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剧团及其演出
建国前,定远没有专业剧团,仅有少数的外地流动戏班时而来定远城乡作短期演出,没有固定演出场所。抗日战争时期,县东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地方青年骨干成立抗日文艺服务队、抗敌剧团、仓镇京剧团等,以话剧、活报剧、歌舞、京剧等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政策。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作曲并指导排练的歌舞剧《解放殷家涧》、话剧《守长沙》、《黄桐庙战斗》等,每次演出,观众情不自禁振臂高呼口号,场面热烈感人。
民国33年(1944年),成立两支文艺宣传队,一支“青年文工团”,一支“文艺服务队”,每队30人。演出了缪文谓创作的歌舞剧《生产大互助》,号召军民团结抗日。此外,以著名演员李宝琴和艺名为二英子、大桂芝等人组织的民间泗州戏班社、以丁玉兰为主要演员组织的庐剧戏班社在各地的演出,对团结群众抗日,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建国初,本县农村农闲时有一些临时的小班社,其成员大多是农民,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多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由民间庐剧艺人李世玉于1952年组建的大众庐剧团。其剧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大多是一些水词戏(台词中多插科打浑、打情骂俏、诙谐幽默语)。每年两次到农村演出,并规定演出场次。一年一度的新年和春节,文娱活动也以演戏为中心内容。此外还有一些季节性民间业余剧团。
(一)定远县前进京剧团
1954年元月4日,原凤阳县临淮关新声剧团来定远定点,本县始有第一个专业剧团——定远县前进京剧团,团址在县城北门大街。其性质为共同分帐制,自负盈亏,政府不拨款,班底共有28人。当时剧团主要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加强干部团结,上演《将相和》;宣传婚姻法,除编新节目外,同时上演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宣传兵役制,上演《花木兰》。此时创作和改编的剧目有《刘介梅》、《夜审姚大》、《望江亭》等,由贾正华主演的《望江亭》在1956年蚌埠地区调演中,获创作奖和演出奖。
1959年根据上级指示,京剧团改为地方国营,由分帐制改为固定工资制,全团有51人,其中艺高、影响较大的演员有:林春云、贾正华。1960年10月,京剧团全部人员和物资并给嘉山县京剧团。
(二)定远县文艺工作团
定远县文艺工作团,组建于1958年7月,始招27人,他(她)们大都是来自全县的中、小学学生和民间业余剧团的主要骨干。该团是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单位。演职员最初实行供给制,后逐步改为工资制。该团面向农村,常自背行李,自运道具,步行数十里为农民演出。到1962年底,走遍了全县的乡乡队队和大大小小的水利工地,共演出1000多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还到滁县、淮北、蚌埠、淮南、扬州等地演出数十场。演出的节目始终以安徽民间歌舞为主,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浓厚。其主要节目,民间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把小扇》、《民女赶会》、《春到茶山》、《家家乐》、《十姐养蚕》、《十二月梳》、《迎亲舞》等。民歌有:《杂不隆冬要》、《怎么不是的》、《笑哈哈》、《积肥小唱》、《定远民歌联唱》等。民间器乐有:《抱妆台》、《凡字调》、《溪流情》、《梅花三弄》等。歌剧、话剧有:《刘三姐》、《战斗的青春》、《红军哥哥回来了》、《三月三》、《江姐》、《木匠迎亲》等。安徽地方戏有:庐剧《借罗衣》、黄梅戏《打猪草》、泗州戏《打干棒》等。
该团曾多次参加省和蚌埠地区举办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十姐养蚕》、《十女赞花》、《怎么不是的》等12个节目,曾获优秀演出奖和挖掘整理奖,其中《怎么不是的》荣获省会演一等奖。此节目参加省文化局1958年举办的招待外交部组织的外国使节赴皖参观团的文艺晚会演出,受到好评。
1960年,全省县级文工团相继撤销,仅保留包括定远文工团在内的3个县级文工团作试点。到1962年底改建前,该团已发展到73人。
(三)定远县黄梅戏剧团
1962年11月,从全团73人中精选30多名适合戏曲工作的演员和演奏员(其余人员调离),送省艺校短期培训。1963年4月,原系全民所有制的定远县文艺工作团更名为定远县黄梅戏剧团,体制变为大集体。该团边训练基本功边排戏,先后排出《天仙配》、《春香闹学》、《拾玉镯》、《罢宴》、《打豆腐》、《夫妻观灯》等剧目,公演后,深受观众好评。
1963年秋,剧团分4个小分队到本县农村演出,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业余剧团进行辅导,自此全县掀起黄梅戏热,使该剧种在全县生根、开花、结果。
1966年初,剧团更名为定远县农村文化服务队。1969年又复称定远县文艺工作团。演出以小型歌舞为主,同时上演《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的选场和选段。1978年10月,该团又改演黄梅戏,恢复定远县黄梅戏剧团名称。这以后,剧团曾多次赴滁县、来安、天长、凤阳、嘉山等县和江苏扬州等地区及县演出,演出节目以《天仙配》为主,上座率高,剧团名声也好。1984年以后,比较好的黄梅戏演员,逐一调出,戏剧上座率渐低,演出节目改为流行歌舞,以到外省演出为主。
1985年下半年,黄梅戏剧团成立一个歌舞队,25人,在江苏盐城、淮阴等地巡回演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年底,又成立歌舞二队有26人组成,人员有聘请的,有临时招聘的。
1986年春,该团获滁县地区“百团大赛”一等奖。随之两个分队巡回演出于皖东、皖南、河南、山东荷泽、江苏常州、无锡等地,深受观众欢迎。全年两队演出收入达179000余元,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1987年下半年,为迎接省首届艺术节,一队停止营业性演出,赶排节目参加艺术节,演出的黄梅戏《说情》获三等奖。1988年,经济效益逐渐下降,该团人员不断调出,两队合并成一个队,全年演出19场,收入仅6000多元。1990年,该团仅有31人,演出完全停止,剧团名存实亡,只能靠财政拨款和放录像维持人员生活。
二、剧场
建国前,本县无正规剧场,偶尔演戏就临时搭建简易的露天舞台,有时在大家厅屋演出,如经常在定城西门单家大堂屋演小戏。建国后,1955年县城有1~2所演出场所,较大集镇如炉桥有可容数百人的剧场,其他乡镇,有的利用民间大院,有的借用学校操场,临时搭台,条件较好的有固定场地。
(一)地方国营人民剧场
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在北门大街(现建筑公司)建起定远县地方国营人民剧场,为草顶毛竹结构,800多大靠椅座位。1958年底,因剧场破损,无翻修价值,故剧场迁到中大街(当时的粮站大仓库,现曲阳大街药材公司)。1959年下半年县京剧团与嘉山京剧团合并后,外地剧团来演出,场地放在电影俱乐部,直到1976年。
(二)定远县影剧院
1974年11月4日正式开工,1977年元旦竣工开业,当时为皖东地区第一大剧院。经营戏剧演出和电影放映。剧场占地面积7990平方米,建筑面积3038平方米,砖混结构,整个建筑分为前楼、观众厅、舞台和后台楼,前楼三层,中间一层为门厅,上两层设电影放映厅、舞厅、录像放映厅,门厅两侧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观众厅设楼座和池座,池座972座,楼座436座,共1408个座位,座位为翻板椅,台前有乐池,可容纳一个40人的乐队,舞台宽为13米,台深16米,副台宽大。后台楼为三层,一层为演员化妆室和保管室,上两层为演员宿舍,设80个床位。影剧院有停车场,后有职工宿舍,两旁院落宽大。自备有40千瓦发电机。另设有地下餐厅和两个综合商店门市部。除接待剧团和放电影、录像外,还为大型会议提供场所。
(三)社办影剧场
1980年,张桥公社第一个利用公社礼堂办起影剧场。随后,站岗、池河、岱山、三和、西卅店、界牌、永宁、二龙相继办起了影剧场;另有4个售票点。1981年又发展了藕塘、仓镇、东桑涧、范岗、刘铺、练铺、水泥厂、炉桥知青共8个影剧场;另有一个售票点。1982年,吴圩、蒋集、朱湾、耿巷影剧场相继建成开业。孙集、县委党校也办起影剧场,全年共发展影剧场6个、售票点6个。1984年,拂晓、胜利、永康、卜店影剧场也建成开业,另设2个售票点。社办剧场座位有的是翻板椅,有的为直条椅,有的剧场较大,有960多个座位,有的较小,只有400多个座位。至1990年,全县有社办剧场26个,共有座位15793个。
县影剧院1978—1990年各项情况表

下一篇:第四节 电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