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师范学校
清宣统元年(1909),首开天长县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校址在石梁书院旧址(今实验小学),有学生30余人,分正课、附课两班教授。
民国3年(1914)创办天长师资讲习所(又称小学教师讲习所),所长宣啸秋。民国5年后,毕业学员1个班。
民国17年开始筹建天长县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民国20年2月,县立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正式开办,附设于天长初级中学内,当年招收新生35名,有教职员8人,常年经费3800元。开设课程有:简易教学原理、乡村教育、心理学、党义、国文、代数、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图画、动植物学、卫生学及各科教学法等。任课教师多为大学毕业生,教学水平较高,民国21年底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停办。
民国35年10月,天长县初级中学于校内设立简易师范科,当年和次年连招两届学生,每届1班50人,学生来源于高小毕业生,学制四年。除外语外,课程均同县立初级中学,学生毕业后可获待聘教师资格。民国37年底解散。
1951年,炳辉初级师范学校创办,校址在今县人民武装部,县长方碧溪兼任校长,学制三年,学生来源于高小毕业生。1954年并入炳辉初级中学,更名为“炳辉初中初师班”,开设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卫生学、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1952年以后,增开各科教学法。1955年暑假停办。该校先后招生两届2个班,学生100名。
1958年春,恢复炳辉初级师范。1960年更名为天长师范,校址在二横山(今县委党校)。该校先后招生3届12个班,其中1958年招收2个初级师范班,1959年招收4个中等师范预备班,2个初级师范班,1960年招收1个初级师范班,1个外语班,2个幼儿师范班。1961年停办。
1972年春,天长“五·七”大学即原农业技术学校成立师资训练班,受滁县师范委托代训中、小学师资,学制两年,课程与滁县师范同。1977年增设艺体师资培训班,招收学员1个班。1979年7月,改设为安徽省天长县师范学校。当年面向滁县地区招收4个普通师范班,学生206名,学校有职工32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学制3年,开设政治、语文基础知识、文选与写作、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代数与初等函数几何、小学基础理论与教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及音乐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美术及美术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卫生、生物学等课程。另外根据农村小学教学需要,增设了口语训练科目。1984年被省教育厅列为中等师范学校教改试点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和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拟定的《肥西师范、天长师范教育改革试行方案》,学校制定了实施计划。1982年起,开办进修班,招收尚未达到中专学历的在职小学教师,学制两年。1985年有中等师范3个班,在校学生156人,另有教职工54人,进修学生77人。

二、卫生学校
1958年8月,经安徽省教育厅、卫生厅批准,炳辉县卫生学校创建,校址在石梁。当年8月,招生1个班,学员50人,有教职工6人,设文化、业务课两科,学制原定五年,学员进校一年零两个月后,省教育厅、卫生厅通知停办。
1972年和1979年,天长县人民医院曾两次举办“卫训班”,为滁县卫校代培训护理人员。1972年4月招生15名,由地区统一考试录取,学生下半年进校学习,开设的课程与滁县卫生学校相同,学制两年。1979年冬招生28名。
三、矿业学校
1959年2月18日,冶山矿业学校正式开学。校址在冶山矿区,学员系35岁以下具有高小毕业水平的矿山工人。36名学生分为甲、乙两班,学制两年,半工半读,每周上课、劳动各3天,课程设有:政治、矿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除《矿物》是选编教材外,其他均用初中课本。每周开18课时,每天6个课时,1961年停办。学员毕业后大都分配到矿区担任基层领导或技术员。
四、农业学校
炳辉初级农校1958年创办,校址在关塘公社境内塔山脚下。是为本县第一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半工半读,当年招收1个高中班、4个初中班,有学生250人,教职工28人。学制3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与农业气象、化学与土壤肥料、植物与作物栽培、动物与家畜饲养、农田水利常识、农业社经营管理等课程。
初建时校舍简陋,师资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亦不足,全校师生边上课、边劳动,以增加经费来源,改善学校条件。至1961年,共招收6个班,学生320人。1962年停止招生,1963年停办。由于勤工俭学成绩显著,学生学习成绩优良,该校曾4次出席省、地区先进集体代表大会,1960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天长县农业技术学校1964年创建时称“天长县农业职业学校”,校址在石梁,1965年春迁往上泊湖,当年秋季招收1个初技班、1个中技班,学生86名。当时上泊湖是杂草丛生、白水茫茫的荒湖沼,师生搭草棚,睡地铺,插柳为界,围湖造田。经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建成4幢教室,两幢宿舍,开出农田90多亩。1965年秋,该校招收农技、农水两个班,学生100名,有教职工19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1965年底,改名安徽省天长县农业技术学校。1966年招收两个班,学生100名。新生进校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上课。这一时期天长农业技术学校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三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田水利、农业机械、植保、制图等课程。
1969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将农业技术学校更名为“天长县五·七农业学校”,1970年5月更名为“天长县五·七大学”。先后举办“五·七”师资训练班以及农技、医护、兽医、机电、拖拉机驾驶等人员训练班;1977年和1978年还招收过5个高中班,1979年7月改设为天长师范学校。
平安农垦学校1966年3月20日正式开学,校址在平安,由县教育局、民政局、劳动局、农林局合办,县长余文斌兼任校长。当年招新生两个班,100人,学生来源为县内小集镇知识青年,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农技等。开学后因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文化课几乎未上,学校种地500多亩,学生整天忙于建校和农田劳动。1968年7月停办。
五、农业中学
1958年,本县石梁等地创办3所社办农业中学(初中),合计招生4个班,学生240名。1960年,农业职业中学发展到9所,在校学生415名,教职工35人。当年即因经济困难,相继解散。1961年农业中学逐步恢复招生,12月,芦龙公社九里大队办起一所走读业余农中,农闲半日制上课,农忙放假参加农业劳动。1962年,全县有农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909名,教职工53人。1966年又办起了虞洼、老山、城南、龙西、埠南、张铺、釜山、平安、蔡河、保安、湖滨、高庙等12所初级农业中学。农业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等4门课程。二、三年级视情况设理化、卫生常识等课。农业知识课教材使用安徽省科普协会编印的“农业科学技术课本”,生理卫生自选教材,其余均用全日制初中课本。“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农业中学部分停办,部分转为普通中学。
1977年,为试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于天长公社七里大队创办农中1所。1981年全县农中发展到3所。1982年,县教育局制定教育改革规划,对全县初中采取“并、调、改”的办法,将109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改办为9所农业中学,同年,将平安中学高中部改办成农业职业高中班。1983年,关塘中学高中部改为农业职业高中班。1985年,全县计有农业中学7所,在校学生1109名,教职工38人。
1980年以后,农业中学除开设与全日制中学相同的课程外,均设农业技术课,县委、县政府从农业部门协调专门人员担任高中农技班教师,教育局利用暑假举办农技教师培训班,学校聘请农艺师、农林师兼课,关塘、平安两校农职业高中班还开设了缝纫、花卉、农机、家用电器、饲养等课程,以适应社会需要。
公社(乡)办农业初中学制三年,农业高中学制两年,办学形式因地制宜,多种多样,有走读、住校、闲时学习忙时劳动、全天学习集中劳动等形式。

1985年全县农业中学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