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椒县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首次出现无声电影,由孟楚卿、江中文和朱云鹤三人操机,在孔庙后明伦堂放映。影片有《破镜重圆》和《冯玉祥在郑州》等,但为时不过两月即行解散。
解放后,全椒县第一个电影队成立于1955年元月一日,编制四人,配备南京生产的长江F(6—54)型放映机,苏联生产的π1/2四冲程1200瓦发电机;并配有幻灯机、电唱机等附件。放映影片有《钢铁战士》、《翠岗红旗》和《赵一曼》等。除在县城放映外,还巡回下乡露天放映,每场观众达1000余人。一年可放映电影250—300场,当时票价三至五分,一年放映收入约15000元左右。同年,省文化局派电影放映队第45小队来全椒固定放映。
1956年,省文化局又派电影放映队第25小队、第181小队、第182小队、第218小队、第219小队来全椒农村巡回放映。当年,全椒有四个电影放映队,并成立了电影放映联队,但当时县城和农村均无电影院,只能进行露天放映。放映的影片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智取华山》和《六号门》等。
1959年,全椒建立了电影俱乐部,开始在室内放映35毫米影片,购置了两台35毫米移动式电影放映机和国产1103型发电机。1965年,放映机更新为松花江5501型固定放映机,电源使用市电。同年底,全县有16毫米电影队六个,电影院一个。拥有35毫米电影放映机两台,16毫米放映机六台,发动发电机七台,放映员20人。当时,每队年均放映场次350—400场,平均每场观众人数约1500人,队年均收入约15000元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允许放映的影片极少,仅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侦察兵》和《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等八个样板戏,以及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另有《新闻简报》。
民办电影队于1970年由三合公社率先试办,继之,广平、西王、隆兴三个公社也建立了四个电影队。社办电影队于1975年达到高潮,与此同时,国营农村电影放映队撤销。至1979年,全县已拥有45个电影放映队,放映人员108人。自1980年开始,全椒乡(社)、镇电影售票点、小电影院、村办联户办和个体电影队相继出现。乡办电影队逐步改巡回放映为定点售票放映。区、镇、乡所在地比较大的集镇如古河、马厂、二郎口、白酒、官渡、小集、章辉等都先后兴建或改建礼堂为影剧场。这些影剧场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了折叠椅,每个影剧场都可容纳观众600人以上。1980年,成立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至1984年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92个,其中8.75毫米放映单位32个,16毫米放映单位57个,35毫米放映单位三个,放映人员189人。全县放映单位中,公办两个,工作人员51人;电影放映机110台;全年放映场次约21000场,观众约1500万人次;年放映收入约58万元,发行收入约23万元。
1977年至1984年,放映的主要影片有《吉鸿昌》、《从奴隶到将军》、《雷雨》、《阿Q正传》、《少林寺》、《乡情》、《喜盈门》、《高山下的花环》和《人生》等。
县电影公司于1984年在古河、马厂和太平区建立了影片发行点,提高影片周转率。
近几年,城乡普及了电视,特别是1984年,全县城乡相继购置了20多台电视录像机,仅县城内就有电视录像放映场七个,使电影上座率明显下降。为摆脱困境,全椒电影院改观了环境,扩大了影片宣传,提高了服务质量。1985年春,购置立体电影放映设备,以增强竞争能力。同年4月13日,全椒电影院首次放映了立体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下一篇:第三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