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县丘陵地区面积122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62.7%,海拔高程25—70米,沿淮各支流洼地215平方公里,占11%,海拔高程14—20米之间,湖泊水面60平方公里,占3%。几乎每年都是南部抗旱,北部防洪排涝。为抗自然灾害,县内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抗洪抗旱队伍、抢险物资及运输力量,组织技术人员检查河道、湖泊、圩堤、水库,整修加固险段,严密监视水情,便于及时预报、掌握主动。
一、防汛
1954年,5月17日起连降大雨,临淮关淮河水位16.17米。7月7日临淮关淮河水位已达16.88米,7月16日水位19.28米,夜2时破堤。17日3时因引洪槽陆续降低,至18日9时水位降至18.67米,境内破堤行洪,被淹的长淮、凤城、花园、临淮、大溪河5个区19个乡,被淹土地20.8万亩,冲倒房屋2.22万间,6.37万人受灾,受灾面积160平方公里。灾情发生后,县政府组织发动各部门干部深入灾区,开展生产自救,政府拨款、粮食、物赈济灾民,恢复生产,渡过灾荒。
1956年6月1日开始防汛,到7月16日连降雨815.6毫米,由于雨水过于集中造成山洪暴发,内外河水猛涨,6月19日上午8时临淮关淮河水位达19.65米,部分淮堤发生溃涨鼓开,当时淮北支援民工2200余人,抢堵无效,撤退。破堤主要原因是内外坡下深坑稀淤严重,加上土质太差(系淤沙),堤身单薄,加固取土困难,造成隐患。这次破堤受灾1.95万户,6.4万人,淹死6人,淹没土地21.35万亩,毁屋2.3万间。
1972年6月20日至7月3日,连降暴雨。县委、县政府把防汛指挥部从府城搬到临淮关,组织100名干部到第一线,7月7日全县抗洪大军增至5600人。同年10个公社、28个大队受灾,受灾面积13.7万亩,房倒2.24万间,受灾群众43000人,死1人伤7人。大庙乡叹儿湾坝被洪水冲倒,坝下周家生产队39家223人受灾,冲倒房屋48间,毁82间,冲走粮食23000斤。
1982年7月上旬至8月下旬,全县下了13场大雨,降雨量达40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40毫米,内涝成灾,淮水猛涨,二次洪峰,临淮关淮河最高水位20.16米,是建国后第二次大洪水。这次洪水高水位持续达55天,涨落反复10多次,形成外有洪水、内有涝灾,为历史罕见。共破大小圩23个,受涝受淹11个乡、1个镇、116个村、686个生产队,淹房9400间,受涝面积264920亩。全县组织10万人防守淮、濠大堤。鲍家沟新闸发生险情,随时有决堤危险,县政府发动顾台、城北等乡2200人上堤,确保8万人生命财产安全。老塘湖顶高程加高到18.5米,在临淮关淮河水位接近19米时,圩堤出现特大险情,3处共130米堤段滑坡,县防汛指挥部率3000民工,在驻凤解放军的配合下,奋战三天三夜,另筑一道长50多米,高20.5米的新封闭堤,确保安全渡汛。在抢险同时又组织排涝,开动电机18台,1990千瓦,柴油机78台1760马力,排涝7.7万亩,把灾情减到最小程度。
198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大雨,两次出现洪峰,7月31日2时临淮关淮河最高水位18.9米,超过警戒线。县组织12个防汛大队,40个防汛中队,沿淮区、镇140名干部上堤实行层层包干。全县上工19500人,完成土石方7.28万立方米,处理险情险段32处,使用防汛草包2.1万条,化纤袋3.25万条,木桩8700根。
二、抗旱
1953年淮河水位低于往年,由于炎暑蒸发量超过降雨量,农作物普遍缺水。县委、县政府派出4个抗旱小组,下乡组织抗旱。从治淮委员会借50部水车、2部抽水机,苦战10天,救水稻13477亩,旱庄稼3229亩。
1976年10月中旬至12月底80天内仅降雨4次,共降14.5毫米,使95%的塘坝无水,80余万亩秋种作物受旱,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抗旱保苗,全县40万人投入抗旱,用水车、水桶和各种机械共灌溉小麦9.9万亩,油菜5.1万亩,绿肥7.6万亩。
1978年以前县内没有喷灌和井灌,1978年大旱,8、9月份局部山区发生人畜饮水困难,有的地方要到3—4里远去挑水,田地干裂,北京市平谷县派来打井队,来人来机协助抗旱,共打井123眼,其中电井60眼,实现喷灌、井灌面积7700亩,改进灌溉方法,节约用水,并解决了人畜饮水。
1981年5月天气晴热,雨水稀少,仅降雨25毫米左右,13万亩春作物受旱,早、中稻插秧缺水。7月下旬至8月上旬40多天无雨,1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县委、县政府组织抗旱,启用电动机72台,5572千瓦,柴油机406台,9987马力,抽水12957万立方米,抗旱灌溉52万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