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件
函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天长邮政信柜的函件业务仅为收寄明信片及平信,随后增加了单、双挂号,月收寄量百件左右。民国9年(1920)以后,随着新邮路的开辟,业务量有所上升。民国31年,淮南交通总站开始发行邮票,邮票分4种,分别用于私信及公函平信、快件、机要。民国32年春,又专门发行“稿”字邮票,供报刊通讯员投寄稿件使用。民国34年底,淮南行署邮政局在县城成立后,不仅办理解放区函件收寄,还与国统区通邮,函件日交换量多达上千封。民国37年底,军民函件一度分办。
民国38年1月,县城解放以后,迅速恢复了函件业务,收寄普通和单、双挂号信函及国内快递函件,并出售邮票,当年出口函件68569件。1952年1月,取消国内快递函件及代售印花税票业务,年函件交换量10万多件。1954年2月对县人武部、县中队军人的个人平信实行免费。1960年增加特种挂号信函业务,年出口函件上升到36.4万件。1960年以后,业务量有所下降,1964年始有回升。1966年9月到1969年5月,对毛泽东著作的收寄,一律作为挂号印刷品并免收邮费。1978年,全县进出口函件65.52万件。
1979年以后,在农村增加邮票代售点,增加信筒信箱。1980年7月1日起实行邮政编码,不久,因条件限制停止。1985年,全县经办普通、挂号业务的有30个局、所,办理特挂业务的有27处,信筒信箱58只,年函件出口量达98.5万件,其中计费93.4万件,收入8.4万元。
包件清光绪二十八年,天长邮局开办小件包裹业务,多系零星日用品,年收寄量不过百件左右。随后增加保价包裹和快寄小包业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业务中断。
民国38年6月,恢复收寄普通包裹,不久,又恢复了保价包裹和快递小包业务。规定以500克为起重计费单位,当年收寄225件。1956年上升到4676件。
1957年4月,邮件包裹起重计费单位改为100克,快递小包限重500克,并改按信函程序处理,按址投递,费率比普通包裹高50%。1959年,收寄包件8000件。1960年以后,年业务量徘徊在4000—5000件之间,包件以食品为主,日用品次之。1975年以后,因对社队工业的限制和知识青年逐步回城,包件业务有所下降。
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上高考制度恢复,在外地就读高校和中专学校的人数日益增加,工业品以及生活日用品邮寄量迅速增加,包件重量、体积的限制逐步放宽,小到几厘米、几十克,大到几立方米几十公斤均有收寄。1985年,全县有包件收寄点27个,年进、出口包件7.91万件,收入3.33万元。
机要天长邮政信柜开办不久,即接办了原归铺递负责的机要通信业务。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除交通站按正常手续、贴专用邮票办理机要业务外,各级政权还专门设有地下交通员,负责机要的送发。这些要件一般分三类:特急(快快快),有信封,以火烧三角并插鸡毛;急(快快),无信封,折成四方形;快,无信封、折成四方形。民国37年底,县邮局专配4名政治交通员,负责传送机要。
建国初期,机要通信由县委机要科经办。1954年9月,对机要通信作出新规定:分“绝密”、“机密”和“秘密”三类,“秘密”文件由邮局作为挂号信件递送,但信封不得写“秘密”字样;“绝密”和“机密”文件须经机要交通递送。
1957年4月,县邮电局专门配备机要员,接办县委机要科业务,当年全县出口机要文件1372件。1958年,执行国家机要通信业务制度,机要通信逐步走上正轨。业务量不断上升,到1965年,机要文件出口量增加到6900件。“文化大革命”期间,机要业务除一些“内查外调”材料、军内机要外,收寄文件甚少。1967年仅出口300件,此后多年徘徊在三四百件之间,进口文件却不断增加,年约2000件左右。1979年以后,邮电局配备专人和设备,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提高通信质量,业务量有所上升。1983年以后,随着县委机要科的建立,特别是传真机和密码电报的使用,机要业务趋于下降。1985年,全县出口机要文件仅257件。
汇兑汇兑业务开办于光绪二十八年,所汇款额解至六合转南京邮局。民国10年后,转由扬州德春钱庄解南京,一般都由局长直接办理,实行汇票寄送、汇款定额,汇款时需贴足与汇款额同数的专用印花汇票。由于分给天长的印花定额太少,业务量受到限制。
1949年底,恢复汇兑业务,但每月开出汇票仅数十张。1950年2月、3月和5月,汇兑资费进行了3次调整,最低普通汇费由原800元调整为1600元(旧人民币),1952年共办理汇票7802张。1953年,邮电局与银行实行业务分工:个人汇款由邮局办理,每张汇票最高限额300元(折新人民币);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汇款由银行办理。1954年7月,改变汇兑资金由邮汇金库统一调拨的方法,由邮电局向银行立户存取。为方便群众取款,又于10月实行“凭证兑付”。1958年,增加电汇业务。并规定普通汇款资费按汇额1%提取,每笔汇款最低汇费为0.10元。1965年,出口汇票1.64万张。1982年将最高限额扩大到5000元,个人汇款逐渐增多,汇额也不断升高。1985年,全县开发汇票39740张,收入为1.95万元。
二、发行
建国前,各种报刊均由私人分销处发行。民国9年,县邮局庭凤标辞去投递员之职,率先在县城办起报纸分销处,销售上海的《新闻报》、《申报》等,月发行量150份左右。民国15年印紫章也在县城办起一个分销处,分销天津的《大公报》、北京的《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等,月销售不足百份。这些报纸均在六合邮局以专门邮袋分装,由分销处委托邮差带到各处信柜或代办所交订阅人。30年代以后,随着天扬公路通车,间有扬州等地报贩前来零售。上海的报纸,本县一般在翌日下午即可看到。
1949年,天长邮局开始发行省报,年期发数不足百份,其他报纸如《人民日报》、《大公报》、《上海新闻报》、《文汇报》等仍由报贩从扬州贩来销售。1950年4月,随着《人民日报》实行邮发合一后,各种报纸逐渐由邮局正式办理发行业务,9月,全面实行预收报费制,当年发行报纸累计53999份。1953年,原由新华书店发行的杂志亦全部交邮电部门发行。同时,加强了对个体报贩的管理。1953年,累计发行报纸23.79万份,杂志0.68万份。1957年,全县订阅《人民日报》109份、《安徽日报》589份,《拂晓报》2507份。此后逐渐上升,1959年报纸累计发行量216.4万份、杂志8.7万份。
1960年以后,发行量逐年下降,1963年报纸累计发行量下降到45.51万份,杂志下降到2.08万份。1964年以后,逐年回升。1965年,报纸、杂志累计发行量增加到166.25万份。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随着多数报刊停办,加上一些报纸作为传单公开散发,发行量急剧下降。1970年以后,逐步上升,1978年报刊发行量累计346.5万份。
1979年以后,私费订阅量急剧增加。但由于纸张紧张,一度对《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大众电影》、《科学画报》等报刊限额或分配发行。1981年,限额取消,1985年,累计发行报纸857.7万份,杂志72.5万份,年收入7.5万元。在办理正式订阅的同时,县邮电局从1977年开始办理零售业务,随后专门成立零售、集邮门市部。三、邮路及投递
清光绪二十七年天长邮政信柜成立后,由六合县邮局派步递邮差1名,隔日向天长转递邮件,雨天暂停。其邮路为:六合—十里牌—黄杨树—四合墩—大井赵—郑集—十里营—天长,全程45公里。翌年,六合、天长邮局各派步递邮差1人相向步递,在六合县四合墩交接,为逐日班,风雨无阻。
民国4年,邮局开设了向北、向西的邮路,其路线为:天长—杨树—龙冈—铜城—东阳—马坝—泥沛湾—张公铺—汊涧—石梁—天长,其中东阳、马坝、泥沛湾属盱眙县,全程104公里,由两名邮差3至5日一班。
民国17年,增设一条30公里的向东经仁和集到秦栏的邮路,为隔日班,由于邮件较少,有时不能按时开班。
民国27年底,县邮政局迁铜城,开辟了由苏北某地经扬州、仁和集到铜城的白行车邮路,县内则以铜城镇为中心,循行原县西北投递邮路。民国28年,汪伪县邮政局恢复了与六合的通邮,在四合墩交接,并开通向南的投递路线。民国31年天扬客车开通,遂委托汽车载运邮件,并恢复向东邮路。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建立后,也先后开辟了地下交通线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行署迁驻天长,继续开办邮政业务。原东、西、南、北4条邮路均可通邮。县外邮路以骡马班运送,县内则仍靠步递,急件随时送发。新四军北撤以后,国民党县政府重占天长,于民国35年秋恢复邮政业务,出口邮件晴天委天扬汽车托运,雨天在大仪邮政所交换。县内邮路划分北、西、南3条:北到蒋坝,为4日班;西至郑集,为隔日班;南通金集,为隔日班。8月,根据驻军指令,在境内务重要交通路线,每15至20华里设一递步哨(站),全县共设18个。每哨设哨长1人,哨丁3至5人,随时登记传递来往公文函件。
民国36年以后,随着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区不断扩大,中共天高县委在铜城附近设立了县交通站(后改邮政局),在大通、铜城、汊涧、秦栏、金集、塔山等区设区交通站(后改区邮政局)。民国37年底,开辟了经铜城、大通、张铺、汊涧、龙口涧、半塔、来安到滁县的路线,由交通员逐日至半塔交换。
民国38年1月,县城解放,对到滁县的干线邮路进行了调整:改由天长经郑集、四合墩、竹镇、来安到滁县,在竹镇交换。各区乡每天派1人分别到县区取送邮件。同年12月,扬州至天长客车恢复通车,邮件委托车站转运,但雨天仍在大仪交换。1953年增加浦(口)淮(阴)客车委托业务,开始与南京交换邮件,与此同时,与滁县的邮件亦交车托运。1960年2月起,有专车与合肥直接交换邮件,先为隔日班,不久改为逐日班。
投递工具也不断改进。1950年,继铜城的步班邮路改为自行车班后,其他各步班也陆续改为自行车班。随着农村公共汽车的开通,委托车船邮路逐步增加。1952年,县内邮路为590公里,1959年发展到1021公里,其中委托汽车邮路25公里,自行车邮路384公里。1960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困难,县内邮路和农村投递邮路逐年下降。
1965年,县内邮路总长度为710公里,其中委托汽车邮路44公里,自行车邮路490公里。农村投递路线608公里,其中自行车244公里。
1985年,县内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发展到2311公里,其中379公里县内邮路中,委托汽车326公里,机动船13公里,自行车邮路39公里,人力车邮路1公里;1932公里的农村投递邮路,全部为自行车邮路。全县各乡镇均通有车(船)邮路。

邮政业务统计
上一篇:第一节 铺递
下一篇:第三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