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机农具
解放前,各类农活犁、耙、栽、割、打场、车水,均为人力操作,人畜同劳:用木犁木耙、牛拉人扶,收割用镰刀,脱粒用石磙,车水用水车,农民劳动异常艰辛。
1953年本县开始推广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不久,引进畜力圆盘耙、播种机、摇臂收割机等。1958年在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情况下,原属省农垦厅的潘村湖农场与潘村先锋人民公社合并,有斯大林链式拖拉机1台,链式拖拉机7台。1959年、1960年国务院先后奖给本县三界红旗人民公社解放牌汽车1辆,东方红54链式拖拉机1台,尤特兹45轮式拖拉机2台,德特20轮式拖拉机2台。
1959年冬,明光乡、涧溪乡成立拖拉机站。明光乡有拖拉机4台,国营白米山农场调给链式拖拉机2台,1960年涧溪乡自购堡托1台。1961年,县根据省政府关于农业机械较多的县成立国家拖拉机站,为社队农业生产服务的决定,将三界、明光、涧溪拖拉机收回。10月,在潘村成立嘉山县拖拉机站。1962年,从滁县调拨拖拉机1台,从肥东调拨拖拉机5台,经本县拖拉机站维修使用。1964年至1968年,省分配给拖拉机2台,从管店林场调拨拖拉机2台,从太和县拖拉机站调拨跃进汽车1辆,本县拖拉机站共有22台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1968年7月,县从农机无偿投资款中购买2台拖拉机交明东乡、女山湖乡使用。1969年,县拖拉机站机械技术状况较好,18台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折价给太平、潘村、柳巷、洪庙、马岗、明东、涧溪、苏巷、女山湖等9个乡管理使用。各驾驶员也随机下放,9个乡均建立了拖拉机站。1977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已发展到260台,其中国营8台,集体235台,农户有17台,全县有31个乡建立了拖拉机站,部分大队和生产队建立了机务队(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机的经营形式也由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过渡到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以民办农业机械为主的新阶段。至1983年底,社队经营的大中型拖拉机 128台,除自来桥乡拖拉机站集体经营4台拖拉机外,均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1983年底,全县大中型拖拉机达286台。
在小型农机推广使用中,1967年秋,本县首次使用手扶拖拉机进行农田作业 (常州产工农713两种,共有10台)。随着农村实行大包干即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3年底,全县共有手扶拖拉机2420台。1981年,山东泰山12小型四轮拖拉机引进本县,当年增至60台,适合个体农户田间作业,深受群众欢迎。1982年底全县小四轮拖拉机达416台,1983年发展到241台,1986年发展到2000多台,1990年发展到3000多台。
二、农机供应
农业机械供应自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1970年县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建立,隶属县农机局,承担全县拖拉机、中小型柴油机、农机具及零配件供应工作。公司接收县拖拉机站跃进汽车1辆和农机零配件,及县水利局、农机局库存零配件,开展对外营业,公司有职工12人。1975年又接收农机厂潘村修理点,并改设供应点。 1979年增设管店供应点,1978年白沙王点迁至涧溪。至1985年基本建成以明光为中心零配件供应网。
三、农机研究所
1978年,本县成立农机研究所。1979年,经省农机局批准,开展了硅胶体电并和江淮40拖拉机四系不拆卸检查仪等试制工作,在农机厂支持下,完成试制,机械平均寿命提高。1980年省拨经费7000元,继续进行硅胶体电并试制,并开展一些农机维修和整修工作。1983年至1990年,结合本县农业机械进行了项目研究,为农机研究和推广,加强为基层服务,开展了各项工作。
附:嘉山县(1949~1990)农业现代化水平情况统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