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教育
建国前,农民很少有机会读书。抗日战争期间,盱嘉、盱凤嘉根据地政府,成立了“冬学指导委员会”或“宣教委员会”,各区乡也成立相应组织。1944年10月,嘉山县宣传教育委员会主任为胡坦,副主任苏明、张士良,广泛动员农民办识字班,学习文化。在盱凤嘉地区,1942年在较大的集镇利用小学校舍办冬学,由小学教师和年龄较大的学生担任教师,既教识字又教唱歌,还作时政报告。1943年后,在“冬学指导委会员”的指导下,每年秋后,由文教区员、小学校长联席会议培训民师(冬师),采用区政府编印的冬学课本,开办冬学。1945年春,在潘村区义集小学内开办的一个识字班(义集村160户近千人),入学达500人。广泛掀起办冬学热潮,并评出模范教师、模范学员、模范冬学,发给奖品。
在盱嘉根据地,每年冬春,党政军民都投入冬学运动,村村有冬学、识字班, 1945年,识字班发展到100多处,参加学习达万人以上,青年班、妇女班、儿童班、早班、中班、晚班各种形式均有,经过数月学习,有的认识几百字,并懂得“人人有田种,人人有饭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国后,1950年冬,通过反匪反霸、土地改革,本县各级乡镇都大办冬学,通过对冬师和学员评模奖励,推动了冬学的开展。1954年4月,县召开了庆模大会,同年下半年,县办扫盲培训班,培训200多人,县文教科对冬学工作的方针、任务、教材、教学、组织形式等均作了具体布置,当年入学2万多人。
1952年,全国推广“速成识字法”,同年秋,本县训练速成识字法教师110名,两次训练冬师430名,成立速成实验班12个,共办常年民校156所,初级班155个,高级班2个,计157个班,学员6269人,其中,妇女学员2886名。
1954年开始,冬学转为民校,全县办民校126所,学员7574人,新开办冬学
155所,学员4049人。1955年,本县开展扫盲运动,全县各区镇乡有常年民校379所,学员14885人,学习班107所,学员2386人,高潮时入学人数总计达51878人,占全县文盲半文盲总数的41%。1957年2月,全县民校入学34350人,其中妇女 13450人,当年午季大忙前,有2500多人扔掉文盲帽子,同年11月,本县召开548人参加的扫盲骨干大会,之后,以区为单位共训练民师857名,采取农闲时集中学,农忙时分散学,利用会前、田头、工地休息时间上课。
1963年11月,县在明东、管唐、古沛等公社恢复和兴办19所民校,组织315名学员学习,并以会议形式集训136名民师和13名专职干部,因地制宜,开展农民业余教育。
1966年“文革”开始,机构撤销,工作停顿,农村文盲大量回升。“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自1979年始逐步恢复农民业余教育。1980年2月,本县召开了农民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地区农民教育会议精神,同年县办夜校336个班,入学人数达 6711人。针对一度出现的“冬发动,春垮台,秋后再重来”的现象,县加强了领导,采取“以点带面,在巩固中发展”的方针。1981年底全县办农民夜校370所,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入学为8144人,居全专区第一名,1982年11月,县召开农民教育扫盲工作会议,改进农民教育工作,抓脱盲验收措施。至1983年4月,办夜校427所,入学青少年文盲、半文盲9570人,全县6个区35个乡(镇)配齐了农民教育干部。1984年4月,全县办夜校477所,入学人数12735人,农闲小学13所,入学401人,业余高小两所,入学72人,乡办业余农技校5所,学员275人。当年脱盲694人。各乡还建立了文盲半文盲档案。改革农民教育工作,实行“一长管二校”。推动和落实扫除文盲承包合同制,实施区、乡、村干部层层承包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1985年4月,全县办扫盲学校803所,入学青少年文盲、半文盲19256人。1982年冬至 1985年,全县共脱盲4950人。由于县委、县政府和各区、镇、乡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1986年本县办农民夜校363所,入学10523人,当年脱盲5057人,全县共计脱盲人数17397人。1987年办农民夜校305所,入学 6772人,脱盲4566人,全县共计脱盲21963人。1988年全县办农民夜校459所,入学10471人,脱盲9097人,全县共计脱盲31060人。1989年,全县办农民夜校177所,入学3802人,脱盲15人,全县共计脱盲人数31076人,办农民文化科技学校13所。1990年,全县办农民夜校45所,入学2912人,全县合计脱盲人数31076人。当年办农民文化科技学校32所,1989、1990两年经过农民文化科技学校接受培训人数共38025人,明东乡农民文化科技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单位,获奖金5000元, 1990年全县35个乡镇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全部开始上课,接受培训者近4万人次,农民文化科技学校适合乡镇实际需要和农民学习要求,具有灵活性、多功能、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现全县累计已扫除文盲三万多人,非文盲率达 86%,并被评为扫盲先进县。1989年,省政府决定在滁县地区建立“安徽省农科教统筹发展皖东实验区”,本县被列入全省农科教统筹11个试点县之列。自1989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近两年的经济教育调查,形成了《嘉山县经济教育调查报告》, 1900年4月,县政府制定并印发了《农科教统筹综合规划方案》,在全县组织实施。
二、干部、职工教育
1950年冬开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1所,设初小、高小(含初中)两个班,使用县文化馆作为教室,参加学习的学员均为机关干部、职工共约一百余人。校长由县长赵光甫兼任,另配备专职干部(副主任)与教师两人。1952年至1953年,办扫盲速成班4个,配备4名教师,学员193人,其中干部占80%,职工占20%。根据不同对象,分别要求能认两千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文。至 1957年上半年,全县机关学校发展到11所(县直一所)计17班,学员904人,至 1957年底,因“大炼钢铁”、“大跃进”,学校停课,并入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950年工会在明光办工人业余学校1所,1953年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13班580人,1956年达1185人,1957年下半年,设立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共25个班1087人,1959年全县办校23所3435人,1960年3625人,1960年后基本停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本县职工文化教育逐渐恢复,1984年达53个班,3000余人,同年设立县职教办。1985年办起职工教育高中班,并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职工教育的领导,1985年来每年均办多期,使广大职工文化水平提高到初中与高中水平,以适应经济建设和工作需要。1990年,本县职工教育进一步发展,除职教办主办职工电视中专班3个班150余名学生外,职工参加县工会文化学校及各厂职工业余学校学习文化、技术知识的约4500余人。
三、自学考试
为了广开学路,鼓励自学,调动广大职工和知识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根据《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1984年,县教育局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年11月,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举行第一次考试。考点设在滁县,本县参加报考三个专业(党政干部基础科、汉语语言文学、会计学)共140人,58人合格。1985年5月,举行第二次考试,本县报考117人,合格82人,合格率为58.3%,超过省平均合格率。同年11月举行第三次考试,参加报考4个专业共439人(统计学152人,会计学38人,党政干部基础科57人,汉语语言文学192人),合格304人次,合格率43%,经过自学考试,开辟了自学成才,提高全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新途径。
四、电视教育
1979年,广播电视大学滁县地区分校嘉山教学点成立,由县教育局主办,专职工作人员一名,备有24吋彩电一台。1979年2月,招收学员一个班76人,开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四科,学制二年(英语一年半)。每人选学一科,为半脱产学习。 1980年,陆续结业,由省电大发给结业证。
1980年,招收理科(电子专业)22人,1982年,招收文科(语文专科)班32人,全科学制三年,单、双科一年至二年。同年,又招收理科(电子专业)25人,外语单科 5人,1984年,电大在校学员理科为25人,外语单科5人。1985年理科全科电子专业毕业12人,单科结业5人,汉语语言专业毕业26人,单科结业2人。同年9月,又招收汉语语言专业全科75人和法律专业100余人。1985年来电大全科已毕业53人,单双科已结业47人,均由省电大发给毕业文凭和结业证。
电大嘉山教学班,曾被省、地区分校评为先进教学班。八二级电子和机械专业毕业15人,其中9名已成为技术员或担任厂的领导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