
大通桥明洪武三年知府严达奉旨建造此桥。清道光年间圮于水,以渡船连接两岸,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现在位于城东乡大通桥村庄西头,合蚌公路120K+620米处。1956年修建为石磙子台墩条石盖板桥。1962年又重修建为石拱桥,长58米,净宽7米,3孔,2孔跨径13.1米,1孔跨径16米,荷载汽车15吨。这座新桥是建在原来老桥上面的,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桥上桥”。
太平桥古代又叫九虹桥,元朝修建,因桥有九梁而得名。现在的太平桥位于省道淮嘉路的临嘉段南岗西1K+8米处,1958年改建为临时木架桥。198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形桥,桥长70米,净宽7米,4孔跨径15米,荷载汽车15吨,挂50吨。
安东桥位于府城东门外,合蚌公路124K+93米处。1972年公路改线,修建为石拱桥,长31米,净宽8米,2孔跨径5米,荷载汽车15吨,挂50吨。
大东关桥古代为慈家桥,位于省道淮嘉路的临嘉段4K+15米处,1954年重修成石拱桥,长13.30米,净宽6米,2孔跨径5米,荷载15吨挂50吨。
老人桥位于县道凤张路,城南乡老人桥村,石拱桥,长25.50米,净宽7.2米,3孔跨径2.80米,1孔跨径3.80米。
骨头山桥位于县道陈靠公路11K+656米处,1979年修建为石拱桥,全长44.4米,净宽8米,5孔跨径,每孔3米,荷载汽车15吨,挂50吨。
人民桥位于县道凤庙公路1K+365米处,1964年修建为石拱桥,长34米,净宽7米,1孔跨径15米,荷载汽车15吨,挂50吨。
耿家桥位于红心至燃灯公路11K+083米处,石料双曲桥,长27.4米,净宽3.58米,1孔跨径21.7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2年修建。
干渠桥位于门台子至顾台公路1K+442米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24米,净宽6.3米,1孔跨径21.6米,1973年修建。
干渠桥位于门台子至顾台公路2K+256米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41米,净宽5.4米,1孔跨径20.6米,1970年修建。
三里湾大桥原名叫“黄泥铺大桥”。位于省道合蚌公路106K+433米处,1952年修建为石拱桥,长22.8米,2孔,跨径5米,净宽7.4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鹿塘桥位于鹿塘北埂省道合蚌公路112K+456米处(原是鹿塘过水路面,鹿塘水涨流过路面),为石台墩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20米,净宽7.5米,4孔,跨径4.8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大青郢桥位于省道合蚌公路132K+943米处,原是石台木面桥。195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型桥。长9.6米,净宽7.2米,2孔,跨径4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二十郢桥在省道淮嘉路凤淮段8K+017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8.9米,净宽7米,1孔,跨径4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丁板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9K+487米处,石拱桥,长11.5米,净宽7米,1孔,跨径4米。1958年修建,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陈圩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19K+480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8米,净宽7米,1孔,跨径6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二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22K+236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7.3米,净宽7米,1孔,跨径6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一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22K+710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7.6米,净宽7米,1孔,跨径6米,荷载汽车15吨,1974年修建。
大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23K+250米处,T型桥,长28.5米,净宽8米,1孔,跨径15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三官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25K+553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28米,净宽7.2米,3孔,跨径5米。荷载汽车15号,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大兴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33K+610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28米,净宽7.2米,3孔,跨径8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考城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35K+535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16.35米,净宽7.2米,2孔,跨径6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李家大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3K+456米处,石拱桥,长13.4米,净宽9.3米,1孔,跨径3.2米。古桥,修建年代不清。
文光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淮段24K+680米处,钢筋混凝盖板桥,长7.7米,净宽7米,1孔,跨径5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东风桥位于省道定盱路定明段22K+250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28米,净宽7米,3孔,跨径:1孔5.5米,2孔5.5米,1972年修建。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七里桥位于省道淮嘉路凤临段2K+300米处,长8.4米,1孔,跨径6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桥,1984年8月建成。
幸福桥位于县道凤苗路11K+517米处,1975年,修建为石拱桥,长13.8米,净宽7米,3孔,跨径2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大涧芦桥位于县道凤苗路12K+375米处,1975年,修建为石拱桥,长23.3米,净宽17米,13孔,跨径1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武店北桥位于县道西赵路6K+285米处,石拱桥,长20.8米,净宽7.8米,3孔,跨径:2孔2.2米,1孔3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4年修建。
武店南桥位于县道西赵路7K+650米处,石拱桥,长11.5米,净宽5.4米,5孔,跨径1.2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58年修建。
南涧湾桥位于县道西赵路11K+291米处,石拱桥,长13.3米,净宽5米,3孔跨径1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8年修建。
马鞍桥位于县道临总路9K+765米处。50年代为石台木面桥。197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长8.5米,净宽8米,1孔,跨径8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
宫集桥位于县道刘宫路6K+543米处,石拱桥,长18米,净宽5.3米,2孔,跨径5米,1970年修建。
邱桥位于县道总小路2K+265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10米,净宽4.3米,2孔,跨径4.4米,1958年修建。
小溪河桥位于县道总小路0K+050米处,石拱桥,长18.5米,净宽5.5米,1孔,跨径6米,1959年修建。
军陈桥位于县道总小路4K+610米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8米,净宽5.5米,1孔,跨径15米,1977年修建。
干渠桥位于县道总小路16K+199米处,长16米,净宽6.5米,1孔,跨径8.8米,1977年修建。
小溪河桥位于县道总小路18K+285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24米,净宽4.1米,3孔,跨径5.2米。荷载汽车15吨,挂车50吨。1972年修建。
大徐庄桥位于县道陈靠路12K+650米处,石拱桥,长14米,净宽7.5米,3孔,跨径0.9米,1974年修建。
武店西桥位于县道武马路0K+028米处,双曲石拱桥,长7.7米,净宽7.4米,1孔,跨径5.8米,1975年修建。
小史家桥位于乡道史龙路0K+200米处,双曲石拱桥,长18米,净宽4.2米,1孔,跨径9米,修建年代不详。
干渠桥位于县道凤五路21K+589米处,长18.8米,石拱桥,1孔,修建年代不详。
郭家桥位于县道总曹路4K+275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9.5米,净宽5.5米,2孔,跨径3米,1958年修建。
小尹家桥位于县道总曹路3K+950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10.1米,净宽6米,2孔,跨径3米,1958年修建。
张家湾桥位于县道总曹路11K+130米处,双曲拱桥,长25.1米,净宽6米,2孔,跨径10米,1958年修建。
史家洼桥位于县道总曹路22K+165米处,石拱桥,长12米,净宽7.5米,1孔,跨径6米,1978年修建。
田家桥位于县道总曹路24K+335米处,石拱桥,长12米,净宽7.5米,1孔,跨径6米,1978年修建。
蒋家桥位于县道总曹路29K+750米处,石拱桥,长20米,净宽6.5米,4孔,跨径1.2米,1974年修建。
岱家桥位于县道总曹路29K+260米处,石拱桥,长20米,净宽6.5米,4孔,跨径1.2米,1974年修建。
曹店南桥位于县道总曹路33K+250米处,石拱桥,长20米,净宽5.5米,3孔,跨径1.1米,1974年修建。
宋集桥位于县道总曹路18K+100米处,石拱桥,长13米,净宽4米,1孔,跨径5米,1979年修建。
刘府北桥位于县道刘严路9K+630米处,石拱桥,长15.1米,净宽6.2米,1孔,跨径7.8米,1976年修建。
拐吴桥位于小溪河至梨园公路2K+287米处,石拱桥,长10米,净宽3.5米,1孔,跨径7.7米,修建年代不详。
小周家桥位于梅市至石门山公路3K+260米处,石拱桥,长24米,净宽5.7米,1孔,跨径10米,1965年修建。
小周家桥位于梅市至石门山公路3K+92米处,石拱桥,长7.5米,净宽5米,二孔,跨径2.7米,1955年修建。
殷涧桥位于殷涧至凤阳山水库公路0K+337米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15米,净宽5.7米,3孔,跨径3.5米,1975年修建。
四、运输工具
畜力建国前运输主要依靠骡、马、驴驮运。驮运粮食、食盐等主要用口袋、麻袋装运;运日用杂货、百货主要用鞍架。运输中有相约结队而行的,大商贾往往用一帮牲口运输。一帮牲口有3头,多用驴领头。牲口颈子上系有铃铛或小铃钟,以便夜间行走时前后呼应。运输计价方式根据里程远近,货物价值及数量双方面议。建国后逐渐消失。
独轮车独轮车分土轱牛车、小洪车、老木脚车3种。独轮车、轱辘小车行走平稳,但速度慢,多用于农村装运一些零星的农副产品进行集市交易,或接送新媳妇和行走不便的老弱病残人;老木脚车,车轮箍宽,行走慢,坚固耐用,载重可达500公斤以上,是被农家广泛应用的车辆。建国后,小洪车被改造为铁架、橡胶轮胎轱辘,使用更加方便省力,为农业水利建设发挥过巨大作用。
三十二轮大车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决定在凤阳营建中都城,需从四川、湖广等地运来巨大木料,因而特制三十二轮大车,用200人拉拽,为使大车能承受木料的巨大压力在车轮包一层铁圈,这是凤阳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人力车。
平板车30年代,县内开始用几辆独轮车和一部旧黄包车改装平板车,每辆可载重200公斤。民国末年全县有手推车78辆,36型小板车49辆,但这些车的轮子只有实心外胎,无内胎。
1953年以后,全县各区乡陆续成立搬运组织,有36型板车799辆,平均载重500公斤。1959年县搬运站制大板车1部,1961年将部分36型板车改装成650型板车,载重量由原来5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以上。1970年以后,随着机械运输的发展,小板车的数量逐年减少,1982年以后,小板车逐渐被淘汰。
牛车沿淮地区,运肥、运粮、运草,多用木制牛拉的四轮大车。所用木料选用上乘的坚固耐损的树木,精心制作而成,载重量1500公斤,到50年代逐步消失。
马车1956年有私营运输马车7辆,载重8.4吨。1958年,各机关厂矿和农村运输专业队为适应大炼钢铁需要,马车和其它畜力车增多。1959年底,全县共有马车117辆,其它畜力车1577辆,这是畜力车发展顶盛时期,后来逐年减少,到1973年仅有马车3辆。
人力车建国前,只有府城、临淮关、门台子有人以拉黄包车维持生计。脚踩三轮车建国前仅在府城、临淮关、门台子、武店等地使用,并多数是载客拉人的,建国后,逐渐消失,80年代三轮车被城乡居民广泛运用于赶集买卖东西,代运小件物品等。自行车,建国前,府、临两地或主要集镇个别使用过,建国后,自行车的使用逐年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阳实行农业大包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行车拥有量猛增。至1985年已遍及城乡和边远山区,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不仅用于交通而且用于个体商贩经营短途运输,全县有自行车11450辆。
小型机动车1971年,县搬运站试制安装了第一部柴油三轮车,载重1.5吨,接着府城、门台子两搬运站也先后购置柴油三轮车。1973年全县小型机动车发展到22辆,其中专业运输16辆。1976年县交通机械修配厂生产20台牵引车,随着生产发展,牵引车、拖拉机等逐年增多。1982年,全县小四轮拖拉机1800余辆,手扶拖拉机1420辆,其它小型机动车133辆。1983年有牵引车41辆,后逐渐被淘汰。1985年,全县有小四轮车及小手扶拖拉机4931台,大中型拖拉机264台。
汽车民国11年,凤阳开始有汽车运货,民国14年开始有汽车私营客运。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公路交通混乱,汽车运输受阻,到1953年,才有私人用小丰田车运货。1974年,县运输公司购江淮汽车1辆,后来府城、门台子搬运站和县交通局客运公司等运输单位相继购进货车或客车经营运输。1984年元月,凤阳成立第七车队,有客车24辆,货车13辆。同年4月份全县有货车500辆,2000吨位;客车19辆735座。1985年,全县有货车425辆,载重1825吨,客车44辆,1581座,其中交通局所属专业运输单位有货车108辆,载重517吨位,客车14辆,453座。
若干年度机动车驾驶员统计表
表10—2单位:人

五、运输机构站点
1、机构
凤阳县汽车站1953年9月在安徽省联运公司滁县分公司临淮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安徽省滁县运输公司临淮办事处”。1955年4月,临淮办事处撤销,成立临淮关汽车站,属县级站,凤阳成立分站。1956年改为“安徽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淮北分局临淮关汽车站”。1957年3月,临淮关汽车站与凤阳县汽车分站合并迁到府城,改为“安徽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淮北分局凤阳汽车站,临淮站改为分站。1958年4月,改为“安徽省交通厅淮北公路管理局凤阳管理站。”1959年4月改为“蚌埠专员公署交通运输局凤阳管理站。”1961年改为“安徽省滁县专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凤阳站。”1962年10月改为“安徽省交通厅淮北汽车运输管理局凤阳汽车站。”1964年改为“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凤阳汽车站”。1968年9月成立“凤阳县汽车站革命领导小组”。1971改为“安徽省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凤阳汽车站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安徽省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凤阳汽车站”。1984年元月“安徽省滁县地区运输公司第七汽车队”在凤阳成立,与凤阳县汽车站实行站队合一,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凤阳县运输公司建国前,凤阳的搬运装卸业主要在临淮关,民国38年初,临淮关解放,人民政府取消把头组织,成立了码头工会和平车工会,1950年9月成立临淮关搬运站,同时成立搬运工会。1951年4月改为“凤阳县搬运管理站”,辖门台搬运服务站和府城、武店、刘府、小溪河4个搬运中队,1957年又辖枣巷、黄湾、板桥3个搬运小组。1960年到1962年改为“凤阳县运输公司”兼管临淮晓光运输社。1962年到1965年7月,改为凤阳县搬运管理站,下设4个分站。1965年7月改为凤阳县临淮搬运站合作社并成立管委会、监委会,属县交通局和地方交通站领导。1967年改为凤阳县临淮搬运站。1968年成立凤阳县搬运站革命委员会。1970年附设制药厂和工艺厂。1971年成立汽车队。1978年改为凤阳县搬运公司,1981年底成立职代会。1984年4月搬运公司改为凤阳县运输公司。同年底成立凤阳县运输公司劳动服务部。
府城镇运输公司1950年以前,府城搬运工人由搬运理事会管理,有工人60余人,黄包车50多部,手推车10部。1950年成立搬运工会,1951年成立府城搬运中队,业务属县搬运管理站领导,有职工50余人,平板车20多部。1963年12月,改为凤阳县府城镇搬运站合作社。1968年改为府城搬运站合作社革命委员会,1970年下半年,相继购进柴油三轮车和汽车,1978年10月改为凤阳县府城搬运站,1984年改为凤阳县府城运输公司,1985年3月成立凤阳县鼓乡旅游公司。
凤阳客运公司1980年10月,由县交通局主办成立凤阳县交通局知青部,有待业青年10余人。1982年,以2部江淮汽车搞货运,1983年买了三辆客车,开展客运业务。1984年经交通局批准,更名为凤阳县交通局运输公司,1985年,经县人事局批准转为县办大集体企业。共有职工43人,客车9辆,固定资产(原值)66万元。经营凤阳至合肥、淮南、蚌埠及本县的30多个站点,年收入38.6万元。
门台子运输公司1950年成立门台子搬运站,1951年改为凤阳县搬运管理站门台子分站,有职工36人,业务属县站领导。1964年更名为凤阳县门台子搬运合作社,改由县交通局和地方交管站领导。1973年起,逐步发展机械化运输,小板车逐渐被淘汰。1968年成立凤阳县门台子搬运合作社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改称凤阳县门台子搬运站,1984年改为凤阳县门台子运输公司并成立劳动服务部。共有职工154人,汽车12辆,拖拉机14台,年运量48616吨,周转量2524775吨公里,营业收入798209元。
刘府运输公司1950年成立刘府搬运工会,职工100余人,次年成立刘府搬运中队,业务属县搬运管理站领导。1954年,搬运中队改为搬运服务站,1963年改为凤阳县刘府搬运合作社,业务改由县交通局及地方交管站领导。1964年底改为刘府搬运站,1968年10月改为刘府搬运站革命领导小组,1984年为刘府运输公司,有职工26人,汽车5辆,板车18辆。年运量19852吨,周转量545819吨公里,装卸量826吨,年收入131493元。
武店运输公司1950年成立搬运工会,职工70余人,1951年成立搬运站,同年又改为凤阳县搬运站武店分站,业务属县搬运站领导。1964年更名为凤阳县武店搬运站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改为运输公司。1984年改为凤阳县武店运输公司,共有职工105人,汽车19辆,客车2辆,拖拉机7辆,板车34部,年运量60536吨,周转量2590480吨公里,装卸量110605吨,营运收入708026元。
小溪河运输公司1951年成立小溪河搬运站,次年称小溪河搬运中队,业务属县搬运管理站领导,有职工32人,1965年更名凤阳县小溪河搬运合作社,业务由县交通局及地方政府领导,1968年成立小溪河搬运站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改为小溪河搬运站。1979年后,逐步发展机械化运输,1984年易名为凤阳县小溪河运输公司,有职工29人,汽车5辆,年运量5965吨,周转量470055吨公里,装卸量50664吨,年收入141555元。
总铺运输公司是由总铺地区个体运输户组成的联合运输企业,1953年成立时称总铺搬运小组,1964年,更名为凤阳县总铺凤兴搬运站,1977年为总铺搬运小组。1982年4月,经交通局批准,改为总铺运输管理站,1983年改为总铺搬运站,由交通局和区公所双重领导,1985年,经交通局批准,改为凤阳县总铺运输公司。
板桥搬运组1949年成立车站装卸小组,9名职工徒手搬运,1959年,有职工18人,板车8部,1964年改为板桥运输合作小组,1978年改为凤阳县板桥搬运组,1985年,有职工16人,板车17部。
枣巷搬运组1951年成立枣巷搬运工会,职工24人,1955年有板车24部,1963年称枣巷搬运合作小组,1978年10月,改为凤阳县枣巷搬运组,有职工25人,板车25部。
黄湾搬运组1952年成立黄湾搬运小组,职工128人,1978年,改为黄湾搬运小组,1985年,有职工24人,徒手装卸。
2、站点
凤阳县汽车站在全县各区、乡、村共设分站3个,招呼站54个。1954年12月设总铺分站。1955年设凤阳分站1个,代办站1个。1957年元月设长淮卫招呼站,增设黄泥铺、总铺、天津铺、门台子4个站。同年3月县站由临淮关迁到府城以后,设临淮分站。1958年成立凤阳山水库1人站,招呼站增加到9个。1959年招呼站增加到16个,1960年招呼站增加到20个。1960年增设代办站4个,招呼站3个。1973年到1985年取消代办站,共有分站3个,招呼站54个。
六、客运货运
1、客运
国营客运从1955年起,滁县地区运输公司在临淮关成立汽车站,开始有国营客运。县内只有临淮关至府城通客车,全程9公里。同年12月1日起,临淮关经南岗、总铺至定远也相继开通客车,全程47公里。1957年元月合蚌路改道,总铺至府城、府城至蚌埠开始通客车。1958年3月府城经总铺至凤阳山水库通车。1964年5月增开凤阳(指县政府所在地府城,下同)至宋集、凤阳至红心、凤阳至刘府客运班车。1984年元月凤阳汽车站与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七队实行站队合一,有客车24辆,1985年完成客车运输周转量41565900人公里。
集体客运1983年始有集体客运。同年,临淮镇买了2辆客车,营运府城至临淮关的班线。1980年县交通局成立知青门市部,1983年买了3辆客车,营运府城至临淮关的客运班线。1984年,知青门市部改称为凤阳县交通局客运公司,客车增加到7辆,增加了凤阳到蚌埠班线,1985年,买进2辆客车,增加了临淮关至蚌埠、凤阳至梅市、凤阳至武店的班线。同年,武店运输公司买进2辆客车,营运凤阳到考城班线。
1985年,集体客运企业客运量为615万人,周转量740.2万人公里。
个体客运凤阳的个体客运始于民国14年。定远的富商何玉吾、魏智三等10多人集资买了1辆旧汽车改装成仅载7人的客车,从定远经总铺至临淮关往返营运(当时无公路,利用明清时南京至北京的驿道),时间班次不固定,雨天即停。民国17年,绅士柳彩五与王寿山合股从上海买来2辆旧客车经营客运,在府城北门外唐家客栈门口开一“新凤、临、蚌长途客运公司”,不久因与当地黄包车工人发生矛盾而停业。1956年,凤阳共有私营客车3辆,64座,从事凤阳至临淮关的客运业务。1957年以后取消个体客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阳又出现了个体客运。开始是三轮机动车,逐步发展到客车和大、小面包车。1985年全县共有个体营运三轮车53辆,大小客车4辆,共520座,客运量54.3万人,周转量615万人公里。
2、货运
国营货运1955年,滁县运输公司在临淮关成立汽车站,当时无驻站货车,货运业务是利用定远回程车完成。1956年,调来5部大万国汽车驻凤阳分站,担任射子口水库工地建材运输任务。1958年大炼钢铁时,凤阳县的大洪山、常山、龙王山、小洪山成为皖北矿石运输的重点,当时调来阜阳、宿县、滁县及蚌埠市车辆共100多部,调来军车50多部,成立了矿石运输指挥部,为提高运输效率,采取一车多挂的方法,货车运量最高达80.44吨。凤阳县是全国三大烤烟产区之一,汽车站每年都有一次烤烟煤运输任务,年运量均达万余吨。1982年,凤阳汽车站开始办另担货运业务。1984年元月,凤阳县成立了第七车队,与汽车站实行站队合一,当时有货车13辆,年货运周转量完成2508900吨公里。1985年,共有国营货车19辆,载重122吨位,完成货运量49874吨,周转量2728400吨公里。
集体货运凤阳县最早的货运集体单位是临淮关搬运站,于1950年初成立,当时有职工516名。平板车224部,手推车46辆,从事县内短途运输,年运量为90526吨。1951年府城、武店、刘府、门台子、小溪河相继成立了搬运中队,1957年又成立了枣巷、黄湾、板桥3个搬运小组,1982年交通局知青门市部购2辆江淮汽车开展货运。
总铺运输公司是凤阳县唯一的一家集体联合运输企业,1953年成立时,称总铺搬运小组,此后名称多易,1985年称凤阳县总铺运输公司。该联合体成立之初,有职工22人,平板车7部,1964年,平板车24部,1980年,购小四轮拖拉机5部开始机械化运输,小板车逐渐淘汰。
个体货运民国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凤阳刘府镇设立烟草收购公司,就地打捆,用人挑或牛车运至蚌埠由火车转运。到民国11年,蚌埠到刘府的大道整修后成为凤阳县第一条土公路,开始用汽车运输烟草。以后,英美烟草公司在刘府、武店发放烟种、扩大种植,货运汽车逐渐增多,但均是为该公司调运烟草的专用车。直到建国以后,汽车货运才得以发展。
建国前,凤阳的搬运工人都采用肩挑人扛的徒手搬运方式,30年代末,有了几辆小洪车和1辆旧黄包车改装的旧平板车进行短途运输。民国38年,个体运输者有400余人,1950年成立搬运站时,已有317名个体运输者加入搬运组织,社会上仍有少数个体户以人力或畜力车从事短途运输。1953年,定远县吴进贤、何炳杨2人带5部小丰田汽车驻临淮关粮行街从事粮食、百货等物资运输,由临淮关—南岗—总铺到定远,共51公里。
1956年,全县共有私营货运汽车9辆,13.5吨,马车7辆,8.4吨位,从业人员17人,未组织的板车344人,年运量为318456吨。1959年,全县共有马车76辆、牛车1170辆、平板车914辆、手推车629辆,除机关厂矿部分自备车外,其余皆为个体车辆。年运量为780130吨、周转量29099040吨公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个体货运机动车也很快发展起来,至1985年,全县共有个体货运汽车290辆,1186吨位,其它货运机动车6435辆,9846吨,货运量413.7万吨,周转量8007万吨公里。
1975—1985年凤阳县公路运输量统计表
表10—3

1973—1985年县汽车站客货运量统计表
表10—4

七、装卸车辆维修
1、装卸
人力装卸装卸是民国期间发展起来的,主要作业区有临淮关的东关驿、西关驿、火车站及河下。由恶霸窦亚平把持装卸码头。装卸工人有百余人,大都是无业游民,破产船民,逃荒难民及国民党败逃的士兵等。他们以肩扛背驮进行装卸,所得工钱需与把头二八分成。建国后,凤阳县成立搬运工会,废除了把头制度,搬运装卸工人均加入工会组织。当时以板车拉运10人1车编组到车站码头,负责装卸。粮食、烤烟大库均设有专职装卸工人,一般在30人左右。70年代后,随着机械化运输的发展和小板车的逐步淘汰,凡有车辆的站大都成立专职装卸连队,装卸方式仍以肩挑背驮为主。
机械装卸为减轻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1960年大搞技术革新,在临淮关装卸作业区利用高空索道和升降码头,将货物直接运至码头倒入船仓,1976年,县交通机械厂又生产了2台堆包机,用于车站及码头的车船装卸和仓库、陆地的粮食装卸,后因输送机被水淹没,且装卸工劳力过剩问题没得到妥善解决而停用。1984年,临淮关河下原自然坡岸码头得以改造,建成2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立柱式码头及1个高水位码头,可使四轮机运输的煤、砂等物资自卸入仓。1985年,县运输公司购买了1台三吨吊车,解决了车站及码头笨重物资装卸的困难,加快了港站物资的流转,同时也避免了车辆运输装卸事故。
2、车辆维修
1978年只有3家车辆维修行业,且均为国营,此后随着各类车辆的迅猛增长,维修网点已遍及全县城乡,尤其是集体和个体维修点迅速增加,至1985年已有100余家,经有关部门审查合格的维修行业共有25家,其中全民企业3家、集体11家、个体11家,从业660人,其中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15人,技术员(6级工以上)86人。
方邱湖农场修造厂成立于1961年6月,属国营企业,位于门台子东,厂区面积8346平方米,维修车间598平方米,有职工46人,其中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各1人,技术员14人。主要设备有车床6台,铣床2台,另有刨床、搪床、滚齿机、空气锤等,固定资产32万元。每年可大修车辆25台次,小修30台次,年营业额20万元。
农业机械修造二厂原为国营拖拉机站,1972年改为国营农机二厂,厂址在临淮关濠梁西路,厂区面积28642平方米,修理车间面积952平方米,有职工214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3人,各种设备齐全,固定资产65万元。主营农机及汽车修理,兼营漆包线、驾驶棚、农用拖拉机等。每年可大修100台次,营业额达360万元。
安徽省商业机械厂位于门台子西,面积56450平方米,修理车间1400平方米,是由安徽省供销社1980年投资组建,开展修理业务。职工45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15人。设备齐全,资金总额100万元。属国营企业,主营汽车修理,供应配件,年大修150台次。
粮食局车队修理厂1978年成立,位于府城东门口,面积750平方米,车间174平方米,职工10名,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主要设备有车床、压力机、钻、铣、镗床等,资金总额54万元,属集体所有制单位,主营发动机大修,每年可大修约120台次。
凤阳县客车厂1984年4月成立,位于府城西门口,面积4600平方米,车间580平方米,职工104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3人。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设备有空压机、龙门吊、切割机、电焊机等,资金总额116万元。主营客车改装及维修,年大修30辆次,营业额300万元。1984年元月,凤阳汽车站与滁县地区运输公司七车队合并时成立凤阳县汽车站修理厂。主要是对内维修,车间面积230平方米,职工1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10人。主要设备有车床、空压机、胎拆装机等,资金总额21万元。
凤阳县交通机械厂1971年由县搬运站组建,当时名为凤阳县搬运站修配厂,属集体所有制,有8名职工,仅有大锤、风箱等简易设备,负责本站的平板车维修,随着机动车辆的发展,该厂设备也渐趋完备。1977年,有车、刨、铣、冲、滚齿等机床,又建翻砂、木模和锻工车间,固定资产14.2万元,职工24人。除修理车辆外,还生产牵引车、拖斗等。至1982年,因产品不对路而停业。
个体维修业是1981年开始的,万元资金以上、经有关部门批准注册的个体维修业有2家。
府城永固修理部1985年元月组建开业,职工4人,备有车、压、钻机床及各种焊机,因定资产1万元,可维修各种汽车及柴油机,年营业额8000元。
北门修车铺1985年组建开业,固定资产1.2万元,主要修理机动车辆,年营业额达2.2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