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嘉山县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设治之初,县城设于三界,直至民国年(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年),初,三界沦陷。抗日战争胜利,民国34年(1946年)嘉山县国民政府改设于明光镇。老城三界历史悠久,清咸丰年间(公元1860年),三界由官绅吴棠奏准,筑土城墙200米,城墙有南、北、东三个城门,南门顶刻有“江淮中道”四字,土城门有重楼镇锁。土城墙依山而筑,县城成十字街,主街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宽约5米,条石铺设,编街东西走向。居民房屋多草屋,街道两旁多为砖瓦房,建筑规模较大者,有“南森泰祥”和“北森泰祥”商店及三家粮行。三界镇并新办起数家旅馆、饭店。寺庙有南庵西庵北庵以及吴氏祠堂、北吴祠堂、南吴祠堂、邵氏宗祠等。民国26年(公元1938年)初,日军侵占三界,房屋被焚烧达两千余间,损失惨重。民国29年(1940年)日伪于明光设立汪伪政府,不久筑土城墙300余米,墙高2米,墙外有濠沟。1945年秋,日军投降,国民党县政府从“大后方”遂迁至明光,县城明光街道开始有所发展,1948年有大小街道15条,宽约4~5米,窄的1米多,后逐渐形成数条主街:南北大街、菜市街、马路街、望横街等。明光公用房屋有南大寺堂、靳公寺、火神庙、观音寺等。由于历遭兵劫匪患,加上无人修葺,至今除学堂(今县医院)尚存有残迹,其余均已毁或被改建、拆除重建。
建国后,明光街道不断得到整修、加宽,1956年从大巷口老火车站旧条石路面被改建为块石路面。1978年后,明光街道开始形成网络,大马路铺设了水泥路面。1984年新辟一条四站路,长1700米,宽16米,从火车站直通汽车站,贯穿明光全城。其它街道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整,街道建设日趋正规化。明光临街两侧的私人住房不断拓宽路面而拆迁,1952年县政府在观音巷西侧建了一幢办公楼,两层面南,1953年建造建造东方红电影院。之后,陆续建造了一批厂房、商店、旅馆等。
1949年至1985年,县城明光较大公用总建筑面积约6000多万平方米,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设县后至民国37年的数十倍。建国后数十年的变化是巨大的,数百年前这里是池河岸边一个仅有户人家的小渔村历经仓桑,形成小集。因附近有明光山(又名龙庙山)而得名。光绪《盱眙县志》记载:“明光山,治西南一百里。泗州志明太祖生于此,昔年常见五色云气,故名。其东北有跃龙冈,一日孕龙基。”康熙志:冈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于其地,是夜,庙移避东北百余步,其址土石俱赤,不生草木,下有红罗幛。乾隆《泗州志》:明太祖生时,于此浴澡,有红罗一幅自上流浮来,取为襁褓,因名此水为红罗幛也。昔年水色常如霞,今改观矣。有香花涧,康熙志: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时,取水澡浴,涧水皆香。按《明史太祖本纪》:太祖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徒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字,太祖其季也,元之濠州为今凤阳府地,钟离为今临淮乡地,临淮于元时为县。明光西去临淮70里,元时地属钟离。”自明、清形成集镇,以来明光是一个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集镇,自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明光设火车站后,商业日渐繁荣,成为盱、定、来、五(河)等县往来通衢和粮食土副产品集散地之一,并以附近管店、横山、石坝、明东、涧溪等地盛产品质优良之绿豆,形成驰名于世之“明绿”。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明光镇数十年仅有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坑凹不平的马路,除商业较为繁荣,在大街和小河南有数十家粮行和多家布店、杂货业外,几乎没有工业,大巷口以下,现县委、县人民政府一带,当时均是荒野坟及一些菜园地,据汪雨相《嘉山县志手稿》记载:“民国四年,明光在三年大旱,野狼入室伤人。”可见集镇荒凉之景象。1949年元月21日,明光解放,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嘉山县和明光广大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县城明光面貌有了显著变化。1978年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县城明光的工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家和省、地、县大力支持开发下,明光酒厂形成的年产万吨优质酒的国家二级企业,明光已初步建成酿酒、化工、轻纺、机电、建材、食品等骨干企业为基础的工业基地,带动全县乡镇工业发展,现有中学4所,小学多所,并有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大戏院、电视台、电视差转台、县医院及新建龙山住院部大楼、中医院、镇医院。儿童乐园等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明光镇建设也逐步发展。近年新修筑拓宽了韩山路、东环路、大马路、二马路四站路、龙山路,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狭窄、泥泞的街道,已成为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城镇职工居民住宅,宿舍楼和商业楼,工厂厂房楼新建增多,城镇职工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在振兴嘉山和建设四化中,县城明光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县城明光人口6万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展,全镇自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1514元,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达3880元。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达4000元。
(一)县城照明设施
1930年,县城明光富户有胡广同、李和怡两家集资创办“大光明电灯厂”,有百余支灯泡,仅供两家开设商店和私人照明。后扩大到明光纱布业,有18家大布店都因此电照明。1950年,县酒厂成立发电小组,输电线由本厂通往机关、商店,城内集体照明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柴油机发出的电力不足,居民仍使用煤油灯照明。 1954年,县成立“公私合营明光发电厂”,供电能力方有所加强。1960年明光发电厂采用500千瓦汽轮机发电、电压强,至此县城明光境内普遍用上了电灯,70年代初明光架设了高压电线、照明问题彻底解决。
现在,县城明光不仅解决了各单位和居民的室内照明,而且室外照明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至1985年,明光主要街道均装了路灯,东环路有路灯16盏,中心路有路灯28盏,公安路有路灯14盏,车站路有路灯44盏,学堂路有路灯9盏,大场路有路灯20盏,二马路有路灯20盏,广场路有路灯4盏,百仓路有路灯6盏,韩山路有路灯15盏,路灯线路总长7440米。
(二)县城供水。
县城历来使用天然水(河水,井水),县城地下水资源丰富,有池河环绕,为居民生活用水提供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建国初,城内仅池河沿岸、郊区塘坝有简易码头,供居民洗衣,人民生活用水基本上靠井水。1949年统计,县城明光有吃水井8口,用水井31口,计39口水井,其中系富裕人家私人水井28口;公用水井11口,较大的水井有梅大井、四眼井等,很难满足全城居民用水需要。1953年后,政府采用国家投资,群众义务劳动相结合办法,陆续新挖水井9口。1975年统计,城内有吃、用水井140口,但水质较好的仅有10口,一般水质偏差,大肠杆菌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00倍。
70年代,县城工业初具规模酒厂、铸石厂、耐火厂、化肥厂、米厂、食品厂、酱品厂、皮革厂、工艺厂、轧花厂等十余家厂都相继建起了小型水泵和泵房,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难的问题日益突出。1976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兴建自来水厂,成立了以李玉星为组长的自来水筹建领导小组,翌年,委托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全套给水工程,同年10月,委托县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至1979年9月13日开始三线简易供水,同年底全部竣工,1980年,全年供水达29万吨。完成产值4.35万元。1984年日供水量达3500吨,夏季日供水量达4500吨,县城明光用水2028户,其中居民1729户,设民用水站22个,居民用水普及率达85%以上,绝大部分工厂、企事业单位先后用上自来水。
县自来水厂座落在韩大山,一级泵房设于明光镇西公路桥处,常年水源为池河水,建厂总造价89万元,共有主管道20公里,干道18公里,年供水量约200多万吨,为满足工业和居民用水,198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县财政等部门拨款40万元,新建日产5000吨供水工程。1989年至1990年,供水线路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完全解决了县城人民食用水,对工业生产供水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促进与保证工业生产的发展。
附:嘉山县自来水厂1980~1990年供水量统计表

(三)县城绿化
建国前,县城明光除庙宇、学堂和私人住宅院内外种些杂树外,街道两旁几乎没有树木。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于1955年在韩大山大面积栽植榆、槐、楝。1956年,县林业科投资500元,购买法国梧桐树苗,城韩山街道和机关院内栽植。1956年后,每年春季均进行绿化植树。至1979年,县城明光绿化扩大至60000平方米,1983年,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明光地区城镇建设的暂行规定》,要求各单位发展和保护园林绿化,严禁在绿化区挖土采石,开荒种地、捕猎放牧。1985年来,先后评选30个个花园式单位。绿化覆盖面达60%,总绿化面积约280公顷。1988至1990年,除进一步绿化街道、景区外,又绿化了风景区及住宅小区。
(四)县城下水道
建国前,县城明光仅有一条从大巷口进跃进湖的石砌暗下水道,长约1500米。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为改变环境卫生,投资扩建下水道,1955年,拨款21156元。翻修阴沟80多条,1955年至1976年逐年进行疏通和维修。1979年后,随着县城街道的不断扩展和厂房及人员的增多,下水道建设得到了重视,1981年于明光开挖阴沟44条,总长3033.4米,1982年,县投资27万元整修了中心路、大马路、三马路、三星街,完成1734米排水沟道工程,并在公安路完成浆砌下水道96米,在东环路完全混合下水道265米。1983年,东环路混合下水道扩展施工一个月,浆砌暗沟165米,埋设排水管道113.5米,砖砌明沟12.2米,新建阴井17眼,修补阴井11眼;公安路浆砌明沟178米,埋设排水管道105米,拆除旧阴沟96米,新建阴井11眼;三星街浆砌排水沟40米,大马路浆砌暗沟84米,拆除旧阴沟600米, 1985年至1986年,开挖一条300米的浆砌下水道,由皮革厂经嘉山中学至铁路方向护城河。明光烟库自筹资金2500元,购买128根水泥涵管,在三马路西段埋设下水道110米。新开了一条北至汽车站,南至火车站浆砌暗下水道,全长约1500米。
为了确保街道和厂区的清洁卫生,便污水排泄流畅,1983年,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强明光城镇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禁止工、矿企业把废渣、垃圾等杂物往下水道堆放,对于随意损坏排水设施的人,给予罚款和治安处罚。1990年来,结合整建街道,改线104号国道,对县城明光的各条道路下水道重新进行整修,变原来没有下水道为符合标准的下水道,基本达到雨水能排,路无积水、污水,改变了县城道路环境面貌。
(五)卫生设施:
建国前,县城仅有简易公共厕所三所,为折席(或土墙)、围坑、露天式,一遇阴雨,大小便四处流淌。1952年,全国掀起爱国卫生运动,县成立专门卫生管理机构,发动居民清除了国民党时期遗留的垃圾堆,修建厕所11个。60年代后期,城内厕所基本上改为有房顶的简易搭盖。1986年统计,全城共有砖混结构公共厕所34座(不含机关单位厕所),分布在顺河办事处12个,韩山办事处4个,中北办事处10个,南马办事处8个。1988至1990年,逐年又新建公共厕所多处,改善了环境卫生。
1949年以前,城内无垃圾箱,垃圾随处乱倒,卫生条件极差。1962年,城内增添手推式垃圾车5辆(清道工6人),卫生条件有所改善;1986年底,全城共有垃圾点10个,有垃圾箱97个。县城环境卫生,始由明光镇人民政府分管,1973年,县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改由县城建局管理;1981年9月起,仍由明光镇人民政府管理,成立环境卫生队,并设文明监督岗和365个卫生联防小组。环卫所管理主要干道9条,16个路段,约125000平方米,每2名清洁工承包一个段,负责路面的清扫和垃圾转运,共配有清洁工59名,汽车3部,小四轮拖拉机2台,小三轮吸尘机2辆,手推式板车16部,年清除生活和建筑垃圾三万余吨。近年来,每逢夏、秋两季均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大街小巷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个别偏僻地方仍有脏乱现象,对医院、饮食服务行业清洁卫生,尤须坚持经常化,健全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和监督。1985至1990年,先后在县城明光组织卫生大检查30多次,由于认真抓好城镇爱国卫生,加强文明建设,县城明光曾被评为全区文明城镇第一名,受到中共滁县地委、滁县地区行署表彰。1989年,1990年均连续被评为滁县地区文明城镇。
附:(一)县城明光旧建筑考

附(二)全县1978~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 单位:万元

附(三)嘉山县明光较大建筑一览表


(A)
附(四)1990年县城明光街道公共设施情况表

附(五)1948年县城明光街道简图

附(六)典型房屋建筑
民国21年(1932年)嘉山县府设于三界镇吴公祠内。吴公祠建于清代。分北吴祠堂和南吴祠堂、北吴祠堂及吴勤惠公祠,有房屋数十余间,青砖、灰瓦、杉木结构,面南有院。1938年日军侵占三界,吴公祠被毁。民国34年(1945),嘉山县府移至明光(今观音巷),有房屋10余间。建国后,1953年,建县府办公楼(今公安局)二层20余间,青砖、灰瓦、杉木结构。1955年又建县府机关大院,前后五进红砖灰瓦盖顶100余间办公室。1987年在县府院内新建一幢六层办公楼。
明光学堂遗址:在柴行巷北端(今县医院内),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座北朝南,前后两进30余间,砖、瓦、木结构。学堂内有一操场和一个篮球场,能容纳千余名学生。学堂两侧是民房。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明光后,学堂部分被破坏。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修建,1955年该学堂改为县人民医院。
嘉祐院(今旧县镇粮站院内):建于宋代,有大殿三间,院房10余间,砖瓦、木结构,院内地面铺设石板。民国8年(1919),嘉祐院失火,多数建筑被烧毁,并于当年进行修建。1966年嘉祐院遭到人为破坏,只剩下封火墙和院落。1982年,嘉山县人民政府把嘉祐院列为县重点保护文物,拨款2000元予以修缮。
二郎庙:(今明光镇北赵府村)建于元代,前后两进,前排3间,院内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2间,砖、瓦、木结构,系古庙建筑。庙前有一个土戏台和一尊石兽,相传朱元璋出生在此。现仅存遗址。
南大寺:又名李家祠堂(今明光铁路职工宿舍),建于清代,有3间面朝南大殿,东西两间寺房,砖、瓦、木结构。院内铺石板,走廊延伸,树木繁茂。建国后自然毁坏。
明光老站、新站:老站建于1911年,设有票房,候车室、货仓、露天棚式货场、地下道等。新站建于1974年,至此,老站除货场外停止使用。新站总投资1000万元,站内分1号、2号两个站台,中间有地下道相连。站台的两边均设伞式钢筋水泥雨棚,总长1000米。新站候车室与票房连在一起,总面积483.5平方米,行李包裹仓库面积104.5平方米。第六、第七轨道旁为货物站台,总面积751平方米,可容纳1000吨货物,货场有25个货位,货物站台总长1994米,另有一个露天货场,可容纳货物1500吨,货物装车线总长为786米,可同时装载55节车厢。
明光新火车站是津沪线上浦、蚌间较大车站,24小时上下行客货车212趟。车站现有干部3人,职工113人,属蚌埠铁路分局滁县车务段管辖。
东方红电影院:座落在柴行巷南端,1953年建造,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电影院门厅为二层楼,放映室设在二楼,有观众席位900个。礼堂前部有舞台,宽5米,长7米。
明光浴池:位于广场路中段,面西三层楼房钢筋、水泥、红砖结构,1981年11月建成开业。男女浴池设在二楼,男浴是通池,女浴是盆池,女淋浴设于一楼。
供销社商场始建于1985年,总面积3750平方米,位于车站路中段,与看守所相连,由本省砀山县建筑队承建。该商场主楼五层,一楼经营大小百货,二楼经营家用电器、纺织品等,三楼办公、四楼仓库。“供销社商场”五个镏金大字是安徽省书法协会会员张乃田题写。
邮电大楼由江苏省江都县工程队承建,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主楼四层,内设电务、电信、包裹室。新楼内增设一套现代化载波通话设备。1987年12月县城机关、厂矿、学校街道等均改用圆盘式自动电话。
二、集镇
本县集镇以县城明光为中心,自明光向南沿铁路线有卞庄、管店、三界(新街)、张八岭4集镇,自张八岭向东有嘉山集、平湖(农庄),明光向东沿明盱公路有魏岗、石坝、鲁山、涧溪4集镇,自涧溪向东南方有涝口、自来桥通往来安县半塔镇。向东北沿明旧公路有明东、苏巷、大郢、邵岗、女山湖(旧县)镇。向北沿公路有洪庙、桥头、古沛、高王、紫阳、潘村,沿淮河集镇自西北向东北有浮山、柳巷、泊岗、太平(原新工农庄)等集镇,向西北与凤阳县交界处有司巷,向西南有马岗,向东北有包集、津里、官山,全县共35个乡镇。其中区镇所在地有明光、三界、管店、潘村、苏巷、桥头、涧溪,至1990年属标准镇建制有明光、三界、管店、潘村、女山湖5个镇。建国后,本县集镇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逐步发展,1978年后,集镇建设逐步加强,1984年后,随着对土地加强管理和农村商品经济、乡镇企业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全县集镇规模和建设有了较快发展。1985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城乡建设部门和各区、镇、乡对集镇建设作出统一规划,制定乡镇建设规划方案,并报经批准,逐步实施,使集镇建设逐步走上法制轨道。1985年来,已经规划并报经县批准的有明光镇、潘村镇、管店镇、三界、女山湖镇及苏巷、桥头、涧溪等乡、镇。按照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和创建文明城镇的要求,根据当地财力、物力许可条件,有计划、逐步加强村镇建设。潘村、涧溪,辟修了马路,三界、女山湖、石坝、张八岭、官山、管店等地用上了自来水,泊岗乡新淮村太平乡及司巷乡司巷村、柳巷、古沛、石坝、津里、苏巷、张八岭、浮山老街等集镇房屋、道路均按规划建设,多数集镇面貌有了显著变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