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32年设治后,本县仅有几十名中医和少数西医,至解放前夕(1948年)全县才有26名中医,9名西医,设备简陋的卫生院一所,乡、村还有少数中医和走方郎中,看病兼营中药。广大城乡长期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病不断发生,天花、白喉、麻疹、脑炎、疟疾、痢疾等传染病连年流行,1940年全县疟疾流行,发病率高,特别是恶性疟疾死亡率很高,1941年7~8月间,明光发生霍乱大流行,日发病人数高达 200~300人,因病死亡的每天有35人。1946年霍乱又一次流行于明光时,国民党部队138师一个营,在明光河下驻防,因得霍乱死去100余人。每年冬春季节,天花、麻疹传染病流行,疥疮普遍发生,夏秋季节伤寒、痢疾、肠胃病蔓延。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群众疾苦极为关怀,县设卫生科,区设卫生所,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开展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等工作。县、区、乡层层建立医院,医疗机构逐步健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亦取得很大进展,医疗质量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医学科研逐步加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不断扩大,农村医疗保健组织基本形成。1984年,全县有医疗机构41个。至1990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4个。
一、慈善医院
民国27年(1938)明光办起一所慈善医院。院址设在明光曹府街,利用旧房屋18间,分内科、外科、药房、挂号、换药、注射、病房、办公等,并有简易病床。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县政府派员接管慈善医院,更名为“嘉山县卫生院”。医院技术力量仍很薄弱,设备简陋,1948年底停办。
二、县人民医院
1949年初,县人民政府于明光设立门诊所,1950年元月,在诊所基础上,成立“嘉山县卫生院”,开始有简易病床10张,医务人员24人,设内科、外科、检验室、药房。1952年迁至大巷口,病房设在菜市街老电厂内,同年11月迁至中心路汇源巷南口。1955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兴建房屋12间。1956年11月,县卫生院改名为“嘉山县人民医院”,下设医疗、总务两股。1976年新建楼一幢,1982平方米。1981年建成门诊楼一幢三层72间1931平方米。1985年有医务人员及职工241人,病床增加到200张。1990年于明光龙庙山建成一幢门诊部和住院部大楼。并增加了医疗设备和床位,大大改善了病员住院条件。位于东街后的原县医院改为县医院门诊部。
中医方面1956年5月县卫生院从社会医疗机构吸收中医,设中医科及中药房,1970年开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等,1980年中医科有病床15张。1956年县医院建立放射科,配备30毫安x光机一台,作胸部常规透视。
1970年增加200毫安机2台,1981年购置了双床球管x光机1台。开展头颅、骨盆、脊椎等x线摄片,并进行各项常规摄影。1987年至1990年又增加B超等医疗设备,扩大了门诊部,开设了干部病房,改进了管理制度。
三、县中医院
1983年至1984年,本县经省卫生厅批准,在明光区医院的基础上,建立“嘉山县中医院”,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始有医务行政人员49人,床位50张,设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推拿、化验、放射等科室。1985年底全院人员为62人,其中医师13人。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一台,50毫安一台,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各1台,电冰箱2台,高倍显微镜二台,干燥箱二台,房屋92间2904平方米。1985年,建门诊楼一幢1784平方米。1990年扩大了病床位,增加到80多张。近年来医疗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均有较大提高,中医治疗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水平。
四、县卫生防疫站
于1950年10月成立,为县防疫委员会下设机构。1956年8月,正式成立嘉山县卫生防疫站,设防疫、卫生两股,工作人员5人。同年,县卫生防疫站配合南京防疫大队,深入本县灾区进行疾病抢救工作。1968年9月,又成立防疫、保健站。1985年12月,全站有医务人员37人,同时,防疫站的化验室还开展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工业鉴测等方面的化学检验工作。
1990年县防疫站内设五股两室一个门诊部等机构,即计划免疫股、防疫股、食品卫生股、宣教股、化验室、办公室及预防医学门诊部,全站有医务人员41人。
五、县妇幼保健站
妇幼保健工作始由县卫生院承担新法接生和宣传妇幼保健等工作。1950年,由李芬洁办起联合妇幼保健站,专门开展新法接生和培养新法接生员。1952年初,成立“嘉山县妇幼保健站”,1971年并入防疫站。1974年3月,始恢复妇幼保健站,工作人员7人。1980年起,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开展。1983年至1985年,人员设备均有了增加,1990年全县妇幼保健又开展了多项工作。
六、嘉山县结核病防治所
1985年元月成立,有8名医务人员,开展门诊治疗及痰检、登记管理、护理、卡介苗接种和结核菌素试验、社会调查等项工作。
七、四山村医院
1956年9月经安徽省民政厅、卫生厅批准。在嘉山县四山村建立麻疯病医院,是本省最早的一所麻疯病院。1961年四山村麻疯医院划归滁县行署民政局、卫生局领导。1965年来,先后收容省内外37个县(市)720名麻疯病患者。麻疯病是慢性病,平均须住院五年以上。先后对全院80多名患者作了整形康复手术,10多名患者出院,20多名畸型人丢掉拐杖,对30多名患者作了“神经松解术”,对瘤型病人行植眉术40余例。建院后至1985年,治疗563名患者,基本康复出院。至1990年,有医务人员及职工35人,医院房屋面积扩大到5200多平方米。
八、区、乡医院(卫生院)
1951年,县建立潘村、涧溪两个区卫生所,后相继建立三界、苏巷、桥头、明光区医院。区医院为全区医疗中心,发展较快的桥头区卫生院原是乡(公社)级卫生单位,1976年,行政区划分,改为桥头区卫生院。建院时,有医务人员16人,房屋 11间288平方米,1985年,医务人员26人,病床29张,1986至1990年来,桥头、潘村、管店、漳溪等区卫生院均有了扩大。本县公社卫生院多在联合诊所基础上发展起来。1951年,各乡、镇开业医务人员在政府领导下,采取“自由结合,民主管理,集体经营”的原则,组建联合诊所。1958年7月,全县组成30个乡、镇联合诊所,在联合诊所基础上成立人民公社医院,1982年,公社卫生院改称乡卫生院,至1990年,有36个区、乡卫生院,365个村卫生院,全乡县、镇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及职工 11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24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