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行
(一)发行网点
民国时期书店有:
1.何庆兴书店
该店开业于二十年代,解放前夕停业。书店设于“丁”字大街,以经营书籍为主,当时的小学课本及“四书”、“五经”和启蒙读物多由该店出售。同时,该店还经营文化用品。
2.张铸东书店
三十年代,张铸东书店设于西大街,以经营绣画像和小说为主,兼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抗战时期倒闭。
3.萃文书店
该店于三十年代初至抗战前夕由基督教堂主办,地点在当时的基督教堂对面(今县人民政府宣传栏处),除经营书籍外,还兼售文具等。
4.俞仙记书店
该店于抗战后至建国前夕开办,店址在袁家湾,出售中、小学课本和文具。
5.建国书店
抗战胜利后。开办于“丁”字街口,以经营文具为主,兼销启蒙读物和报纸、杂志,解放前夕停业。另外,在古河、赤镇、界首也各有一个文具店兼营启蒙读物。
建国后发行网点有:
1.县新华书店
1949年4月,建立新华书店滁县中心店全椒门市部,地址设于今县城邮电局营业楼南侧,仅一间门市部约20平方米,主要经营一些政治读物。同年11月,全国新华书店实行统筹统支,人员、财务、业务三权统一管理,书籍实行垂直发货,集中记省店帐户,全椒书店因归属新华书店安徽省皖北分店统管;故于当年12月改店名为新华书店全椒支店。该店配备了经理、会计业务班子,经营课本、期刊、年画、伟人像等。
1950年10月,县书店迁至仙鹤街县文化馆旧址西侧附近,扩大了营业间。1954年10月,店址迁至新华路口。1958年,书店人员、业务、财务三权下放到地方,县店改名为全椒县新华书店。1965年,开始发行《毛主席著作》甲、乙种本以及《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新五篇”。
1966年至1976年十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需要,各商店门市部都设立了毛泽东著作发行专柜,其它大量书籍被封存、销毁或停售。
1978年,县店门市部拆除,重建三层大店,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门市部营业间有210平方米。门市部陈列书籍有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艺术、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医学、工业、农业、综合参考等17大类,品种达3500种,年平均流动品种有上万种。1979年,财权、业务权收归省店。1980年,县店购买汽车一辆,在全县开展送书上门和流动展销工作。1984年,新建库房八间,面积计220平方米。同年,人权回收省店统管。
2.农村发行网点
(1)代销、经销
1950年8月,新华书店全椒支店相继在古河、亦镇、襄河镇与私人文具店签订图书代销合同。1953年4月,支店将古河、赤镇两代销店改为经销店,并在武岗、界首、石沛与私人文具店建立代销关系。1958年,县新华书店与县供销社签订图书销售合同,县以下各基层供销社都经营图书,并由县书店确定一名人员负责供销系统图书发行工作。
(2)社办书店
1958年,成立了周岗、十字、新兴、太平四个公社社办书店。1959年,先后分别移交给所在地基层供销社作为图书发行门市部。
(3)区点门市部
1951年8月,在城区、古河、太平、孤山、大山五个区设图书销售点,配备了专职图书发行干部;并在各乡发展义务发行员113人。1960年,古河和马厂门市部都扩大为三间门面房,面积约60平方米。1974年,古河门市部重建店房五间,面积为110平方米。1976年,马厂门市部重建店房五间,面积为110平方米。1983年,先后在武岗、二郎口各建门市部店房六间,面积300平方米。同年,古河门市部重建营业大楼一座,面积300平方米。
(4)驻军售书门市部
1970年起,在县城东南军队驻地,开设一个图书门市部。
(5)流动售书小分队
1965年,从社会上吸收五名临时工组成流动售书小分队。县组织一支文化服务队,县店抽一人参加售书。同时,电影、剧团小分队也代售书籍。
(6)大篷车巡回展销
1981年,参加由滁县、定远、全椒三店组成的联合大篷车书籍巡回展销工作,被安徽省电视台录制成新闻报道片。
至1984年底,全县计有书店六个,工作人员24人。县内常年售书点39个,工作人员7人。另有季节性发行摊贩十余个。
(二)发行方式
门市部陈列供应。1949年至1960年,敞开柜台,供读者自由选购。1960年以后,实行闭架供应,并采取缺书登记、配套、预订、预约、口头宣传介绍、函订邮寄、节日特价优惠供应。
城乡流动供应。采取赶会、赶集、摆摊售书、送书上门、展销供应。
编写书目海报,征订和发行。
选择性地与有关部门联系,开展系统发行。
(三)发行量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全县共出售书籍8600册,平均32人购书一册。1949年,全县发行书籍为27290册,销售金额6000元。1952年,全县发行书籍315051册,销售金额27000元。1953年,全县发行书籍160790册,销售金额38000元。1965年,全县发行书籍495000册,销售金额99000元。1976年,全县发行书籍744000册,销售金额186000元。1978年,全县发行书籍968000册,销售金额242000元。1984年,全县发行书籍2270000册,销售金额681000元,为刚解放的1949年销售额6000元的113倍,为“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年销售额186000元的3.66倍。
二、收藏
民国年间,全椒县图书馆设备简陋,藏书很少,经部仅有十三经注疏若干卷;史部有二十四史及正续资治通鉴、历代纪事本末、清东华录若干卷;子部有诸子及近代东西各家专科书190余种若干卷;图部有五大洲舆地图及中国舆地图、中国历代沿革及分省地图并东西各种学科标本共90余种;集部有历代名人集及近代东西各家译集,计280余种。王东原曾捐赠给图书馆《万有文库》一全套。盛维棨、张祥凝也曾捐赠图书200余册。刘知难藏有成套《新青年》杂志,一直保存到解放前夕,被后人当废纸出售。此外,县内私人藏书较多的有董衡仲等人。抗日战争期间大量私人图书毁于战火。
1949年元月,全椒解放后,民众教育馆接管图书馆,接收古线装书800余册。1953年后,县文化馆及五个区文化站均有藏书,计有图书1.6万余册。
1966年,县图书馆遭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全县仅存的800册古线装书被“红卫兵”扫“四旧”付之一炬。除马、恩、列、斯、毛和鲁迅著作外,其他书籍均损失殆尽。全椒中学设于国光楼上的图书馆,被“红卫兵”占作武斗据点,所存图书一扫而空。但民间知识分子私人还千方百计地珍藏了一些珍贵古书。城东医院退休中医师胡俊峰收藏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各种医学名著1063册。城内退休教师王福伟收藏了唐、明、清名人法帖,有唐·欧阳询《九成宫》、《泰山金刚经集联》正集(上)、唐·《台铭》、明·《拓峄山碑》、清·《六朝墓志精华》第一集及《何绍基书法》等。
“文化大革命”以后,县内的图书藏量逐年增加,至1984年底,县图书馆的藏书量为5.6万册,全县文化馆(站)的藏书量为10万册,机关、团体、学校藏书量为12万册,民间藏书量为50万册左右。
三、借阅
(一)图书种类
县图书馆和农村区、乡文化馆(站)的图书主要分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综合性图书、少儿读物六大类。社会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总论、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法律、军事、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无神论等。自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化学、地球科学、医学卫生、农业技术等。
(二)借阅手续
县图书馆备有目录卡和借书证,读者借书须办理借阅手续:持本单位介绍信和本人一寸脱帽照片一张,交纳押金两元,领取《借书证》,图书馆凭证借书,并予登记。
农村区、乡文化馆(站)的图书室,也要读者交纳押金两元,登记借书。为提高图书的阅读周转率,每天另收图书折旧费每册三至五分钱。
(三)图书阅览室
全椒县图书馆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0年),最早设于五先生祠内,不久迁至明伦堂左斋房,以后迁至奎光楼,并备有阅览室。由邱景章、叶尧阶等联名向清政府报告,要求批准拨款。以后,由薛葆裢、印嵩龄等倡议,于盐厘附加学款下拨给一部分经费,每月20元,在图书馆内设置阅报公所,购置各种报章供人阅览。
解放后,1949年至1965年,县图书室虽设有阅览室,但设备简陋,图书报刊数量少,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文化大革命”中,因图书馆受到“红卫兵”的冲击,阅览室关闭。1974年,县图书馆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室内备有桌椅,并装上了电风扇,共订有全国各地报刊300余种,免费供读者阅览。1980年,县图书馆又开辟了一个儿童阅览室,订购了100余种儿童报刊和800多种小儿书籍。1979年,随着农村文化中心的涌现,农村也办起了图书阅览室。武岗文化中心的图书阅览室办得最早,室内备有桌椅和数百种报刊,并有专人管理。至1984年底,全县计有农村图书阅览室40个,机关、厂矿图书阅览室20个,学校图书阅览室15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