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定远县历史上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建国后,旱涝时有发生。1954年发生了建国后最大洪灾,灾情发生后,县成立了生救委员会,重灾区成立了生救办公室。县委派出95名干部深入重灾区,组织灾民排涝12.5万亩,补种6100亩,开展副业生产收入55万元。
1978年本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大旱面前,县委动员民工从高塘湖开挖引水渠道引淮水救急,县东引女山湖水倒灌。炉桥电灌站机泵全部开动,抽取水量为历史最高纪录,全县有送水能力的单位纷纷派车下乡送水。党中央、安徽省委对本县旱情非常关注,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水利电力部长钱正英讲到了定远县的旱情,并派来了三部新式送水车。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三次亲临县境视察灾情,并对女山湖引淮工程方案提出宝贵意见。为了支援本县的抗旱斗争,北京市支援20个打井队,共打井221眼。群众用机井救苗20210亩,抗旱种麦615亩。经过6个多月的抗旱斗争,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长期持续高温无雨,水源严重缺乏,河、塘、库、坝、井皆干涸,100多万亩粮食作物严重减产。
1980年,自6月1日连续40多天阴雨,池河水位陡涨,大部分水库达到控制水位,蔡桥、城北、解放、芝麻、南店、朗峰、得胜、湾孙水库超过了汛期水位。7月17日至18日,24小时内又降雨170多毫米,沿河和低洼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全县中小型水库大部分溢洪,池河水位接近1954年洪水位,出现了自1954年以后的特大洪灾。由于江巷水库、池河闸半垃子工程阻水和女山湖水位高,泄洪不畅,洪水来势猛,淹没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灾情与1954年相当。据统计,全县有60336人被洪水围困,23个公社、960个生产队受灾,淹没土地35万亩,水毁房屋20677间。洪涝地区大小麦损失1000万公斤。秋季作物受涝减产6500万公斤。灾区疫病流行,发病率达11.4%。汛情发生后,县委组织抢险队奔赴抗洪第一线,并号召各区乡立即投入抗洪斗争。炉桥圩上堤450人,完成土方450立方米。蔡桥水库电站上工100人,加固土方900立方米。南店水库出现纵向裂缝,上坝200人,完成土方217立方米。7月8日暴雨虽然来势迅猛,由于有效地进行防洪抢险,各水库安然无恙。7月18日第二次洪峰到来之前,张桥靶场海军某部闻讯后,立即派出两艘快艇赴灾区抢救人、畜、物资。县委组织人员,调动了7个木排,12只木船分赴灾区营救灾民。县商业局干部职工深入灾区,转运物资1411吨。饮服公司日夜赶做4500公斤饼干、1450公斤大饼、馒头送往灾区解决被洪水围困群众的吃饭问题。粮食系统在洪水到来之前,把107万公斤粮食、28万公斤油料、10万公斤饼肥转移安全地带。县卫生部门及时抽调医生20多人,组成5个医疗队,赶赴灾区为群众防病治病。蚌埠舟桥部队派出471人的抢险队,奔赴洪灾严重的连江一带抗洪抢险,由于解放军的大力支持,被洪水围困的灾民全部脱险,无一人伤亡。
1984年入春后,由于全县普遍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持续时间长,形成春、夏、秋旱,是本县自1978年以来又一次大旱。元月至七月,全县累计降雨量303毫米,比上年同期少324毫米,比大旱的1978年同期少16.5毫米,而元月至七月份总蒸发量高达899毫米,是降雨量的3倍。全县受旱面积达125万亩,其中练铺乡、东兴乡、拂晓乡等较为严重。全县有26个乡182个村1600个生产队19万人吃水紧张,二万多头大牲畜用水发生困难,拂晓乡124头耕牛因喝泥浆水而得肠道病。
为战胜干旱,县委及各部办负责人深入到灾情严重的乡村,与广大群众一起投入到抗旱斗争中去,全县投入抗旱的劳力有23万人,开动电动机258台,共9484千瓦,开动柴油机825台,共12660马力;动用水车3484部次,使用抗旱工具5万多件。拦河打坝73处、构筑机台451处;挖沟渠309条,挖土井421眼,完成土方14万方,并兴建小型电灌站51处。全县各水库利用有限的水源力争为抗旱发挥最好的效应。全县共抽放水25174万立方米,仅炉桥电灌站就开机25492台时,抽水量3826万立方米,使38万亩农作物得到灌溉,各地自筹资金300万元,解决抗旱经费不足问题;同时打深井,挖土井,挖掘一切抗旱能力。省政府拨给509800元抗旱经费。
各级党委和政府号召广大干群在抗旱斗争中,做到“四损四补,一增加”:即一是早稻损失晚稻补,二是岗地损失灌区补,三是农业损失乡镇企业补,四是粮食损失副业补,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力争做到粮食产量减小,社员收入不减。
定远县中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小(1)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小(2)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定远县历年水利施工及工程效益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