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与发展
民国28年(1939)5月19日,中共苏皖省委和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二营及四支队战地服务团由全椒、张八岭、嘉山集到达自来桥,积极宣传、组织与发动群众抗日,开辟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工抗会”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民兵组织。
1940年2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于自来桥成立,并建立民兵总队部,县长汪道涵兼任民兵总队长,张百锷为副总队长。各区设民兵大队,乡设民兵中队,广泛开展对敌斗争。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全县15个乡建立了民兵中队,人数达800余人。民兵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捉拿汉奸敌特,积极投入保家卫国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民主政府还委派群众工作干部张厚明深入基层,组织青年民兵进行抗日宣传。为使民兵具备作战本领,县民兵总队部成立后,开始以乡、保为单位进行集训,上军事课、政治课,使民兵获得简单的军事知识,如步枪瞄准和保养,刺刀、大刀、长矛的使用。并对民兵进行抗日救国,保卫家乡,誓死不当亡国奴等爱国教育。民国31年(1942),本县民兵武装蓬勃发展,有民兵2300余人。民国 33年(1944),盱凤嘉县武装委员会由秦言永、秦超先后担任主任,各区设民兵大队部,设大队长1人;各乡有民兵中队,配有脱产民兵中队长1人。在山区、平原、淮河两岸,民兵运用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和从日伪军手中夺取的武器,英勇打击日伪军,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保卫了根据地人民生命和财产。抗日游击战争中,本县民兵组织不断壮大,1944年春,盱凤嘉县成立武委会,专门管理民兵工作,秦超为武委会主任,并举办为期七天的民兵中队长培训班,培训一批民兵武装干部。民国34年(1945)7月底,嘉山县民兵人数达到2000余人。盱凤嘉县下辖潘村、紫阳、古沛、井头、女山湖、花园湖六个区,有民兵1000余人。盱嘉县下辖自来桥、涧溪、独山等区,有民兵1000余人。民国35年(1946)在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根据地大举进攻下,新四军二师部队及地方武装8月北撤,本县自来桥、涧溪、潘村、古沛、柳港等地均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民兵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许多未撤走的民兵和积极分子抓获被杀。1947年秋,盱嘉、盱凤嘉地区在党组织领导下,又开展了武装活动。1949年元月,嘉山全境解放,56个乡(镇)逐步建立民兵中队,民兵队伍大大发展,人数达5000多人。至1951年2月,成立嘉山县人民武装部,在县委和人武部的领导下,加快了民兵建设步伐。1951年,全县已有民兵8000余人。1953年起,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主任委员,县人武部负责人为副主任委员的嘉山县人民武装委员会1954年11月设立县兵役局,1953年,全县普遍实行民兵制度,一大批适龄合格青年参加,民兵人数发展到2万余人,至1954年,全县民兵达25680人,其中基干民兵9856人。1945年至1957年,全县民兵发展到38500人。1958年9月26日,毛主席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全县适龄男女公民踊跃参加民兵组织;县成立2个民兵师,18个民兵团,71个民兵营,355个连,男女民兵共118890人,其中基干民兵47781人。在大炼钢铁和秋收秋种中,还强调劳武结合,组织班、排、连、营突击队。至1962年6月,按照毛主席民兵工作要“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于每年冬春季节,对全县民兵组织都进行一次整组。1978年底,党的十一三中全会后,本县根据《民兵工作条例》,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调整,为切实减轻国家和人民经济负担,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1年,根据中央(81)11号文件,又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一次调整和改革,压缩年龄,缩小范围,减少人数,提高质量。民兵年龄规定为18~35岁,男性基干民兵18~28岁,女性基干民兵18~23岁,机关、事业单位不建立基干民兵组织。全县民兵由59540人,减少为49530人,其中普通民兵39815人,基于民兵9765人,普通民兵男性48715人,女性865人。 1980年,重新恢复复退军人预备役登记制,符合预备役条件的复退军人,恢复为一、二类预备役,服一类预备役的28岁以下。复退军人编入民兵组织中,1981年至 1983年,民兵总数为49580人。1984年,全县民兵为48546人,其中普通民兵 35971人,基干民兵12575人,男性民兵47802人,女性民兵744人。1985年为48650人,1990年为61150人。
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节省国防开支,实行寓兵于民,国家在对军队实行精简整编、大量减员同时,也加强预备役部队的建设。1983年8月,本县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滁县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8月31日在县第二招待所召开建团大会。张殿曾任团长,县委书记王昌太兼任政委。该团编制2148人,其中干部286人,战士1962人,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两个122榴弹炮营,一个火箭炮营,一个85加浓炮营,并设勤务排、指挥连、汽车连、担架连、修理连、卫生队、仓库等,具备了独立作战能力。机关人员中有现役干部14人,战士2人。
预备役炮团是以训练合格的民兵为主要兵源,吸收符合服一类预备役条件的复退军人和县内专业技术人员;预备役炮团配备了大口径榴弹炮、加浓炮、火箭炮、高射炮等;预备役干部战士分散于全县36个乡(镇),36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寓兵于民”,如有战事,一声令下,可立即成建制地开往预定战区。
二、民兵训练与活动
民兵训练
1939年秋,为了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以乡或保为单位进行集训,给民兵上军事和政治课,使之获得简单的军事知识。并对民兵进行战斗勤务,步枪瞄准和保养、射击、投弹及刺刀、大刀、长矛的使用,伏击、偷袭等内容的训练。为了培养抗日武装骨干,县总队于总队驻地周胡港办起一个教导队,培训民兵积极分子,许多青年民兵经过学习后,提高了政治觉悟,成为部队的骨干。如大徐郢青年民兵徐征发参加教导队积极学习政治、军事等知识,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骨干。民兵组织中的骨干,即是民兵小队、分队领导骨干,民兵组织已成为扩大抗日部队的主要兵源,不断有一批青年民兵参加新四军,并在每年发动群众参军时,有成批的青年充实到区队、县队和主力部队,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队伍。
随着武装斗争形势的发展,在广泛建立民兵的基础上,本县各地又从民兵积极分子中挑选精干的组成基干队、游击队、联防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民国28年(1939)3月到民国31年(1942),民兵根据主力部队作战需要,化整为零,打击日伪军。地方民兵也分散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先后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涧溪、白沙王、中嘉山、东西徐、独山、白米岗、梅陈寺等战斗近百次,参战3800余人,毙伤敌计5000余,缴获轻重机枪18挺,长短枪2300余支,以及弹药、电台、电话等大批军用物费。
1940年,日军调集熊谷师团、岩松师团及铃木部共7000余人及伪苏浙皖绥靖部队共17000多兵力,配合飞机24架,汽船30余只,向淮南津浦路东进行“扫荡”,从来安出动日伪军2000人侵犯自来桥、白沙王等抗日根据地。独三团和嘉山县总队在杨梅生、汪道涵等率领下奋起反击,在“一马三条路”(现涝口乡)打死打伤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缴获敌人机枪8挺,长短枪200余支。在1940年9月3日抗击日寇对淮南津浦路东的“扫荡”战斗中,自来桥乡民兵队长鲍义隆和民兵战士李士英各勇时伪军“三八”大盖枪一支,民兵大队长刘仲民智擒伪军9人。1943年春,日军占领浮山一带,潘村、紫阳区委组织民兵、群众在日军据点周围挖一条宽5米,深3米,长近6里的封锁沟,将日军围困,后打下了据点,消灭了伪军。民兵干部傅毓芳等还率领柳巷民兵集20余门土炮,轰击淮河日军来往汽艇,迫使日军船、艇不敢沿淮河南崖行驶。1943年春,张百锷为盱嘉民兵总队长,经常加强民兵军事战术训练。1944年6月,盱嘉办事处联合来六、天高,组织地方武装及民兵配合对日军作战,将张八岭至石门山150余里津浦铁路线毁坏数段,使日军中断运输两天一夜。民国33年(1944)6月驻凤阳县大溪河日军出动100多人,窜至嘉山县梅陈寺一带抢粮,盱凤嘉县总队配合区乡民兵在梅陈寺狙击日军,击毙日军警长彭池,缴获轻机抢一挺。次日,日军疯狂反扑,我抗日民兵古沛区队30余人同日军交火,激战三小时,敌伤亡甚众,迫使敌人撤退。这次战斗受到盱凤嘉县政府嘉奖。
同年8月,盘踞于明光、五河两县城的日伪军又出动300多人,对盱凤嘉县根据地进行“扫荡”。10月,紫阳、浮山等集镇沦陷。翌日,日伪军又向柳巷、泊岗一带进犯,沿途烧、杀、抢、掠。柳巷基干民兵40余名,一面组织群众“空室清野”,一面做好伏击敌人战斗准备。民兵埋伏在柳巷村西大沟口战壕中,敌人从浮山沿淮堤向柳巷进攻,民兵队长傅毓芳率基干民兵一齐向敌开火,日伪军死伤6人,被迫逃撤。一时间,柳巷基干民兵奋勇伏击日伪军扫荡的英勇事迹,传遍淮北苏皖边区,《拂晓报》曾登载此事迹。
民兵除在游击战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在较大的战役中也协助主力部队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嘉山县总队经常派出战士,配合区、乡武装民兵袭击日伪军据点,拔电线杆、拆电话线,破坏敌人交通线,并多次出色地完成护送首长和新四军伤病员安全越过铁路的艰巨任务,受到上级首长的表扬。由于基干民兵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也掌握了铁路两侧敌占区敌人活动规律。乌石山民兵大队长刘德荣经常率领民兵出色地完成运送弹药粮草,救护伤员,侦察敌情,维护后方治安,巡逻放哨,监视日伪军活动等各种战勤任务,配合主力部队主动出击敌人,勇拔日伪军据点,大搞破击战,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刘德荣还出席了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召开的“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1946年,国民党军对盱凤嘉县和盱嘉一带发动进攻,浮山、柳巷、紫阳、古沛等地民兵开展对敌斗争,阻滞敌人进攻。1947年至1948年间,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取得胜利形势下,在中共盱嘉来六工委和盱凤嘉县委领导下,配合武工队、民兵积极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冬,盱凤嘉县干部,群众和民兵为支援淮海战役,积极配合开展对敌斗争。1949年1月,嘉山解放,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令,3月10日,嘉山县成立支前指挥部,杨如新任指挥,林云峡任政委,区建立支前大队。为支援解放大军渡江,本县民兵、民工积极运送粮食480多万斤,柴草960多万斤及大批军需物资,并抢修铁路45公里,公路85公里,参加架修桥梁20多座。共有民工3800人,为解放军运送粮草,其中800名随军服务三个月,胜利完成了支前任务。抗日战争期间,本县民兵作战550余次,参战8700多人;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民兵单独作战160余次,毙伤敌2300余人。解放后,民兵训练和活动日趋正规化。1951年,县区设立武装部,加强对民兵训练与领导,民兵组织先后建立,武器装备更新。各级武装部门坚持劳武结合训练方针,抓民兵军事训练,保证以劳为主前提下做到人员、时间、内容三落实,受训重点为民兵基层干部和基层民兵。民兵基层干部均由县武装部统一组训,或由滁县军分区教导队代训。县武装部每年于三、四季度以20天时间,培训民兵中队长和专业技术骨干,普通民兵训练则由区乡(公社)组织,1958年8月全县民兵每年受训时间均在10天左右。
1968年,全国进行民兵军事大比武。这期间,本县民兵训练开展活跃,训练内容正规,时间抓得紧,民兵的军事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文化大革命”(1967~1968年)期间,有的人拿民兵武器参加“武斗”,导致干部群众伤亡。根据上级指示,民兵武器全部上缴县武装部兵器库封存,民兵训练也由此停止。1969年,为了防御外来敌人的侵犯,我县民兵组织又重新组建起来,并配发武器,开展正规训练。从1975年至1981年止,全县部分民兵装备自动和半自动步枪。
1978年9月,新的民兵工作条例规定:“民兵训练时间,每年度14~20天”。我县的民兵年度训练时间为14天,全县受训民兵6150人。此后每年坚持轮训一次民兵营连长。武装民兵普遍进行专业训练,非武装民兵进行基础训练,经考核成绩都在良好以上。民兵炮兵连完成实弹射击96.8%。
自1951年到1983年,全县民兵训练45期,参训285000人次。1981年,根据 (中发1981.11号)文件精神和总参谋部的规定,民兵军训按两年一周期进行,每周期30天,周期内应完成全县1/3基干民兵的训练任务,并保证合格率为95% (一周期30天完成一个兵的训练任务)。据统计,1981年至1984年,训练基干民兵
3200人,集训全县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6500人。女山湖公社(镇)女民兵排坚持劳武结合,即是生产上的骨干,又是保卫家乡的哨兵,她们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勤学苦练,较好地掌握刺杀、投弹、游泳、打坦克和单兵攻防等军事技术,多次实弹射击,均取得优异成绩。她们还坚持节日执勤,风雨无阻,曾查获20多个可疑人员,为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该排曾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并出席南京军区召开的民兵工作先进代表大会。
本县民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投弹、埋雷、“三防”(防空、防化、防原子)、“三打”(打飞机、空降、坦克)战术技术基础和军事理论学习。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从1985年起,民兵训练工作由原来以基干民兵为主,转移到以预备役部队为主,把单一步兵普通兵分散按比例训练,调整为预备役部队成建制的多种兵、多专业集中训练,尤其突出了专业技术兵种的训练。从1983年8月嘉山县预备役炮兵团组建至1987年上半年,共组织预备役干部战士训练6次,计130多天,全县受训人数达85000人次。预备役干部战士自觉参加训练,士气旺盛。由于训练成绩突出,预备役炮兵团受到安徽省军区和南京军区首长的表扬。
民兵活动
建国初期,县内仍有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土匪、帮会、特务组织经常进行破坏活动,时而造谣惑众,时而扰乱社会治安。从1950年起,全县民兵配合县大队及公安部门开展“肃敌剿匪”运动,先后破获了以吴传之为首的“国防部反共救国军战兵二厅二十三师”反革命组织22人;匪特黄学如、黄启、梁堤江等组织的“长淮总队”;王家福、吴超组织的“苏鲁皖反共救国军第五纵队”;包寿山在津里组织的“五县专员”等反动组织。在肃清敌特,围剿土匪的运动中,本县民兵作战勇敢,吃苦耐劳表现突出。1952年,张八岭乡青年团员、民兵徐际庄被授予民兵模范,并光荣赴京参加国庆典礼,见到毛主席。1957年,本县民兵工作开展出色,柳巷乡王元龙、管店乡涂登宝、明东乡潘发荣光荣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兵工作代表会议。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中央军委还奖授每名代表“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80发。1964年,全军大比武,我县三个民兵“尖子班”(管店民兵“钢刀班”、张八岭女子民兵“八二排击炮班”、县直属企业女子“六零炮射击班”),参加了滁县地区民兵军事大比武,获射击团体第一名。卞庄乡李姓姊妹俩选拔参加全省民兵射击比赛,双双获得优异成绩。管店民兵班被省授予“钢刀班”荣誉称号,并在全省范围内巡回表演;张八岭女子民兵班坚持劳武结合,曾多次被地、县评为先进集体,出席南京军工、省军区召开的民兵工作和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代表会议;县直女民兵班成绩显著,也多次受到军分区表扬。1964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我县民兵积极响应,成立了各种形式学习雷锋活动小组,为人民群众做好人好事。
1965年,潘村区遭受水灾,全区1200名民兵投入抢险战斗。“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兵中产生了许多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71年,县组织一个民兵团配合野战军演习,完成任务出色,受到野战军首长的表扬。
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县广大民兵带头行动,积极帮助社员发展商品经济,传授技术,提供信息,扶助贫困户。1983年8月,全国进行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我县广大民兵和预备役战士协同公安机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分子。1984年元月,罕见的大雪封锁了交通,在县委、县政府院一部署下,县人武部和预备役炮团党委联合下达紧急命令,近千名基干民兵、预备役战士奉命上路铲雪,保证了全县公路的畅通。同年8月31日,突降暴雨,全县二个集镇、八个村庄、7200人被洪水围困12小时,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全县动员民兵、预备役战士1000多人参加抢险。1984年9月,国家公安部通缉追捕持枪杀人畏罪潜逃犯“二王”(王宗舫、王宗伟),本县民兵接到任务后,配合公安干警,在县内各主要交通要道设岗缉捕。是年,县人武部在明东乡进行“青年民兵之家”试点。截止1987年6月,全县共创建“青年民兵之家”238个。“青年民兵之家”成了青年民兵开展“四有”活动传播精神文明的主要场所,他们用这块阵地,一边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一边向农民传授新技术。魏岗乡民兵为农民举办了养殖、种植、农机、禽畜防疫、果树栽培培训班。该乡果树专业户、民兵高立科,主动到附近六个村对32个生产队进行果树栽培现场指导,为群众提供树苗32000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民兵广泛开展勤劳致富活动,至1987年,全县民兵出现各种专业户641户,重点户870户。1987年7月,全县组织15000名民兵和预备役战士投入防汛抗洪第一线。县人武部政委杨玉璋、部长孟祥柱带领军事科干部分别深入到张湾、潘村、女山湖等低洼地带检查指导,并在潘村区组织集训了100名抗洪抢险突击骨干;对自来桥、涧溪两乡基干民兵进行应急试点;落实民兵、预备役战士25000人组成抢险救灾预备队,与解放军驻蚌埠某部共同担负抢险任务。民兵和预备役战士昼夜值班,掌握汛情,保证了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本县民兵和预备役战士,在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尖兵”作用。
附:嘉山县1951~1990年民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