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26年(1937)5月,天长县政府架设了经杨村、铜城至盱眙县的长途电话,有50门和10门总机各1台,装西门子和瑞典式话机9部,杆路长度为170杆公里,员工6人,经费由县财政列支,每年1200元左右。民国27年总机设备随县政府迁铜城,至民国29年初中断。
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县政府重踞县城。9月,成立长途电话管理处,恢复到盱眙的长话线路,但始终未能保证畅通。
1950年,县人民政府利用驻军设备,架设了天长到滁县的单线线路,安装10门交换机1台,供县委、县政府等几个单位使用。1952年5月,县邮局开始代管长话业务,分别在县城和铜城镇设立服务点,开办民用业务。但因线路质量差,声音小、串音大,业务量很小。1954年以后,对炳辉一滁县线路进行整修,改为双线。1957年,服务点发展到9个,年业务量发展到0.21万张。1959年,曾安装单线载波机1台,长途会议终端机两部,1961年拆除。1971年,将原线路更新改造并安装3路载波机及20门磁石交换机1台,声音较前清晰,初步解决了省际通话的困难。1972年,全县长话线路发展到6条,去话2.03万张。
1980年以后,增加载波机、磁石交换机等设备,1985年,全县共拥有3路载波机3台,12路载波机1台共21路,磁石长途交换机4台150门;人工长话电路发展到16条(其中载波电路13条),合肥、南京、扬州各两条,汊涧到滁县1条,县委机要科和县公安局各租用1条。全县年去话11.07万张。
农村电话民国26年,天长到盱眙的长话线路建成后,即在杨村、铜城附设通话点,用于联系公务。随后又架设了县城经汊涧到东王庙和县城至铜城、小关、东阳的线路。日军侵占县城后,先后架通了县城至到护桥、仁和、金集各据点的电话。民国35年,天一盱长话线路恢复后,仅在铜城、杨村设两个时断时续的通话点。此后,通过摊派架设到各乡镇的电话,但未能畅通。
建国初期,农村电话基本用于机关公务,一律免费。1952年,邮电部门代管农话,县人民政府投资3.4万元(折新币)组织县电讯架设大队,架设了县城到8个区的8条计145杆公里的单线电话(其中利用原杆线65公里),并在铜城开办电信代办所。农话交换机容量发展到35门,用户15个,装话机20部。1956年,农话线路发展到250杆公里,架空明线397条公里,交换机容量100门,用户72个,共装话机58部。
1958年,农话管理权下放到基层,提出“乡乡装总机,社社通电话”的口号,各公社、大队紧急架设线路。当年农话线路发展到705杆公里,架空明线895条公里,全县25个乡镇装上了总机,140个农业社(后称大队)、130个生产队通上了电话,交换机容量发展到327门,用户216个,共装话机216部。由于盲目发展,不顾质量,许多新电杆系杂木或毛竹充凑,杆线经常被风刮倒。1959年以后,又没有很好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听任所在社队和一些群众自行拆除,1964年,全县农村电话仅存杆路296公里,架空明线317对公里,交换机容量580门(实占230门),用户下降到131户,装话机177部,年仅通话10.44万张。44个公社镇有5个不通电话,9个处于半通话状态。根据以话养话的原则,邮电部门自1963年开始对所有农话用户实行纳费。
1965年,县人民委员会投资4.3万元,对14个不通或不正常通话的公社电话线路进行新架、维修和大修。1978年,全县杆路总长度为243公里,架空明线441对公里,埋设县城到仁和、汊涧到釜山、大通到平安的地下四芯塑料电缆14.4皮长公里,地下二芯塑料电缆26.1皮长公里,共装交换机1260门,装置载波机26部,话机554部,年通话27.91万张。
1979年以后,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办邮电的局面,铜城、石梁、秦栏、金集先后完成市话工程。1985年,全县农话杆路总长度达286公里,架空明线561对公里,塑料电缆52皮长公里。共装交换机42台,1850门(实占1009门);安装载波机34部。全县农话用户501户,装电话机622部,年通话51.3万张,收入23.51万元。
市内电话早期市内电话附于长话,民国26年只有6个用户。日军占据县城后,架设了由司令部(今图书馆)通向四门和汪伪政权几个机关的电话线路,共约10多部电话。民国35年天长长话管理处先后架设到县直属机关的电话20多部。民国36年底,颁发《电话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非有关军事电话一律暂停”。除县长室、县政府第三科、保安大队部、调查室、警察局、防空哨等6处外,其他机关一律停用。
民国38年1月,县城解放,市话设备已被破坏殆尽,县人民政府利用部队总机架设了4部单机。1952年5月,市话业务交邮电局接管,县直行政机关免费,各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按乙种用户收费,时有20门及10门磁石交换机各1台,实占容量23门,线路3杆公里,架空明线6.4条公里,装单机19部。9月,将原30门交换机改装为50门,初步克服了同线串音的现象,同时增添市话单机20余部。1955年以后,对市话一律按户收费。1956年,市话杆路发展到4杆公里,架空明线19.7条公里用户62个,但交换机容量仍为50门,有12个用户为同线电话。1957年1月1日,正式由长专局改为市话局,按市话局经营管理,装100门磁石交换机1台,增架空明线18对公里,将原单线改为双线;架设电缆5条公里,把11部同线电话分开。1965年,电话杆路发展到6公里,架空明线17对公里,电缆2皮长公里106条公里,交换机容量200门(实占151门),话机147部。
1966年以后,县化肥厂、供电局等单位自备小型交换机。1978年,交换机容量为400门,用户交换机50门,架空明线21对公里;电缆6.4皮长公里,488对公里,装电话机280部。
1985年,交换机发展到800门(实占687门),用户自装交换机130门。中继线5对,电话机总数发展到507部(其中用户自备40部),全县市话杆路18.5公里,尚有20部话机待装。
二、电报民国21年秋,县政府安装三管再生式收报机和哈雷(哈脱莱)式发报机各1部,配职工、工役各2人,成立了天长电台(甲级)。波长68米,电力5瓦特,射程1000公里,呼号XTC,经费由县政府支给,年约1600元。民国23年,政府不拨经费,一度停办。民国27年底,县政府携电台设备退居铜城,改波长64米,呼号OKPGUR。民国29年复改波长为68米。
民国35年9月,国民党航空委员会中央防空情报所无线电台第一总台派员到天长重架电台,作为总台的第三十四分台,附设于县调查室。10月架成,与南京“钟桐”(中统)正式通话。南京呼号为XZY,波长45米,天长台为KGC,波长60米。民国38年初,天长解放,电台设备下落不明。
1952年秋,县邮电局利用通滁县的长话线路,办理话传电报,当年发报300份,1958年装置振荡人工发报机(莫尔斯符号)1部。1973年,装置电传打字机两部(实用1部)。1975年,装置4路载波电报机1部,1978年,发报4.56万份。
1985年,全县拥有电报电路3条,其中有线电路两条,无线电路1条。3条中,天长至滁县两条,气象部门专用1条。全县有25个局、所办理电报业务,全县年办理电报6.9万份,收入11.5万元。

电报电话业务量及收入
三、传真
1982年1月,县委机要科购置文件传真机两部,4月通报成功。1983年10月,省公安厅分配县公安局文件传真机两部,年底通报成功。目前,传真机主要用于机关内部收发机要文件和紧急通知等。1985年,全县共发报80余份,收报810余份。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