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天长县化肥厂
位于县城东门。1970年筹建,由省地县三级投资348.12万元,其中省投资220万元,地区投资60万元,招收工人50名。1972年,成立县化肥会战指挥部。1974年9月,190多台主设备基本安装完毕,投入生产,次年达到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设计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完成对造气、脱硫、压缩、合成等工艺的技术改造,并添置锅炉、造气炉、高压机等设备,增设碳化煤球车间。1975年,生产化肥6182.8吨。1978年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后,产量、产值进一步提高,扭转了亏损局面。1980年投资15万元,引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TC—1偶联剂生产技术,1981年一次试车成功。1985年又引进TC—2和TC—3系列产品。1985年使用碳铵添加剂,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化肥结块问题,在全区化肥现场会上,产品经检验符合部颁标准。1985年,有职工417名,流动资金119万元,设有4个车间和车队、船队,并附有码头、煤场、立式石灰窑等设施,年产碳铵3万吨,偶联剂8.93吨,实现产值472.3万元,利税18.54万元。
二、天长县水泥厂
本县唯一生产水泥的国营企业,位于郑集乡。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县财政投资25万元,组织220名工人,分别在横山和冶山建起两座地方国营水泥厂,采选和烧制大理石,生产约200标号的标准水泥,仅能用于砌墙或铺地坪。1959年,县又投资10万元,将两厂合并迁石头塘(今郑集乡)重建,添置了2.9万瓦柴油机、小球磨机,并建成小立窑1座,依然生产低标号水泥,由于成本高,亏损大,1961年下马。
1970年,县投资30万元,定编159人,在旧厂基础上再办水泥厂,生产325标号水泥。随着球磨、烘干、空压、搅拌、搅料等机械设备的安装,产量逐步提高。1975年,超过年产5000吨的设计水平,达到7017吨,扭转了亏损局面。1976年增加到1万吨。随后又安装41.5米生料水泥磨和41.8×7.6米简易立窑。1984年继千秋牌325标号矿渣水泥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后,又增加了425标号水泥的生产。1984年,将生产能力扩建改造到3.5万吨,目前已部分投产。1985年,全厂有职工203人,流动资金40.11万元,年产水泥2.4万吨,其中425标号水泥5122吨,完成总产值155.49万元,利税55.4万元。
三、天长县第一砖瓦厂
1970年10月,在县城东门征地73亩,招收工人94名,采用江苏启东县20门轮窑图纸,以450型人工喂土旧砖机制砖,并将分别建于1955年和1963年的福利窑厂、县砖瓦社并入。1971年7月投产,当年产红砖180万块。随后又添置小砖机、手摇轮压机、皮带输送机、推土机、履带挖掘机、有轮牵引车等设备,产量不断提高。1975年两部火烧制获得成功,年产红砖1245.36万块,瓦85.18万片。1982年冬又建成24门轮窑1座,并添置了接料机、轮胎挖掘机、翻料车等设备,实现了供土机械化。凉坯场地扩大到可容250万块砖坯。1984年,红砖质量被评为全地区同行业第一名。1985年,新增IDOO型砖瓦流水线一条,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产红砖3012万块,红瓦327.41万片,创产值191.35万元,利税53.87万元。全厂有职工336人,流动资金69万元。
四、天长县第二砖瓦厂
位于县城东门。1980年,县砖瓦一厂、天长公社和群众联合集资68万多元,联合兴建带烘干设施的32门轮窑,成立县第二砖瓦厂。工程从5月动工,10月建成投产,用两部火生产,当年产砖1141.5万块,创产值50万元。1985年,红砖质量获全地区同行业评比第二名,全年生产红砖2811万块,创总产值122.3万元,利税28.82万元。有职工197人,流动资金64.06万元。
五、天长县电视元件厂
前身为1969年10月创办的秦栏镇磨具厂,1971年开始生产电视元件。1978年,试制成功电视机电子管用“八大件”,由合肥无线电二厂包销,产值由1971年的50万元上升到131.25万元。1980年7月,上升为县办大集体企业,迁到县城东门扩建,改称县电视元件厂,生产电视机偏转线圈和一体化回扫变压器,当年产值超过100万元,实现利税30万元。1983年自行设计的变压器生产流水线建成,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0万套,产值达306.4万元。1985年流动资金126.25万元,实现产值577.8万元,利税71.18万元。主要产品有40至56厘米黑白电视机用行输出变压器、偏转线圈、电源变压器等八大组件,并与合肥无线电二厂、辽宁无线电八厂、741厂等10多家电视机厂进行配套生产。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该厂1984年投资430万元,从日本引进彩色电视机回扫变压器生产流水线(FBT专用生产线),1985年12月一次试车成功。1985年创产值344万元,利税93.2万元。六、天长县肉类联合加工厂
位于县城东门,1973年筹建,年设计生产能力500吨,1976年投产,当年创产值12万余元。由于处于试产阶段,产量低,产品单调,连年亏损。1978年后,增建分割肉及综合利用车间,发展对外贸易,生产出口鲜蛋,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有职工312人,设加工、分割肉、家禽、鲜蛋、机务、冷藏动力车间及车队、船队等。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87.5万元。当年生产出口分割肉162.33吨、鲜冻猪肉4847.3吨,实现产值1773万元,利税78万元。
七、皖东化工厂
1970年,县商业局为解决服务系统家属、子女就业困难,投资4.4万元,建成日用化工厂,招收工人70余名,生产无水氯化钙。1976年,县财政投资1万元,将厂迁至徐家跳新建为县化工厂,职工发展到170多人,除无水氯化钙外,还生产粘合剂、香蕉水等七八种产品。一度试制成功酸性大红染料,被列为轻工部计划产品,但因缺乏资金,未能投产。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建成化工、电热丝、锅炉、机修等车间和辅助设施,1978年产值上升到142万元,实现利润5.7万元。1979年,该厂与安徽大学化学系合作,引进阳离子交换树脂技术,1980年7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14.2吨。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7月从省化工研究所引进敌虫菊脂生产技术,1984年建成投产,产品一度畅销,但因受国家宏观控制等因素影响,1985年被迫下马,亏损100余万元。为扭转局面,该厂当机立断,扩建千吨树脂车间,当年9月投产,年增产阳离子交换树脂80余吨。1985年有流动资金242.3万元,实现总产值356.55万元,由于敌虫菊脂的下马,仍亏损3.4万元。其主要产品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年产1000吨;大红吸附树脂,年产10吨;330聚醚,年产300吨。产品生产均由化工部安排计划。
八、天长县酒厂
位于县城东门,1955年9月,在西门建成投产。有职工11名,年产46度白酒8吨。1958年,开始生产60度白酒,1964年迁东门重建,工人发展到25名,当年生产60度白酒70.46吨。1978年以后,为改变产品单一、产量低的局面,大搞技术革新。1980年试产大曲酒和米甜酒,1981年以后又增加封缸酒、巧克力香槟和高梁曲酒以及糯米、桂花和菠萝汽酒等产品。1984年采取树脂法去混浊新工艺,生产38度低曲酒,当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该厂又投资170.6万元,扩建千吨大曲车间和低度酒车间,到年底已部分发挥效益。这一年,该厂被确定为全县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有流动资金84.74万元,产品发展到3大类、20余种,年产各类酒2000吨,创产值250.62万元,利润21.6万元,税金45.65万元。
九、天长县农机厂
在县城东门。前身是50年代个体冶铁工人组织起来的锅炉生产合作小组,时有工人8名,2207瓦柴油机、翻砂模、手摇砂轮机各1台,生产各种规格铁锅。1955年转为合作社,1957年改为新生铁工厂。1958年5月,县投资10万多元,将其迁至县城东门重建为地方国营天长县农机修配厂,当年投产,工人发展到400多人,除生产山芋切片机外,还制作轴承和小铁轨。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中列为县水电局农机修配车间,添置了车床、刨床、钻床,并装配2.2万瓦柴油机3台,承担全县农业机械的维修,附带生产水泵、拖拉机零配件以及饲料粉碎机、插秧机、柴油机等产品。1978年,开始生产汽车挂车弹簧钢板,当年生产3000套。1980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农机产品滞销,产值由1979年91万元下跌到67万元,为此,该厂找米下锅,增加折迭椅、阀门、铝酒桶、酒罐等产品。1981年,与上海工业大学协作,引进生产APSS—Z型标准噪声源技术,1982年通过省级鉴定,1983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行销24个省、市、自治区,经不断改进,性能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该厂61—1型榨油机与同类产品比,重量轻,价格低,性能稳定,供不应求。1985年又试制生产出机动三轮车,行销福建和本省各县。1985年,拥有流动资金75.28万元,总占地面积15227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3800平方米,设有钳工、铸工、金工、工装、铝制品、外修6个车间,各种设备600多台(件),生产粉碎机169台,水泵149台,噪声源50台,脱粒机20台。年产值137.24万元,实现利税16.85万元。
十、天长仪表厂
天长西北“仪表之乡”安乐乡的集体企业。前身为1975年4月建成的五金机械厂,主要生产阀门、铝线等产品。1979年开始生产铜电阻、热电偶等热工原件。经不断发展,到1985年底,共占地1243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8平方米,流动资金38.77万元。年生产热电偶9500支,各种电阻17700支,胶木件7000只,实现总产值240万元,税利32.1万元。1985年研制成功ZNW—82八路智能数字式温度巡测仪等新产品。目前,产品正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十一、天长县铜城塑料编织厂
铜城镇镇办企业,建于1972年6月。自1982年开始生产塑料编织袋以来,产值连续4年翻番。1985年实现产值208.15万元,创税利29.1万元。1985年投资95万元,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圆筒织机生产线,1986年投入正常生产后,可形成年产600万条编织袋生产能力,产值可达400万元,税利35万元。
十二、天长县灯具厂
金集乡乡办企业。原为电动车辆厂附属车间,1984年1月投资13万元单独建厂,改过去靠从外地买散件组装为独立生产系列船用、建筑灯具。1985年共有职工132人,流动资金12.8万元。拥有40吨和60吨冲床以及剪板机、点焊机、刨床等设备20多台套,年产船用灯具7669套,建筑灯具48681套,实现产值161.28万元,利润25.38万元。
十三、天长县电风扇厂
天长镇镇办集体企业。前身是队办小五金厂。1979年10月,转为电扇生产专业厂,仅有职工16名。1984年上升为大集体。现设金工、冲压、漆工和总装4个车间。1985年取得三级计量合格证书和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证书,生产的直径900毫米的“龙华脾”吊扇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海燕牌”商标经国家工商局批准注册,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和地区。为扩大生产能力,近年来增添了厂房以及车床、冲床等机械和测试检验设备,具备了年产吊扇2万台以上的系列化生产规模和设备条件。1985年流动资金25.69万元,产吊扇1.2万台,总产值达129万元,实现利润7万元。

1985年主要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上一篇:第八节 其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