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蓄水工程
(一)塘坝
建国前,本县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除小部分靠河流外,大部分靠塘坝蓄水解决。县内塘坝星罗棋布,较早的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响水坝。清道光六年编纂的《定远县志》记载的较大塘有54处,坝22处,堰2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县共有塘坝3.1万多处,蓄水0.64亿立方米。
1949—1955年水利工程仍以塘坝为主,塘坝数量虽多年稳定在3.15万个左右,但由于对重点塘坝进行整修,蓄水量增加50%。1956年以后,塘坝的数量逐年减少。在农业灌溉中,逐步让位于水库、电灌。至1990年,接近半数的小塘坝改为耕地。蓄水量达1.2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左右。
古城坝古城坝位于县城西北60华里的古城集东侧靠山河上。该河发源于县西北70华里的凤阳山脉,枯水季节蓄“少十步”、“老滚锅”两处泉水,泉水流量每秒0.17立方米。古城坝灌溉工程于1954年4月下旬动工兴建,1955年3月建成,渥奇式滚水坝横亘在古河道上,长40米,宽3.3米,坝上游70米处西岸建一座每秒5立方米流量的涵闸通向灌区,与之配套的有17.3公里长的干支渠,11条各300米长的斗渠串于灌区内。建设当年开始受益。灌溉面积3.4万亩。
响水坝响水坝原址位于永康镇东约1公里处的洛河上,拦蓄珍珠泉常流泉水。明万历年间诸葛升兴建,民国34年(1945年)被毁,1953年在原址上游永康镇东北重建新坝,建有40米长滚水坝。新建放水闸通往灌区,与之配套的有7公里长干渠和各长5公里的两条支渠,自流灌溉面积3.4万亩。1972年,坝上游的芝麻水库建成后,该坝失去作用。
洛河坝洛河坝位于青洛河下游,青洛集西,集水面积194平方公里,1956年冬动工,次年基本完成枢纽工程。1960年,在溢洪水道上加0.5米小墩子插活动板以抬高水位,1974年溢洪道上建浮体闸再次抬高水位。溢洪道底高程27米,支干渠分南北两支。牵引洛河水灌溉27米高程以下农田2.5万亩。
1990年各区塘坝情况表

(二)水库
建国前无骨干水利工程。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至1990年底,共建水库252座,其中中型19座,小(1)47座,小(2)型186座。蓄水总量4.78亿立方米。水库灌溉面积58.9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3.83万亩。
桑涧水库桑涧水库位于桑涧乡西北3公里处桑涧河上,蓄集上游72平方公里的流水。西靠泉坞山,玉泉绕山涓涓流入,南岸林木茂盛,风景秀丽。1958年动工,1961年工程初具规模,开始发挥效益,1965年12月枢纽工程基本结束。工程为均质土坝、开敞式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南北放水涵等组成。大坝顶高63.3米,顶宽4米,坝长1000米,溢洪道底高59.8米,底宽39.35米,最大溢洪量每秒193立方米。灌区干渠有3条,总长57.5公里。1972年10月至1973年兴建城东电力提水站,一级站装机6台,容量450千瓦,2级站两处,装机3台,容量1.65千瓦,共提灌1万余亩。设计灌溉面积5.2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
城北水库城北水库位于城河上游两支流汇合处,定城北侧。水库由均质土坝、泄洪闸、非常溢洪道和东西放水涵等建筑物组成。1971年冬开工,1976年基本建成。1978年大旱发挥效益。1982年竣工总库容量382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能力为3.6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2亩。水库上游设有二级电力提水枢纽工程。县自来水厂座落在大坝下,建有引水涵洞,从库内引水,规划设计定城镇每年用水120万立方米。该库的兴建解决了定城内人民生活和城内城周工农业生产用水问题。
芝麻水库芝麻水库位于县城西25公里青山乡芝麻涧庄洛河上游,建于1971年冬,1972年午收前竣工,当年蓄水受益。投资95.5万元 ,完成土方44.8万立方米,石方6.54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轴线为南北向。1984年9月进行加固,1985年底结束,加固后,坝后沼泽消失,渗漏减少。
该库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并开挖南、北、东三条干渠,南干渠下接辘桥电灌站四级主干渠O+770桩号,灌区用水季节可通过四级主干渠向渠区输水,减少抽水量。东干渠位于水库附坝上,渠道和齐顾郑水库相通,当芝麻水库水量较大时,可调节给齐顾郑水库。水库北涵底高69.3米,库容量2139万立方米。
蔡桥水库蔡桥水库位于池河支流蔡桥河中游,张桥镇北2公里处,控制来水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库容量4178万立方米,是县内最大中型水库,是解决张桥区农田灌溉的骨干工程。1965年规划 ,1970年冬开工,1973年建成蓄水,1983年对全坝段进行粘土灌浆,共灌 干土2202.94吨。蔡桥水库总库容量417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9万亩, 其中自流灌溉2.1万亩。自流有南北二条干渠,灌区配套建筑物不全,影响效益的发挥。1990年统计,北干渠实有长度12.15公里,实灌11000亩。提水分南北站,各分二级提水。1973年11月建南一站,1975年11月建南二站。陶铺一站建于1977年,陶铺二站建 于1978年。蔡桥水库泄洪闸五孔,最大泄洪量为587秒立方米。设置雨量、水位的观察设施,1969年安装大坝测压管18孔。水库中有一孤岛,面积400平方米,为海军靶场。
岱山水库岱山水库座落在岱山脚下,1957年11月动工。1958年7月工程基本结束,1959年开始蓄水,效益显著。1969年进行扩建,库容由原来1270万立方米增加到2160万立方米。两次共完成土石方54.8万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5.7万亩,渠道总长42公里,灌区有池河、岱山、红山、拂晓、仁和5个乡。1969年新集水库建成蓄水,岱山水库南干渠钱家河以南仁和乡1.1万亩耕地划为新集水库灌区。1969年10月大坝安装测压管17孔,并设置了雨量和水位观测设施。
解放水库解放水库座落在定城西南3公里处,1958年动工,至1962年春完成土方24.5万立方米,砌石500立方米,干渠土方8万立方米,坝加高至设计高程72.6米,并建成防浪墙。库容为1683万立方米。解放水库以灌溉为主,兼起防洪作用。设计灌溉2.84万亩。1971年和1973年在大坝东西两侧各建电力抽水站一处,东站安装55千瓦电动机2台,西站安装55千瓦电动机3台,扩大灌溉1.2万亩。
青春水库青春水库座落在青春河上游,位于刘铺乡林何村西北。1959年冬兴建。开始为社队自办,因经费不足一度停建。1976年,水库工程开始续建,至1978年9月共完成土方52万立方米,库容量219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干渠两条,长40公里,面上建有电灌站一处。
黄桥水库黄桥水库位于池河支流黄桥河上游。原是一座规模很小的拦河坝,三和乡于1958年10月、1976年、1979年春多次组织劳力兴建而成,库容1875万立方米。黄桥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41万亩,分为东西涵。水库建成后曾由三和乡管理,1982年由县水利部门接管。
黄山水库黄山水库位于程桥乡北境,座落在凤阳山南麓马桥河源头,控制来水面积18.5平方公里,水库上蓄凤阳山脉径流和泉水,下临解放水库,是马桥河上开发的第一级水库。大坝于1958年三月开工,1959年开始堵口蓄水。它居高临下,全部是自流灌溉,有东、西、南三条干渠灌溉斋朗、程桥两乡的1.9万多亩农田。库容量1085万立方米。
仓东水库仓东水库位于县东南仓镇东1公里处,仓东水库集水面积18.3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221万立方米。始建于1972年,1974年竣工,次年蓄水受益。大坝系均质土坝,长1415米。工程自交付使用以来,建筑物完好无损,枢纽工程质量尚好,坝基无渗漏现象。东西设有两个涵洞,设计灌溉面积1.49万亩,东西两干渠总长13.6公里。
岗王水库岗王水库座落在胜利乡西境,拦蓄马桥河支流之水。1958年由当地群众组织施工。1976年冬至1977年春在县“百库大战”的影响下,胜利乡组织二千名民工修建,共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1977年冬至1978年实施二期工程,完成土方12.3万立方米。因水库未列入基建计划,中途停工。1979年冬,列入计划工程,1983年大坝堵口,开始发挥效益。库容194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5万亩,大部分为电力提水。电灌站有东西两处,东电站为两级,西电站为一级。1984年动工建东一级站,次年竣工,装机三台,为2×85千瓦;东二级站装机容量2×75千瓦。西站建于1986年,装机容量1×30千瓦。水库自1985年蓄水灌溉,自流灌区有东西二干渠;西干渠与蔡桥水库北部渠相通。
南店水库位于县东南南店乡,拦蓄池河支流南店河水,集水面积31.7平方公里。1959年10月开工,1961年初停建,1965年续建,1972年基本竣工。库容量1705万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9万亩,全为自流灌溉,有东干、西干、西低干三条干渠,全长17.6公里,实灌农田1.64万亩。
新集水库新集水库位于藕塘镇东3公里处,1958年拦河筑坝,次年续建,筑起长570米、顶高程52米的拦河坝,工程质量差,渗漏严重,有滑坡现象。1965年10月废弃原有大坝,向下平移200米,1968年5月竣工。库容163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8万亩,由于工程不配套,影响效益的发挥,1985年可灌溉农田1.5万亩。
墩子王水库墩子王水库位于大桥乡,座落在池河支流墩子王河中游,积水面积22.3平方公里。大坝工程从1959年建筑,至1979年基本结束。坝体质量差,渗漏严重。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06万亩,主灌大桥、义和乡农田。灌区全部自流灌溉,分为南北干渠,因 渠系建筑物不配套,只能灌溉9600多亩。
小李水库小李水库位于观寺乡西境池河一小支流上,1962年动工,1973年坝埂加高,1977年底坝顶高程达48.1米,顶宽4.0米,坝长2675米,共完成土方32.16万立方米,石方1831立方米,钢筋混凝土90立方米。1978年,因坝面有断裂,坝脚有阴湿而停建,属半拉子工程,限制蓄水46.5米高,蓄水365万立方米。设计库容139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79万亩,实际只能灌0.7万亩,自流灌区有东西两条干渠,总长7.5公里。
大余水库大余水库位于严桥乡红岗村西4公里处,大坝座落在蔡桥上游。1976年12月5日开工,至1979年停建前,坝长650米,高程70米,整个工程完成土方29.43立方米,混凝土95万立方米,浆砌块石240立方米,平砌块石3920立方米,管理所新盖房11间,共使用经费27.5万元。至1990年,仍未发生效益。
齐顾郑水库齐顾郑水库座落于朱湾乡齐顾郑村附近的沛河上,可拦蓄42.4平方公里径流。1959年动工兴建,1973年工程基本结束。成为炉桥电灌站灌区一座反调节水库,可灌溉农田2.4万亩。北涵 与炉桥电灌站四级南干渠相通,由于水位比芝麻水库低1.1米,可以调节芝麻水库水量。
双河水库双河水库位于县西南耿巷乡东北1公里处,拦蓄池河上游92平方公里的径流,是本县库容最大的水库。1976年11月动工,至1979年底,完成土方73.73万立方米,石方9857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93立方米,动用资金93万元。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泄洪闸东西放水渠和非常溢洪道组成。设计库容5169万立方米。库面设有电灌站3处。该库设计灌溉面积6.68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26万亩。
江巷水库江巷水库位于连江、郭集两乡范围内,是我县一座停建的大型水库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36平方公里,扣除上游已建立5个水库流域面积,来水面积556.3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4.3亿立方米。修建江巷水库主要是为了解决吴圩和张桥区26万亩土地的近期灌溉,待驷马山引江工程引水入县后,江巷水库可作反调节水库,补充灌溉池西、池东125万亩土地。水库还可限制下泄流量,使下游10余万亩耕地减轻洪水灾害。江巷水库于1976年12月1日动工,动员6个区32个乡5万人上工地,另有数万人忙于后勤运输,民工粮草皆有生产队负担,一个冬春完成土方170万立方米,坝长4850米。由于经费不足和大坝质量问题,工程于1977年停建。造成建国后水利建设的最大浪费,浪费资财约400万元以上。
二、引水工程
(一)炉桥电灌站
是安徽省大型电灌站之一,位于县西部炉桥镇东3公里处,水源来自淮河支流窑河水系的高塘湖,灌区范围涉及两县4个区(定远县的炉桥、吴圩、定城,长丰县的沛河)18个乡、4个国营农场。同时,还为4个工厂(炉桥镇附近的八一厂、化肥厂、染织厂、永康酒厂)提供工业用水。灌区的乡镇数、人口数及耕地面积均占全县三分之一左右,对于定远县工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炉桥电灌站1959年开工,1963年一度停建,1966年恢复建设,1972年开始近期配套,1979年后进行续建改建,1984年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该项工程1966年部分发挥效益,现已形成六级七站,总净扬程82.2米,总装机56台套,总容量14950千瓦。1967年、1972年相继在四级灌区内扩建和兴建了齐顾郑、芝麻两座中型水库,兴利库容2820万立方米,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提蓄引相结合的灌溉工程。该工程控制可灌面积682平方公里,最终规划57.46万亩,近期工程按46万亩设计。根据计算近期设计保证率为75%,灌溉规模0.6立方米/秒/万亩,渠系有效利用系数0.75,已开挖主干支渠36条,总长300公里,各级干、支渠上各类建筑物计617座,现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已达41.6万亩。截止198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808.5万元。1966年受益后,年平均提灌水量为4758万立方米,提灌面积23.24万亩,年平均开机台时为3.35万时,年平均供水量6451万立方米,约占近期配套设计灌溉面积的84%。1984年全县粮食大幅度减产,而灌区平均亩产却达425公斤,增产效益显著。
1978年大旱,灌区内粮食亩产仍达437斤,比毗邻非灌区高261斤,并能解决全县30万人饮水问题。
(二)小型电灌站
本县岗土旁田地较多,水闸、塘坝无法自流灌溉。随着机械和电力事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机电灌站应运而生。自1954年开始使用一台27马力柴油机电动灌溉以后,机电设备发展很快,至1990年,全县除炉桥电灌站及国营水库所管电灌站外,共有电灌设备411台套,装机4650千瓦,其中30千瓦以上电灌站36处,装机1740千瓦。
全县小型电灌站大都是国建民营,一部分固定站由乡村负责管理。小型电灌站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为原建站,共219处,大部分机电设备、管理人员配套齐全,管理得力,效益较好,装机容量4650千瓦,灌溉面积13855万亩。第二类型为近几年新建站,共192处,设计灌溉面积可达23.94万亩。由于设备不配套,管理混乱效益很差。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已有私人购置电灌设备。
三、提水工程
(一)井灌
本县地下水较贫乏,打井仅能解决群众的生活用水,难以满足灌溉要求。1978年大旱,全县人畜用水很困难,中共中央及时派来北京打井队,突击打井211眼,其中能配套灌溉的139眼。有10眼井日产水量800立方米以上,100立方米以下的97眼,100至200立方米的43眼,200至400立方米的36眼,400至800立方米的16眼,1979年安装配套38眼,利用机井水泡稻1万多公斤,栽秧1528亩,救苗2108亩,抗旱种麦615亩,此外还解决了8900多人的生活用水及部分牲畜饮水。1980年以后,私人打井增多,主要解决人畜用水和小块菜园用水。
(二)喷灌
本县于1979年在炉桥区青洛乡进行喷灌系统的规划试验,实施了小面积移动式喷灌系统。1978年滁 县地区下拨喷灌经费1.9万元,分配12马力喷灌机10台。1980年成立流动喷灌小分队,配置4马力喷灌机25台套,喷灌1000亩旱作物。同时,进行固定喷灌试验。在定城镇余湾生产队建立固定喷灌系统,原定发展100亩,实建90亩重点发展蔬菜生产,采用17千瓦电机做动力,配用扬程40米的高压泵一台,喷射半径为15米,主管布置成梅花状,当年增产显著。1981年后,因喷灌区菜地实行家庭承包,蔬菜品种多样化,供水时间不统一,不宜大面积喷灌而停。原管道尚存,许多菜农用胶管接在主管上,进行类似滴灌的小流浸灌,效果颇佳。
1981年以后,采用公社与国家投资相结合,在藕塘、岱山、池河、桑涧、郭集、站岗等公社发展分散流动喷灌。因无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至1985年,此项灌溉技术不再使用。
四、防洪排涝工程
定远炉桥镇为本县工商交通重镇,历史上多有水患。该镇平均海拔17.5米,境内自北向南有严涧河、洛河、沛河三条河穿境进高塘湖,再经窑河入淮。洪水时与淮河水位持平。1963年在炉桥镇以西建圩,名炉桥圩,南经南湾陈向东拐与铁路连接,北经谢家楼、陈庄,至湖里陈庄止,计7.5公里。高程在23~24.5米,原设计保护面积11.6平方公里,圩内耕地1.62万亩,因南北两端没有封闭,加之防洪闸及多处排水涵洞损坏,圩堤已不能起防洪作用。建国后,1954、1956、1957、1960、1963、1964、1968、1980、1982、1987年10次洪水水位超过20.5米,其中1954、1963年水位在23米以上,多次受淹。
五、水土保持
本县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早,早在1955年县政府就设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利部门在靠山成立了水土保持站。1956年8月县委书记刘尚同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专为水土保持工作作了发言,指出沿山有水土保持任务的要成立水保委员会,切实防止水土继续流失。
1957年9月,水利局在岱山设立了水土保持站,1958年在大赵庄筑拦砂坝,造林近4亩,控制了岱山水库上游的14.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并向群众宣传水土保持意义,提议改坡地为梯田。1959年在八一乡罗汉寺设立了水土保持站,一个冬春共植树20万株,造林面积2800余亩。
80年代随着荒山逐步绿化,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