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采种育苗
本县大部分山区、丘陵及沿淮平原农家均有植树习惯,家前屋后,池塘河边,栽桑植柳,习以成风。植树多靠移植野生树苗,有的选用树种点播。建国初,集体植树规模小,农场培育树苗多为楝、槐、椿等。
1952年,滁县专署林业部门派员至本县进行育苗宣传,提倡“家家采种,村村育苗”。全县各乡、村先后建立小苗圃,采集和培育本地树种,为群众性植树提供树苗。
1953年,本县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认真贯彻林业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县林业局按造林实绩,发给补助费,支持与鼓励乡村及群众植树造林。1954年,国营老嘉山林场建立,省林业厅先后派出林业干部多人到老嘉山开展育苗造林,工程师王兴序作技术指导,营造了杜仲林。老嘉山林场建立后,积极开展荒山造林和铁路沿线山区造林。1957年,本县国营紫阳、西桃园等林场相继建立,县先后派员到皖南等地采集树种。1962年,县林业局在明光韩大山和洪庙乡岗集新建一个苗圃场,动员群众广泛育苗,全县育苗2100亩,为全县造林提供了树苗。1964年派出人员去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购进紫穗槐、麻栎、核桃、中槐、榆树、杏树等树种,除供应县内各林场外,大力支援群众性造林,1988至1990年每年都引进一批优良树种,做好采种育苗工作。
二、群众植树
解放前,本县政府和区乡极少过问植树造林。每逢清明节时,百姓自发在家前屋后、村旁塘边、古寺墓冢附近栽种树木,留做自用。山区群众为谋求生计,除零星栽种树木外,还管护天然林木。据汪雨湘主编《嘉山县志手稿》记载:咸丰年间,清军为消灭太平军,在老嘉山等地大肆砍树木,放火烧山。因而这一带森林遭受浩劫,致岩山裸露,童山濯濯,除北坡尚保存一些阔叶植物群落,树木很少。民国16年(1927)北伐战争后,一些热心人士到老嘉山脚下营造垦植,一批用材林始逐渐恢复。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军民依靠山区和山林屏障,打击日伪军,日伪军又大肆砍伐树木。加上长期无人管理,至解放后,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等山岭大都成为荒山秃岭,树木很少。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及时作出“保护现有山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的决定。开始,农民只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和住宅周围植树。1953年组织农业互助合作社后,除每户自己植树外,集体进行小规模造林。县城明光确定大、小韩山、四姑山、龙庙山为绿化造林点,动员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居民植树造林。1955年造林规模扩大,对铁路两侧2华里内进行绿化。1955年冬,党中央、政务院提出“向荒山、荒地进军,12年绿化全国”的号召,本县各区、乡先后成立绿化委员会,实行“四包”即包栽、包活、包抚育、包工分,植树造林在全县各地广泛开展。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七年绿化安徽”的号召,揿起植树造林群众运动,一区一社集中造林,并采取“包山场、包成林、包抚育”和“定人、定活、定标准、定时间”鼓励大力植树。但不够扎实,不久又因“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和“共产风”,以致树木被砍伐,成林面积急骤下降,已植树木遭受很大损失。1962年至1965年,本县植树造林进入恢复和再次造林阶段,黑松和薪炭林有了较大发展。1966年至1976年,本县山区丘陵营造了一批杉树、竹子和油桐。1979年始,加强对林业的科学管理,由于农业生产趋于稳定使林业生产也得到同步发展。1982年,县在石坝乡召开大户承包山林会议,激发了群众积极性,29户农民联合承包小横山。1983年,全县营造成片林2300亩,其中黑松长势喜人,年可采黑松种约16万斤,价值约20万元。1985年,全县群众成片造林14332亩,其中松树1192亩,板栗53亩,义务植树44.2万株。1985年后,全县植树造林进入有计划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本县荣获滁县地区春季造林先进县,滁县行署颁发给奖旗、奖金。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五年消灭荒山,七年绿化安徽”号召下,本县各级党委、政府大力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1989年造林达19000亩。同时选择适宜地区积极发展果木林,全县千亩以上成片果园有11处,果林面积近5万亩,新绿化荒山5.5万亩,已挂果果林面积7450亩。群众中涌现出一批绿化和护林先进集体与模范。本县离退休老干部、原津里乡党委书记、鲁山林场场长李荣昌,年逾70,带头绿化荒山,在涧溪区白沙王乡毛山村荒山上奋战数年如一日,垒石保护水土,科学造林,引进栽山楂、苹果2500余棵,近年共收获山楂6000斤。带动周围农民绿化荒山,栽植果木,勤劳致富,荣获全国老有所为金鹰奖,受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赞扬,被省、地、县誉为当代愚公。自来桥乡桥南村农民王范举居住山区,积极育苗。1980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他收获粮食超万斤。1981年,带头育苗1.4亩,连续四年育苗收入1.16万元,承包荒山1500亩,绿化1347亩,在绿化荒山中勤劳致富,作出贡献。
三、林场造林
(一)国营林场造林
民国16年(1927),由马君武、马保之担任名誉经理的盈丰林业垦植公司在老嘉山脚下设立,属安徽省第五林区造林场领导,进行小面积垦荒植树造林,发展农牧业。另有一福群公司进行垦植,至抗日战争开始时撤消。
解放后,本县林业有所发展。1954年至1956年,根据中央提出的“以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方针,经省林业厅调查队勘察设计,于1957年至1959年本县先后建立管店、鲁山、紫阳、西桃园、卞庄林场,林场总面积136万亩;至1985年底,全县林场有林面积达25.52万亩,活立木约12万立方米。
设于本县沿铁路线管店镇郊的国营管店林业总场,原名老嘉山林场,1953年建场,场长司运修。1962年改为国家林业部老嘉山机械化林业总场,下设老嘉山三界、管店、卞庄4个分场。1968年改属省林业厅领导;1969年又改为建设兵团二师六团,下设沙河集、石门山、管店等分场;1976年9月又改称为省国营沙河集林业总场,复归省林业厅领导,并成立管店林校及管店林场。1981年10月成立管店林业总场,下设管店、卞庄、老嘉山、三界4个分场和1个林校,1983年林校迁去合肥。同年6月,又增加石门山分场(所属林地有嘉山县及凤阳县两部分)、红星分场 (林地均属凤阳县)。另设林业机械厂1个,石门山石英矿1个。1985年体制改革后下放属滁县地区行署管辖。场长杨士海,全场干部、职工1299人,其中工人1139人,林业工程技术人员69人。有林地209000亩,大都为马尾松、黑松、国外松。 1981年至1985年,间伐更新约5万亩,近10年间改造、主伐木材10万立方米,供应省内外各地。经过多年造、抚、管、护,使大片荒山秃岭变为郁郁葱葱的人工森林,改善了生态环境。1985年至1990年,全场每年经营面积达26万亩,有林面积达21亩,森林覆盖率为78.6%,木材蓄积量达71万立方米,竹类305万根。林场交通方便,总场办公室设于嘉山县管店镇郊,有京沪铁路直通,6号公路也直贯其中。自修简易公路20多公里,林道30多公里,防火道1991公里,全场已通电,通电话,有汽车28辆,拖拉机5台,喷雾机46台及带盘锯等机械设备。下属已有6个林场,1个林业机械厂,1个石英矿,1所中学。1978年后实行差额预算。1985年投资47万元,获利润45万元,30多年间,国家共投资1450万元,全场活立木蓄积价值约3550万元,竹类价值30万元,固定资产约400万元,连同活立木蓄积总计价值 3965万元,为国家创利税约3000万元。
根据省委、省政府“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决定精神,中共嘉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嘉山”的奋斗目标。县林业局作出具体规划,狠抓落实,组织区、乡、镇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8.6万亩,其中有林地26.2万亩(含果树4万亩),新造林成林面积2.4万亩,无林地9.15万亩;苗圃、疏林地8500亩,近年四旁植树7.71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58.4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18.0%。林业机构亦逐步健全,县林业局下设林业工作站、森林植物病害疫站和紫阳、鲁山、西桃园3个国营林场及1个苗圃场和木材公司并涧溪、三界、桥头3个区林业工作站。林业部于1988年抽查安徽省10个县造林面积和质量,嘉山县造林面积税实率为100%,全省平均合格率58.2%,嘉山县为63%,受到滁县地区行署奖励。
附:嘉山县国营林场统计表

(二)乡村林场造林
1958年,本县成立以社队为主体的涧溪公社祝岗、三界公社下祝、苏巷公社抹山三个林业队,从事林业人员100多名,发展侧柏,洋槐等用材林和柿、枣、桃、梨等果木林。1972年开始,大办社队林场;至1973年,本县社队林场达86个;1975年达126个,从事造林劳力1423人,经营面积44297亩;1977年达53914亩;经调整与撤并后,1985年,乡、村林场42个,其中乡办林场9个,村办林场33个,承包山林500亩以上的林业专业大户6户,承包山林6000余亩;1990年乡、村林场65个,其中乡办林场12个,村办林场53个,承包山林500亩以上的林业专业大户9户,并有一些以农为主、兼包林业的专业户,共承包山林20000余亩。
上一篇:第二节 树 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