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学校
民国14年(1925)暑假,天长一批在沪读书的学生回乡,在县立第一小学开办暑期初中补习班,负责人宣啸秋,有学生40多名,暑期结束时停办。同年,天长私立志成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研究部,有学生30余人,至民国17年停办。此系天长最早的中等教育。
民国17年,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天长创办县立初级中学1所(又称县立第一小学附设初中班),当年招生两个班,学生约70人。校舍附设在县立第一小学(今实验小学)内,常年经费3000元,校长宣啸秋。至民国19年秋,有3个年级3个班,学生100余人。民国20年春校址迁于儒学内。民国23年学生116人,其中女生12人;教职工14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兼任教师1人,职员4人。民国26年增设义务班。民国27年冬,日本军队侵占天长后停办。
民国30年秋,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镇西李家长庄创办天长中学,学生100多人,来自淮南津浦路东各县抗日根据地。次年春,该校并入淮南津浦路东各县联合中学。
民国32年9月,中共淮南区委在天长铜城恢复原淮南联中,改名淮南中学,次年与来六中学合并,迁到盱眙县古城,改为淮南公学。民国34年8月,该校普通班改为天长中学,迁驻天长城内儒学旧址,设5个初中班,学生近200人,教职工20余人。民国35年7月,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学校随部队北撤,月底停办。
民国35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占天长后,恢复了原天长县立初级中学,校内初中5个班,学生200人,教师40余人,职工5人。次年,安徽省教育厅在天长又创办安徽省立天长中学,设高一和初一各1个班,高中班60人,初中班70人。民国37年底天长解放前夕,县立初级中学解散,省立天长中学随县政府迁到皖南屯溪,不久亦解散。民国38年初,中共炳辉县委、县人民政府恢复县初级中学,称炳辉中学,县长许彩文兼任校长,教职工仅6人。学校克服多方面困难,迅速开学上课,当年招生2个班,79人。1952年秋,班级增至7个,在校学生657人,教师35人。此后,县普通中学教育逐年发展,1957年创办汊涧初级中学,1958年炳辉初中增设高中班。至1965年,全县已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共1374人,教职工124人。“文化大革命”中,普通中学畸形发展,1976年全县共有完全中学10所,初级中学32所,在校学生共17381人,在校学生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长近12倍,而校舍、设备、师资却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1979年以后,逐步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初步改变了中等学校结构单一的状况,中等普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全县共有普通完全中学7所,普通初级中学32所,在校学生共19717人。
二、学制、课程

1949年至1966年,本县普通中学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秋季始业。1968年秋,开始实行“二·二”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69年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1970年取消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直接升入高中。1972年,全县中学改为“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78年恢复中考制度,同年恢复秋季始业,从初一到高二各级依次延长半年。1982年秋天长中学,1983年秋汊涧中学、铜城中学,1985年天长二中改为六年制全日制中学,实行“三·三”制。
1950年,炳辉初级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化学、物理、历史、地理、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1951年改自然课为生物课。1952年初中数学分为算术、代数、几何,生物课改为动物、植物、生理卫生。1954年秋,初中停开英语课,1955年初中增加世界古代史、政治常识,1956年,语文分为汉语、文学两科,增加工农业基础知识课。1958年文学、汉语合并为语文,工农业基础知识改为生产基础知识。高中增设后,除增开俄语外,其余均同初中。1959年高初中增加生产劳动课。
1966年,俄语课停开,1968年增设“天天读”(每天读马、恩、列、斯和毛泽东著作)课程,停开历史、地理。1969年三角、几何、代数合并为数学,物理、化学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体育改为军体。1970年增设英语课,1972年以后,中学课程渐趋正常,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农业基础知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78年秋,使用全国十年制中学统编教材,卫生课改为生理卫生,增加生物课。1983年秋,初中增设农业技术课。1985年改全国统一课程。
三、教学
1949年至1952年,县文教科每年举办“暑假教学工作研究会”,中学教学主要学习解放区教学经验,废除旧学校体罚学生的陋规,反对“填鸭式”教育,提倡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1953年以后,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推广苏联教学经验。1957年至1960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围绕“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教研活动,各中学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参加工厂、农场劳动,县教育局教研室创办了《炳辉教育》(后改为《教育通讯》),总结传播教改经验。1961年,围绕贯彻《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初稿)》,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县成立中心教研组,以天长中学初中部为基地,组织观摩教学,进行专题研究。
1964年至1966年夏,围绕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县教育局还组织调查了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要求所有作业、练习保证在课内完成,只举行期终考,不另举行毕业考。
1966年至1976年,教学秩序混乱。经常“停课闹革命”,考试制度一度被取消,升学采取推荐的办法,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愿教,教学质量差。
1978年至1984年,县教育局组织初中语文、政治、数学,高中政治、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教材讨论会100多次,在16所中学开展50多次公开教学,县教研室1979年创办《天长教育》作为教学研究的阵地。天长中学1976年起建立电化教学室。此后,有条件的学校逐步配备了放映机、电视机、录音机、电唱机、幻灯机等电教仪器,各中学均建立了图书室,订有各种报刊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还有计划地开展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百科智力测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建国以后,注重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1952年,各中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教育。1963年后,全面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风气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1980年起,各校全面贯彻《中学生守则》,天长中学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语言美》、《文明礼貌十项要求》等细则,在校内推行。全县各中学每年评选一批“三好学生”和“学雷锋标兵”。从1980年起,县教育局、共青团县委、体育运动委员会每年均联合召开“三好学生”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附:天长中学简介
天长中学的前身系天长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7年创办于县立第一小学(今城北小学)内,首任校长宣啸秋。民国20年春迁入儒学。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停办。1958年设高中班,1979年定为地区重点中学。1985年共有24个班,其中初中、高中各12个班,在校学生1307人,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

校址原为明清时期所建孔庙,30年代初有宅院4所,每所宅院有瓦房4进,天长解放前夕已破烂不堪。建国后,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办公和图书楼、大礼堂、宿舍楼等。1976年起建立电化教学室,近年逐步配备了放映机、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唱机等电教仪器,1984年建语音电化教学室,并建300米跑道的运动场一处。高、初中教材上需要的演示、实验仪器也基本齐全,学校图书室藏书近万册,校园遍植花木,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地区同类学校中较高。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均衡发展。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38人参加高考,录取33人。1978年至1984年,共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517人。1983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学校,教育部、中华教育工会授予“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并授予每个教师“为人师表”纪念章一枚。1985年该校学生海燕、周昕分别获全省文史类、外语类高考总分第一名,为全省前所未有。

中学教育发展情况

1985年全县普通中学一览表


1971—1985年全县录取高校中专人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