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1、淮河
凤阳县北临淮河中游,淮河经蚌埠东郊长淮卫入县境,经顾台乡、临淮关港、黄湾渡口出枣巷乡的张湾渡24—25米入五河县,全长52.5公里。淮河流经凤阳县正常水位平均宽度250米,平均深度8米,枯水时宽度400—500米,洪水时宽800-2000米,深度20-28米。段内有黄湾、十里程2个浅滩。1957年曾对黄湾浅滩进行人工扒挖,1954年被洪水冲刷,主航道有所加深,碍航情况有了好转。1957年对十里程浅滩进行清航,由于河底是流沙,朝挖夕淤效果不大。B级行区,能行500吨钢驳。自1959年起当地农民一直把挖砂当作副业,客观上改善了航道。每逢枯水季节,吃水深的船只,仍然碍航。
2、濠河
原有上、中、下3处分洪入淮。1951年治理淮河和兴修水利时,将濠河通过新桥沟的入淮处即上处和经月明湖至慈家桥(今大东关桥)的入淮处即下处均筑坝堵塞,仅留现时的中处广运桥入淮。广运桥内常有船只停靠或装卸农副产品。明代初期从临淮关经独山下的老塘湖可通往府城东门外的迎水寺。经独山东二道桅的帆船可通往大通桥、林桥。建国前还可通航一般帆船,建国后因河道淤塞只能泄洪、灌溉、排涝,不能通航。
3、板桥河
为泄洪河道,河道内仅有少量的小木船在河内捕鱼、扒砂。
4、池河
池河发源于定远县,流经本县梅市乡,亦属泄洪河道。在梅市与嘉山接壤处有渡口,古时梅市渡口很繁华,可通三道桅杆的木船,也有较大的拖纤船。现在本县河道淤塞。
二、港口码头渡口
1、港口
临淮关港口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临淮关广运桥北300米处,距蚌埠31公里,历史上是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之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临淮关设大关,旧址在东关街。用铁链封锁淮河,控制上下船只来往或检查收税。所以人民亦称铁链关,与寿县的正阳关、盱眙县的盱眙城为淮河上的三大关。民国2年临淮关建火车站后,3个月就修有专线通往港口马滩。民国26年8月,日军占领临淮关,专用线被拆除。
民国34年至民国37年,逐年恢复了东关驿、北码头、河下、临北、火车站5个水旱码头,从事水陆装卸和搬运。
建国后,按历史习惯,临淮关的商业和贸易集市仍在濠河西侧,即店口街和马滩以东,由于遭水患,以及地形、人口、交通、工业诸因素,致使商业区西移。所以1981年以前从店口街渡口到新桥沟为临淮关港区。七号码头以东为客运码头,西为货运码头。1981年新港区建成,货运港口作业全部移到新桥沟以西的新码头,1985年新客运站的候船室和码头建成,客运港口则迁到新桥沟新址。
清光绪六年临淮关港建有淮宁船塘,塘址在新桥沟。船塘的西面与玉带河相通,南面与濠河相通,为濠河上入淮处。由于历年河道变迁淤积,1957年前,临淮关港的木帆船尚在新桥沟以北的濠河入淮处停泊和避风。
民国初期,在临淮关东的东慈桥建有凤凰嘴船塘。民国21年至民国27年间过往船只大都在这里停泊过夜。这个船塘曾是濠河上下入淮处。1958年新桥沟北筑坝拦洪,船只不能进入,凤凰嘴船塘由于濠河堵口,北面亦筑坝拦洪,失去水源,现已成农田。
2、码头
客运码头1951年轮船开班通航时,临淮关港仅有1条木船,约30吨位,作为趸船,搭上跳板和马脚即为客运码头。1952年木船漏水,改用钢壳油趸作为趸船。1956年冬投资18000元建成候船室1座,加上辅助设施面积431平方米,其中候船室为268平方米,同时建1座长6米的客运码头,以后又投资1500元铺块石路面52米。客运码头经1965年、1968年、1977年3次整修,已成一座比较完善的客运码头。1978年兴建水泥趸船,长24米,宽7米,上有石棉瓦雨棚。原钢壳趸船报废。
货运码头民国20年建有4个码头。第一个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实业银行建造的五行码头,属于官商,公司名称为元顺转运公司。地址在今淮河修防所后面。由此向北20米左右是粮行码头,再向北约20米处新桥沟两侧有2个自航自运码头。当年这些码头大都为块石砌成斜坡的简易装卸码头,现在这些码头皆淤于河中。
建国初,皆是自然岸坡,几块跳板便成装卸码头。1953年,五河航运办事处组织民工在新集子进行清航清障,打捞一些块石和条石,船民们把这些石头运到临淮关马滩后面,砌成一个简易的临时码头,又由搬运站修成一个长3米的装卸码头,现仍可使用。
1956年冬,投资1500元,在七号码头铺块石路面,现在已坍塌,仅可作渡口使用。1973年春,由于马滩后面的河床不断南移,货场渐狭小,决定西迁,重建码头。1981年完工投入使用,建有直立式码头68米,标高(吴淞口座标系)15.5米,货场300平方米,港区水泥道路180米,组成港口作业区。码头前沿浅水深1.5米,可停泊50吨船舶,港区内建有3吨吊车1台,并有供电、灯光照明配套设施,可日夜装卸,吞吐量每天1200吨。
临淮关港装卸由凤阳县运输公司负责,装卸工人属搬运公司领导,有正式职工400余人,家属工100余人,皆以人力装卸为主。
1973—1985年临淮关港口货物吞吐量统计表
表10—5单位:吨

3、渡口
东门渡在府城北25公里东湾。该渡现在柳圩西,为淮河渡,今渡存。
渭河口渡在府城北20公里。该渡现在柳圩西,为淮河渡,今渡存。
十里程渡在府城西北10公里。顾台乡境内,为淮河渡,今仍是渡口。
老鹳集渡在府城东北5公里。淮河渡,今渡存。
小溪渡在府城东北40公里。为淮河渡,今渡存(今属五河县小溪渡口)。
沫河口渡在府城东北45公里。为淮河渡,今仍为渡口(现属五河县)。
沈家渡在府城东北55公里的朱家庄(今五河县朱顶子)。
刘家渡在府城东北25公里。为花园湖渡,久废。
顺河渡在府城东北25公里闻贤铺,为淮河渡。
临北渡在临淮镇北。为淮河渡,今仍是渡口,古淮水渡船居民修造,渡夫工食取于来往行人。
大通渡位于淮河支流濠河中游(今大通桥)。
姚湾渡未见史料记载。在城北乡对岸宣家滩,今仍是渡口。
琉璃岗渡在城北乡境内。
以上渡口均为古渡。
顾台子渡口为淮河渡,位于顾台乡,有2艘机动水泥渡船。
夹河滩渡口为淮河渡,位于顾台乡夹河滩下端,有2艘人力渡船。
姚湾渡口为淮河渡,上下2道均在城北乡,有2艘机动水泥渡船、3艘人力水泥渡船。
临淮渡口为淮河渡,位于临淮镇东大街澡堂巷和店口街2道。有水泥平台渡船1艘、钢壳平台渡船2艘,均为机动船。此渡口为专业渡口,有职工26人,退休职工24人,属县交通局管辖,同年成立渡运公司,1983年交通局又委托凤阳县航运公司代管。该公司在店口街渡口处建有台阶式码头1座,因上下车辆不便,已停用。
黄湾渡口为淮河渡,位于黄湾乡,有3艘机动水泥渡船。
老观集渡口为淮河渡,位于黄湾乡老观村,有1艘木质人力渡船和一艘水泥渡船。
张湾渡口为淮河渡,位于枣巷乡张湾村。有3艘机动水泥渡船。
湖嘴渡口为淮河渡,位于枣巷花园湖口门嘴,有6艘木质划子作渡船。
宋集渡口为凤阳山水库渡,位于宋集乡,分上下二道,有木质船1艘和钢质机动渡船1艘。
凤阳山乡渡口为凤阳山水库渡口,位于凤阳山乡,有木质渡船1艘。
以上渡口,除临淮关渡口外,其余渡口主要为附近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
三、运输工具
木航船,自古代剜木成舟以来,一直是伐木造船。木船的特征是:船身、船尾、船舱均为木质,以风力、人力为动力,这种船如遇逆风、逆水时即失去航行能力,由于它的造价高、维修保养期短和桐油、木材等原材料短缺,因此从1972年开始木船逐年淘汰。
挂桨机船,在凤阳县始于1978年,以水泥为船壳、钢筋做骨架,船尾装有柴油机、螺旋桨。这种船在本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有较大发展,特点是造价低,船壳的维修保养方便、费用少,且是机动船,有长时间的通航能力;缺点是怕碰撞,撞坏后难修,船身自重大。
拖队是以拖轮拖带一队货船行驶的组合式水运工具。1972年后逐渐向拖队运输发展。
四、运输机构
1、淮河轮船公司临淮关营业站
国营淮河轮船公司,原是省交通厅直属企业。1951年在临淮关成立轮船营业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当时主要是客运及行李包裹运输,1953年成立航运管理站,属企、事业合一的单位。1964年实行港航分开,临淮关航运站代理轮船公司客货运输业务,收取该公司的代理费。该公司的船队自1980年以后,一直承担着临淮关港口的粮食外运任务。1984年企业下放到蚌埠市,成为蚌埠市属企业。
1956—1985年国营轮船货运量统计表
表10—6单位:吨

2、凤阳县航运公司
1956年,为皖光木帆船合作社,有木帆船102艘,1153吨位。后经屡次变更企业名称,改变管理隶属关系,至1980年更名凤阳县航运公司,为凤阳县交通局下属的集体企业,有职工467人,6艘拖轮、750匹马力,货船42艘、3233吨位(编成4个船队),23艘挂桨机船、767吨位。1984年实行自主经营(经营上自行调度、自行结算),在这之前是由船运站统一管理的。它的内部拖队实行统一核算,工资按比例提成,挂桨机船实行承包经营,即按合同上交管理费、折旧费等,结余归个人。
3、凤阳县临淮关水运公司
成立于1985年,是临淮镇下属集体企业,有7艘挂桨机船,职工28人,部分职工原是凤阳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下放农村的社员,后根据政策,陆续回城参加该公司。其运输业务统由船运站管理。
4、凤阳县淮上运输公司
成立于1984年4月,是渔业乡的乡镇企业,职工多为渔民改行从事水上运输。有挂桨机船65艘,3200吨位,从业人员300余人,公司按每吨位收取船户管理费(包括上交渔业乡政府的在内),余者一切由船户自理。
五、客运货运
1、客运
清末至民国初期,曾有正阳关利淮有限公司客运班,在临淮关设立停泊分局。用“利淮”和“九臬”2支小轮船航行,每逢二、五、八期从正阳关开航,航行第一天到临淮关停泊过夜,第二天到盱眙,第三天到马头。该船长9米,宽2.1米,吃水0.9米,可乘旅客70人。
民国20年有“华清”、“福太”2客轮(蒸气机)客座30余个,开临淮关至五河县客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停航。
1949年6月至1950年,有尖头驳船(机帆船)代替客驳,开五河班,历时1年多。
1951年组织木帆船联运社后,用小木船运客。
1951年秋,淮河轮船公司开辟蚌埠至双沟的客运航线因经过临淮关停靠,所以设立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淮河公司临淮关营业站,办理客运业务。从此开始,临淮关港的客运一直由国营轮船公司经营。
客运运输的客流高潮有两次,第一次是1952年9月开始,运治淮民工到淮河下游从事治淮工程,增开临淮关至泊岗的班次,每天客运吞吐量为800至1000人,多数是民工。为时9个月,到1953年夏收为止,约运民工20万人次。第二次是1962年,河南农民纷纷到泗洪、柳巷等地调换粮食,每天客流量1200至1400人次,铁路为此增开郑州到临淮关的临时班车。
1980年五河县首先通汽车至临北。1982年府城相继通汽车至黄湾、老观集、枣巷。随着汽车、拖拉机、自行车增多,客流量明显下降。至1985年旅客减少到每天仅有100人左右,轮船公司亏损严重,难于维持。
1952—1985年度港口客运运量情况表
表10—7单位:人

2、货运
民国21年有刘林等经营的五临便商公司1艘“祥贞”号轮船装货,每日从五河发出至临淮关,当日返回,其余货运均是木帆船。
建国初,以木帆船为主进行运输,1956年国营轮船在临淮关经营货运业务,木帆船运输逐渐减少。
临淮关港的货运除了1952年的临淮关货物运输和1958年的矿石运输外,主要是以中转运输为主,转运江苏泗洪、盱眙等苏北一些地方的煤、生资、木材等物资。1982年起凤阳、定远的部分粮食、油料,以及凤阳的部分白石子出口从这里外运,从而改变了货物运输结构,但仍是中转货物占主要比重。
1949—1985年度临淮关港货运运量情况表
表10—8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