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方报刊
《三言两语》民国19年(1930)7月,天长在外求学的宣小谱、欧阳汶、杨万杰和宣国华(谛之)等人回到天长,以力社的名义创办,8开油印。报上抨击了新军阀混战,并提出了一些激进口号,很快被国民党天长县党部和县政府发觉,将宣小谱、杨万杰、宣国华、宣浩平逮捕,小报停刊。
《天长导报》国民党天长县党部主办。创办于民国22年,民国24年5月13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核准登记。4开4版,内容主要是从《中央日报》、《新闻报》中剪辑的国际国内新闻及本县地方新闻。开始每期送扬州铅印,后改在本县石印。一、二版为国际国内新闻,三版为地方新闻,四版为副刊。因内容贫乏,订阅者很少,经费不得不由各机关、学校及大商店摊派。民国26年底,日本军队侵犯天长县城,该报停办。后迁至铜城以油印复刊,仅刊登由广播收听来的国民党军队“放弃某地”、“转移某地”的消息而已。民国29年4月,国民党天长县党部和县政府逃离铜城,该报再度停刊。民国35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天长后,《天长导报》于11月前后复刊。内容多是攻击共产党的言论和吹嘘国民党的虚假军事消息。每期300份,后减至100份。先为两日刊,后改为日刊,在天长城内石印,民国37年1月送南京铅印,但仅出8期就再度停刊。民国37年3月17日,《天长导报》再度复刊,仍为日刊,在县城石印,4开4版。主要转载国民党报纸和中央广播电台消息,同时报道地方新闻。民国37年底天长解放前夕告终。
《今天》民国24年春,原共青团员朱兆菼(造坦)、华林、徐显祖(速之)、周元斌(原冰)、郁怀群及陈舜仪等人为宣传抗日,组织“今天学社”,学社办了石印刊物《今天》。三日刊,每期约200份,赠发。主要编辑者为郁怀群等,内容多为抨击封建势力,宣传抗日救亡。约在6、7月间,因为朱兆菼在《今天》发表《从大粪谈起》的短文,触犯了地方士绅张洛英等人,遂由县政府出面,强令停办。
《战生》“今天学社”被迫停止活动后,学社成员又于民国25年春夏之间组成“行知学社”,并创办《行知》周刊,在《天长导报》上定期刊出。民国26年9月《行知》周刊结束,学社另行创办《战生》周刊(取战则生、不战则亡之意),石印,赠发,经费靠募捐,主编徐显祖。创刊号上刊登了华林写的《战乎降乎》的社论,宣传抗战。周刊还发起过一次青年要求进行军事训练的签名活动,反应强烈。计出4—5期后停刊。
《天长快报》民国26年日本侵略军侵犯县城后,《天长导报》停刊。在筹备复刊时,原报社工作人员李铭旗、陈长年(绍彭)等因不满导报社社长鲸吞报款,遂另办《天长快报》。民国27年1月26日创刊,石印,日刊,4开4版,印数在300—600份之间。主要刊载靠收听广播后整理的广播电讯稿件,多报道当时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消息。县城沦陷前夕停刊。
《青年战线》民国27年4月底,天长进步青年成立“天长县青年救国会”并创办三日刊《青年战线》。4开4版,石印。内容主要有:分析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号召民众投身抗战等。8月,青年救国会转入地下,《青年战线》停刊,共出40余期。编辑者主要为周元斌、徐显祖、王济材等。
《动员旬刊》民国27年上半年由天长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办。16开,石印,该刊掌握在进步青年陈舜仪等人手中。所刊徐显祖《阐国际战线》、周元斌《文化在新生》等文章,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批驳亡国悲观思想,甚有影响。
《一日报》民国27年秋,由天长进步青年何大启、李铭旗、曹连生、许嗣宗、崇汝喆等创办,旨在砥砺斗志,宣传抗日。该报油印,不定期,前后仅出刊三五期即停办。
《新铜城》报民国29年7、8月间,由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区(铜城区)主办。油印,8开两版,不定期。稿件多时,每天一期,少时5—6天一期。主要分送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本区各乡干部(包括民运干部)。每期约30—40份。内容主要围绕全区中心任务,报道形势,指导工作。稿件少则几十字,多亦不过二三百字,短小活泼。9月底停办。负责编辑的有张弓、石明之、纪元。
《新天长》报民国29年6月,由县抗日民主政府主办。油印,4开两版,有时也出8开两版。一版主要是社论、县内要闻、重要经验介绍、重要文章等。二版是各根据地(主要是路东根据地)要闻、国际简讯、县内情况通讯报道,小言论等。报社在各区乡聘请了一部分通讯员,并成立有社论委员会。《新天长》报不定期,大致每周出1—2期,每期印数在100~200份之间,民国31年春停办,共出30多期。负责报社工作的主要为何大启、纪元、周浣容等。
《炳辉日报》1954年,县委宣传部曾创办不定期油印《炳辉快报》。1958年各地大办县报,县委于5月1日创刊《炳辉报》。该报为县委机关报,旨在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中心任务。创办时为8开4版。五日刊,铅印。当年9月1日起改为三日刊。后由陈毅副总理题写报头,改名为《炳辉日报》,仍为8开4版,版面安排:一版要闻,刊载县内外重要新闻和社论;二版为工农业生产新闻,也登载各区生产、交售进度情况和科技资料;三版为副刊和文教卫新闻;四版为新华社电讯稿,稿件靠收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消息。1960年1月5日炳辉县改名天长县后,《炳辉日报》于9日改名《天长日报》。同年6月1日更名《天长报》,改为4开4版,隔日出刊。年底,接上级关于县级不再办报的通知,于12月29日停刊,终刊号为865期。

二、驻设天长的上级报刊
《新路东》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机关报。民国29年底创办于天长县张公铺西北的檀树湾,后迁至冯家营,民国31年迁至来安县陈家砖井。报头为邓子恢所题。初为8开4版,三日刊,一度改为日刊,后为两日刊。第一版地方新闻,第二版国内新闻,第三版国际新闻,第四版副刊。初为油印,民国31年后改为铅印。创办时,国内、国际消息要到二师师部去取新华社电讯稿,民国30年后配备收发报机,可直接接收延安新华社电台发出的消息。报纸发至路东根据地各县党、政、军领导机关,后来印至2000多份,发至区乡。《新路东》前后共发行近600期,对团结人民,宣传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33年4月,改为《淮南日报》。前后在报社工作过的有许思潮、包之静、李超、米纳、杨丹平等。
《路东农民》是面向广大农民的通俗刊物。民国31年由津浦路东文化界抗敌协会(简称“路东总文抗”)主办。32开本,100余页,每月1期。报道根据地抗日斗争形势,宣传抗日活动。形式活泼,除新闻报道外,还登载小戏曲、故事、快板、顺口溜、三句半、对口词等。前后参加编辑的有蒲风、江平秋、田野等。作木刻插图的有古元、米纳、冯仿、高治平等。民国32年初停刊。
《淮南日报》中国共产党淮南区党委机关报。民国33年4月1日由《新路东》报改刊。民国34年冬,社址由来安县陈家砖井迁至天长县张公铺小李庄北;民国35年4、5月间迁至天长县城西门东岳庙内。8开4版,铅印,发行量在2000至2400份左右,最多5000多份,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影响较大的报纸。内容主要为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报道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情况。形式活泼,有政论,有通讯,也有故事、说唱、活报剧、诗歌、漫画等。缪文渭创作的著名剧本《生产互助》、周世民《李桂五的故事》和菡子的小说《纠纷》都曾在该报连载。先后负责报社工作的有包之静、石竹、江平秋、俞仲武、岳昭、李广钧、苏苏(钟望阳)、李超、林克、郎桂荣等。报社设有编辑部、发行部、通联部、印刷厂等,计100多人。有收发报机,可直接与延安新华总社通报。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向淮南解放区发动进攻,《淮南日报》社撤离天长,后奉命停刊。抗日战争时期《淮南日报》在天长共出报纸约150期。与《淮南日报》合署办公的新华分社,称为“新华社天长分社”,社长为范长江。
民国35年7月21日《淮南日报》在小河东复刊。复刊后为二日刊,8开两版,有时也出4版、6版。随着部队南下,淮南解放区的恢复,报社先后驻天长铜城、何庄、汊涧,民国38年7月停刊。
《淮南大众》是面向农村,以农民为对象的通俗读物。民国33年春节在来安县陈家砖井创刊,后一直随《淮南日报》社在天长张公铺及县城编辑出刊。创刊号为32开本,约60页,印数2千多册,第二期改为16开,80页。民国33年4月以后,改为16开不定期报纸,七日刊,后又曾改五日刊、三日刊等。民国33年下半年起又改为8开报纸,周三刊4版。《淮南大众》是当时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发行量最高的刊物,最多达5000多份,每个村都发到,大多数互助组也可以看到。许多互助组还建立了读报组。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天长,《淮南大众》由周三刊4版改为两版,机器、铅字都搬到船上,随时准备转移,但仍坚持出版。在撤至宝应湖西的金沟镇后奉命停刊。共出约130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广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