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作物
本县的粮食作物主要以稻麦为主,杂粮山芋所占比重次之。
(一)水稻
1949年至1959年,本县的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在90至100万亩之间。波动不大,复种指数为158%,单产一般130~190斤之间。这10年单产最高年份是1954年,每亩228斤;最低年份是1959年,每亩单产仅42斤。总产最高年份是1954年,为2371587担,1959年总产最低为392379担。1961年至1970年这10年间因劳动力减少,水利条件差等原因,水稻栽插面积处于建国以来低谷时期,起伏波动较大,时升时降,水稻面积没有突破90万亩,栽稻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64年,为877899亩。1961年水稻栽插面积仅322570亩。这一时期复种指数下降,一般为128%左右,单产在90~200斤之间。单产最好的年份是1969年,每亩254斤。1966年单产最低,每亩仅84斤。1969年总产最高,为2022919担。1971年至1980年10年间较前10年栽插面积稍有扩大,一般在70~90万亩之间。这是由于水稻品种引进较多,对提高水稻单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前20年,水稻平均亩产未突破320斤,1980年单产468斤。总产3299714担,均为这10年最高年份。
1981至1990年,这10年本县的水稻生产又上新台阶。水稻栽插面积比较稳定,栽插面积最大年份是1989年,为952045亩。这10年水稻的栽种技术有较大的提高,水稻品种进一步更新,高产稳定的品种增多,单产倍增。1980年为468斤,1990年已达1036斤,创单产历史最高纪录,水稻总产也是建国以来最高年份,为933412000斤。
1990年,本县在6个区53个乡镇实施90万亩的水稻丰收计划。全面推广六项配套技术:高产杂交合汕优63;两段育秧;叶龄模式栽培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单产比87~89年三年平均单产405.4公斤增加106.6公斤,项目区新增总产10121.6万公斤,新增产值8066.4万元,纯收益7955万元。
(二)麦类
小麦1949年至1979年30年间生产状况未变,播种面积在73~93万亩之间。1950年播种面积最大,为1290658亩,1961年播种面积最小,仅380947亩。这期间单产一般为70~150斤,1956年最低,亩产仅19斤。总产最高年份是1955年,为1134410担。总产最低的年份是1961年为267605担。前10年总产比较稳定,皆在50~90万担之间。1959~1969年10年间总产不稳,尤其是1960—1964年这5年,总产为建国以来最低点,徘徊在20~40万担之间。1965—1969年上升阶段,总产在70~100万担之间。1969~1979年的10年,小麦总产比较稳定,在70~90万担之间,1979年最高为105万担。单产略有提高,亩产在90~150斤之间。1980年至1990年,小麦播种面积未增,基本稳定在70年代水平,皆在70万亩左右,但小麦单产有了大幅度提高,一般在300~400斤之间。1980—1981两年较低一些。1987—1990年皆在400斤以上。总产翻几番。
1988~1989年,本县承担实施农业部的小麦低产变中产“丰收计划”项目,落实在炉桥、定城、马场湖农场等15个单位,共20万亩,实际完成22.8万亩,占全县小麦面积的32.4%。
小麦丰收计划,重点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平均单产达298.8公斤,增产36公斤,比项目区前三年平均单产262.8公斤,增长13.7%;投入产出比由前三年平均值1:3.9提高到1:4.3,新增纯收益714.4万元。该项目自1989年获农业部三等奖。
大麦50年到70年代的大麦品种为尺八大麦、矮秆齐、早熟三号、白皮米大麦、红皮米大麦、六楞子等;80年代种植西引二号和蒙克尔。种植面积一般在4~5万亩,单产由50年代的不足200斤,上升到80年代的500斤以上,高产田块达600~800斤。
本县的杂粮还有山芋、玉米、高梁、大豆、豇豆、绿豆等。山芋的种植面积,1949年不足9万亩,1957年扩大到近15万亩。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一直在20万亩以上。1977年达31.2万亩,单产(折成主粮)由1949年的160斤,增至321斤。70年代到80年代末,引进推广了徐薯18,产量大幅度增长,亩产达到500斤以上。
二、经济作物
(一)油菜
油菜1949年全县种植面积17995亩,产量8640担。从1951年至1958年这段时间每年种植面积皆在27000亩左右。1960年至1971年是低谷时期,种植面积除1965、1966两年超过万亩外,其余皆在万亩以下,1964年最低,仅种了1531亩,产量497担。1972年至1980年较以前有所发展,每年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1981年至1990年这10年发展较快,种植面积由1981年的187093亩,发展到1990年的523660亩。产量由1981年的426789担发展到1990年的918140担。
1989~1990年,本县在池河、定城、张桥、吴圩、炉桥5区15个乡实施杂交油菜丰收计划2.67万亩,技术上重点抓了育苗移栽、硼肥底施,施用增产菌;在管理上重点抓冬前管理、重施腊肥、病虫防治等工作。油菜普遍增产,亩产达120.1公斤,新增40.7公斤,比项目区前三年平均单产79.4公斤,增长66%,新增纯收入104.3万元。
1989年本县粮油产量跃进全国“双百强”县行列,粮食产量名列全国第48位,全省第6位;油料产量居全省首位,全国第13位。
(二)花生
1949年到1979年种植面积一直在5~8万亩之间上下波动。种植面积起伏不大。1979年以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藕塘区尝到了种花生的甜头,藕塘镇成为花生专业市场,农民从种花生中取得了实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1979年到1990年,除1982年种植42211亩外,其余皆在10万亩以上,1988年种植面积最大,达189609亩,产量604900担。
1989~1990两年,本县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花生综合增产技术推广“丰收计划”。计划20万亩,实际推行24.66万亩。
两年来,在藕塘、池河、张桥、定城4区24个乡实施花生丰收计划,主要推广六项综合增产技术:一是因地制宜,选用良种;二是改进栽培方式,推广起垄种植;三是合理密植,保证全苗;四是增加投入,合理施肥;五是适时清棵蹲苗,培土壅针;六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丰收计划的实施,项目区花生两年平均单产比前三年的平均单产151.4公斤增产16.2%,达175.9公斤,由中产变高产,投入产出比为1:4.83。两年提供商品油料43376.9吨,年新增产值966.72万元。
1990年该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并荣获国家农业部“一九九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三)棉花
棉花种植面积起落较大,从1949年到1960年为一个阶段,种植面积从3万多亩发展到1953年的8万多亩,然后逐年下跌,1960年跌至最低谷,仅种1636亩,产量496担。1962年到1969年为一个阶段,由1961年9910亩发展到1967年的115400亩,产量由1541担增至40390担。1970年至1984年为一个阶段,种植面积平均在10万亩左右,相对稳定,产量一般在3万担左右。从1985年至1990年为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再次回落,一般皆在3万亩左右,产量在2万担左右。
(四)烟草
烟草生产从1949年至1979年30年间基本稳定,一般皆在6万亩以上,1965年最高,种植158179亩,产量220368担。1980年至1990年11年间基本是呈下降趋势,每5年出现一次低潮。最低年份是1986年,仅种4834亩,产量8940担。
水稻面积产量表

小麦面积产量表

定远县(1949——1900年)粮食面积产量表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