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站点
民国21年(1932)安徽省政府发给天长1台英产门台子RCA—A16型六管收音机,这是天长县第一台收音机。民国22年6月,在县民众教育馆内建立广播电讯收音室。收音室每天晚间记录广播电讯,次晨缮写壁报张贴在十字街、市口、永丰门等处,并印送各机关。同年,分别在民众教育馆月台上、县政府钱粮柜门头和县保安大队部3处,外接3只广播喇叭,每天下午开放。民国24年,因县城收音机逐渐增多,收音室裁撤。
1952年初,在县文化馆楼上建立炳辉县收音站。当时仅有兼职收音员1人,匈牙利五管灯机1台,借用县工商联60w扩大机1部和高音喇叭两只。1953年配备专职收音员1人。1954年下半年收音站迁到县委院内,改为县城有线广播站,有专职人员2人。
1956年9月建立炳辉县人民有线广播站后,队伍、设备有了发展,到1959年设备基本配套,初具规模。广播队伍也有所发展。1959年以后,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缓慢。
1965年9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广播事业题词,广播事业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1965年除县广播站有广播人员6人外,6个区配备专职广播线路维护员6人,许多大队还配备了业余维护员。1968年,县广播站添置1100w收音机,有专用8826W柴油机1台,10千瓦发电机1部,602型录音机2台。1969年各公社开始兴建广播放大站,到1978年,共建29个,有扩大机30多台(机器总功率在1万瓦以上)、发电机20台、柴油机20台。各公社广播放大站还配备了电源柜、输出柜、唱机话筒等设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广播队伍不断扩大,器材设备向标准化方向发展。1979年县广播站自行设计制作3TC—Ⅱ集成电路广播程序控制台,实现了机房控制程序化。1980年兴建3层广播大楼,建筑面积920平方米,有标准化的播音室、机房、录音室、控制室、大播室等。1984年底,县广播站有上海产OY2×275w扩大机2台,602型录音机7台,广播专用收讯机1台,以及自备发电设备等。全县38个乡、镇全部建立放大站,大部分乡放大站放大机功率在500w以上,计有扩大机52台、输出功率2.3万瓦,录音机30多台,电唱机38部。汊涧、关塘、仁和集、金集、长兴、永丰等6个乡对机房进行了改造,可实行县对乡、乡对县集中自动控制。专业广播队伍发展到125人(含电视台人员)。1985年3月,在全省有线广播站设备技术指标评比活动中,县广播站的机房、机器设备技术指标经省广播电视厅测试得136.5分,在全省夺魁。当年县广播电视局被评为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单位。
二、网路
1953年县收音站只有两只高音喇叭,1公里长的广播线路。1954年线路增加到2公里左右,附挂在电线杆上,县城四门都装了高音喇叭,县直各机关、商店安装动圈小喇叭60多只。
1956年县委、县政府着手建设农村广播网,当年架设天长—汊涧的杂木杆广播专线26公里。其他乡镇均利用电话线传播广播,全县共建区、乡、村电话广播点40个,有大小喇叭800多只。
1958年,为适应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宣传,广播网建设又得到发展。农村广播线路发展到40杆公里,各大队基本上通上了广播(利用电话线),大队到生产队架了广播专线,全县计有喇叭1500只。1959年在10个人民公社建立了广播站。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全县广播线路损坏90%以上,通到大队的电话线全部遭到破坏,大队以下广播线路不通,天长—汊涧专线也只能通到石梁。
1963年至1965年,广播网建设得到恢复。修复了通往汊涧的专线,又架设了通往仁和等地的杂木杆广播线路13杆公里,到1965年,全县有广播专杆专线60杆公里(包括集镇延伸线),利用电话线通广播的100杆公里,其中大队以下广播线路5杆公里。
1966年至1976年,广播网建设高速度发展。1966年和1967年主要是整顿巩固已有网路。1969年开始普及广播网工作,9月成立县普及广播网办公室,建设广播线路,发展喇叭入户和建公社广播放大站同时进行。为了解决利用电话线广播影响电话通话的矛盾,1970年在邮电部门配合下实行广播载波化,并着手架设通往各区、公社的广播专杆专线和通往大队、生产队的线路。1971年全县23个公社全部建成了广播放大站,有小喇叭68530只,喇叭普及率达76%,县至各公社广播专线达42杆公里。1973年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以后,专杆专线的建设又加快了速度,到1976年,全县29个公社全部建成广播放大站,大部分大队建立了放大室。架设县至区、公社、镇专杆专线174杆公里,喇叭增加到75450只,普及率达80%,架设公社以下广播线路280杆公里。但由于不顾农村经济条件,片面追求速度,放松了质量要求,缺乏计划性。广播杆先用杂木杆、毛竹杆,又换成杉木杆和自制的3.5米翻模水泥杆,还有的公社使用石条杆,1976年以后,才逐步更新为予应力水泥杆。从1969年至1976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共拨款100多万元修建广播网,由于质量不过关,加上预防地震期间,大批广播杆被挖去搭盖防震棚,全县广播网路损坏严重。
1978年以后,特别是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迫切需要从广播中了解党的政策和时事形势,学习科学技术,掌握信息。县按国家广播事业局制订的《农村有线广播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规程》对广播网路进行整顿和提高。1979年以后扩建了广播水泥杆构件厂,扩大水泥杆产量,以更换不合格的广播杆。1984年全县3929个生产队有3814个通上了水泥杆专线,线路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当年在全省有线广播传输线路和用户收听设备技术质量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至1985年底,全县共架设县至区、乡双线304公里,县至乡单线44条公里,乡以下单线4105公里;共有广播喇叭88312只,村通广播普及率为100%,户通广播普及率为88%,覆盖率为100%,有村广播室147个。
三、编辑、播音
县人民有线广播站成立后,每天播音3次,开始自办节目,内容有地方新闻、专题讲座、领导讲话等。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为适应政治形势和宣传的需要,每天广播次数增加到5次,除早、中、晚3次正常广播外,上、下午还对县城播放工间操,全天播音8小时左右。自办节目约占四分之一,其中自办文字节目在1小时左右。自办节目除地方新闻外,还举办“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好”、“工交财贸”、“民兵生活”、“比比看、看谁先进”、“诗与歌”和天气预报等专题节目。稿件来源除了各公社的骨干通讯员以外,主要依靠《炳辉日报》、县委通讯组和县委农业生产综合办公室提供。在节目形式上有新闻、通讯、评论、小小说、配乐诗歌、录音报道等。自办文艺节目,主要播放本县广大群众喜爱的扬剧、淮剧等,还经常搞剧场实况转播,请专业剧团和参加汇演的业余文艺团体来站录音等。
1960年以后,自办节目的稿源发生困难,专题节目全部停办,改为全县“综合节目”,全天播音时间缩短到4小时左右。1962年以后,国民经济好转,广播宣传也得到恢复,地方新闻和一些配合党委中心工作的专题节目也开始举办。当时举办的专题有“大办农业”、“农业学大寨”、“学习雷锋”、“农业科技”等。
1967年以后,县广播站一度实行“军管”,主要转播中央和省电台节目,专题节目停办,地方新闻很少。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广播宣传中形式主义的东西仍然较多,节目不够活跃。1979年开始,县广播站对节目内容大胆改革,先后自办的节目有:《新闻节目》、《天长快讯》、《农村节目》、《农业科学技术讲座》、《谈古论今话天长》、《警钟长鸣》、《报刊文摘》、《文化与生活》、《青年之声》等,还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随时举办专题节目。自办文字节目的时间每天达75分钟。其中《新闻节目》和《农村节目》,为全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农业科学技术讲座》专题节目,除了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农业科学技术讲座外,还请农技人员进行广播辅导。从1979年到1984年平均每年编写科技稿件400多篇,讲座140多讲,仅蚕桑、棉花、饲养家禽、养鱼、养兔、养花等专题稿件就有1200多篇,350多讲。
1980年以前广播的文艺节目基本上是以转播中央、省电台为主,从1980年起逐步添置了一批胶带,并录制了一些评书、曲艺、广播剧、歌曲、戏曲等文艺节目,到1984年,已有文艺节目胶带近300盘。在此期间,县广播站注意改进文风,努力做到真、快、短、活、新,不断提高编、播质量。
1981到1983年在全地区节目评选中,天长县的新闻、农村节目都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在1984年2月举行的全省优秀节目评选会上,县广播站《农村节目》获得一等奖。记者采写的新闻《杨村手表带厂十二生肖手表带打入北京市场》,在1984年全省广播稿评选中获优秀新闻奖,并被推荐参加1984年全国优秀广播稿评选。县广播站采写播发的新闻“一贴小处方,查出大问题”在1985年全省优秀广播稿评选中获一等奖,并获全国广播好稿评选二等奖。
上一篇:第一节 报刊
下一篇:第三节 电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