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以前,本县提水依靠扒斗和人力、风力、牛力水车。1953年,国家贷放一批柴油机给群众排涝。次年,收回6台6.2万瓦不适用的机器,经维修后与新河、小三原抽水机站合并成立县抽水机站,计有机器10部15万瓦。1955年后,分别兴建新河、小河口及马汊河3处机灌站。1959年,机灌站发展到4处,装机10台62.4万瓦。1961年,省水利厅调来50多台5.9万瓦柴油机支援抗旱,县成立流动排灌队、修配组和中心管理站。1965年,全县机械排灌站发展到25处,装机66台308万瓦。机械种类和型号十分繁杂,单机功率0.33—22万瓦不等,多达16种。
60年代后,高压电输入县境,天长排灌事业经历了由机电并举到电力灌溉的发展过程,进入高峰发展时期。先后建成二峰、护桥及釜山、安乐、秦栏、十八集、铜城等机、电排灌站。1969年,全县有电力排灌站3处,装机26台248.4万瓦;1975年发展到52处,装机179台1401.2万瓦。在新建电站的同时,不断将机灌站改为电灌站。
1978年和1979年连续大旱,两年中增加的电机装机容量是前5年的总和,柴油机装机容量增加30%。1983年来,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中,机电排灌站被列为重要项目,用于农田水利配套资金758.96万元,新建电灌站76座,装机容量109台705.8万瓦,使重点机电设备和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多年灌溉死角的水电问题也得到解决。1985年,全县计有电力排灌站170处,装机462台3269.6万瓦;机械排灌站32处,装机112台630.8万瓦。
一、小河口站
建于1955年,为全县第一座排灌站。全灌区1.4万亩。1958年大旱,每台机都运转2000小时以上,及时保证了农田用水。由于工程效益好,1959年3月和次年9月,分别出席了农业部先进水利单位和红旗水利单位会议。1965年,随着三荡圩大小套治理工程完成,扩大排灌区4000余亩,机站改装煤气机,分点流动抗旱,并在农闲季节设点加工粮食以方便群众,增加收入,降低成本。70年代中期,界牌公社以大队建立电灌站,使机电站失去部分灌区,原有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废置,站房也被改作厂房,以副养站。1978年增建电灌站,次年增建工级站1处,巩固现有灌区。
二、铜城站
1959年冬兴建的二级机灌站。1971年,改建为电灌站,同时跨龙须沟建铜东二级分站。1968年、1969年大旱,在一站附近临时增装两级柴油机辅助提水。1980年在二站两侧增建低二站。1984年利用商品粮基地建设经费,增建光明三级站,由低二站供水,同时,建防洪闸,改建一级站房和出水池,更新电机,增建低二站渠系配套工程,目前可灌溉2.74万亩,并可补给安乐灌区的水源。
三、护桥总站
包括3个排灌站的结合站:
护桥站原为机械排灌站,建于1957年8月。1964—1967年改装为煤气机,1969年列为县内第二个电力排灌站,在原站北100米处重新建站,作为一级站址。1971年和1975年先后安装电机。二级站于1971年完成土建工程,1978年重新开挖一段干渠伸向跃进水库南涵,目前灌区内有干渠7条20公里,支渠9条6公里,各种桥涵配套29处,形成完整的排灌系统。灌区面积5万余亩。
上泊湖站1964年3月动工兴建,为本县使用轴流泵及压力水箱的第一个站,可灌溉1.4万亩,排涝1万亩,从而使常年积水的上泊湖免除了涝灾。1973年5月,在进水池北侧增建电动机,1983年将柴油机更新为电机。排灌区内有干渠1条4公里,支渠4条8公里,各种涵闸11座。建站以来,不仅保证了灌区的排灌,并在1979年大旱中翻水到沂湖,为杨村站提供水源。
桥湾站位于蒲东大圩,这里地势低洼,涝水集中。1979年开始兴建,单灌1.4万亩。
四、乔田总站1979年将杨村、上坝、沂湖站及乔田二级站合并成立,后又将乔田水库、金塘、青墩和坝田3站并入。灌溉面积5.7万亩。
杨村站一级站1972年建成。
乔田二级站1973年7月建成。
上坝站1959年在龙集乡李河村建沂湖站,设计4级送水到大通。一级站设高、低站各1处,开干渠10公里,1965年发挥效益。后因二、三、四级站停建,加上群众自行提水,效益逆转。1979年,在上坝村重建新站,选用提水到乔田水库、经乔田二站逐级提水的渠道线路,当年边建站边抗旱。1981年后拓宽进水渠,改建中桥,增建渠系配套,可灌溉7000余亩。
坝田三级站1983年建于乔田二站渠尾,以其出水渠与大通水库属五里墩站渠尾衔接,可保证大旱年景补充水库水源。同时在小集处设一、三级分站,因属双保灌区,运行较少。
乔田水库站原建有金塘、青墩站,既是水库内的一级站,也是上坝二级站。
五、二峰总站
包括二峰一到四级站,长兴一、二级站,高峰、岗陈水库及其电站等,构成站中有库,库中有站,可以相互调节的灌溉体系。

二峰站本县兴建最早的多级电灌站,亦是目前规模最大、扬程最高、效益最好的站。1968年8月开工,1970年,一至四级站建成,有干渠35公里,支渠28条65.43公里,各种桥涵闸配套129座,其中益民、黄庄等处已配套到支渠。个别配套到田间。全站分5级提水到70米高程,越过长江分水岭。其灌区全属县南易旱缺水的丘陵地带,南至横山脚下,北抵川桥河边,东达涧口、焦涧、官塘、官桥水库上游,灌溉面积达16.2万亩。
一级站建于县城东南,以浔河作引水渠,长1.76公里,渠道穿天扬公路,至二级站出水渠共长2.41公里。灌区面积0.2万亩;二级站设于天长乡望城岗,灌区面积可达3.85万亩,大旱年景可送水经高峰水库东干渠入库,供郑集乡提灌;三级站在关塘乡郑庄村,1969年兴建。干渠、支渠大多沿岗脊而上,两边灌溉,灌溉面积2.4万亩;四级站建于长兴乡江营村,为全县唯一的多级站。1969年建成机械排灌站,70年代中期改为电灌站,干渠8.8公里,经杨府至谕兴水库,构成长藤结瓜。同时在杨府水库内建一电力抽水灌溉站,水库缺水时,成为五级提水站,经十里长山到长牌村,灌溉面积2.5万亩。
高峰站在高峰水库内,除国营的东站和低站外,群众还集资建有土山、张桥及石头塘站和东干渠的东低站。除灌溉隐庵、郑庄等村8400亩外,并可在库水丰足时补充二峰三级站水源以减少一级提水。
岗陈站在岗陈水库内,建有东西机电结合站,可灌溉1.32万亩,为辅助站。
长兴站位于六合县金牛水库上梢,包括一、二级落井式电灌站,1974年2月兴建一级站,6月建成投运。离站1.5公里二级站,与二峰三级站干渠相连,可灌2.4万余亩,并可补充二峰四级站灌溉水源。二级站(长兴东站)水源来自汪庄水库,可灌溉1000亩。
六、秦栏站靠近江苏仪征县边缘。1966年后连年干旱,人畜饮用水困难。1970年10月,兴建排灌站,1976年5月建成一——三级电灌站。1984年,有总干渠1条2.8公里,干渠3条5.3公里,支渠5条5公里,可灌溉2.93万亩。一级站建于十字路,从秦栏河引水。1972年3月建成,可灌溉1.2万亩,干渠通过五神庙地下涵到焦涧水库南干渠,调节用水,并可翻水入库。二级站分东、西两处:西二站位于秦栏乡余桥村,1972年11月建成,次年发挥效益,灌溉面积6600亩;东二站建于官桥乡花园村,1974年11月建成,次年发挥效益,可灌溉6000亩;三级站在官桥乡赵巷村,建于1976年,除由西二站供水外,在大洼岗建有一级站以便从焦涧水库提水,由三级降为二级使用,灌区面积4300亩。
七、万寿站
建于1961年冬,1963年由社队收为国营,成为本县较早的多级提水站。包括一、二级站和马汊河3站,灌溉面积最多可达1.7万亩,排涝0.4万亩。一级站建于万寿圩内湖塘庄,通过0.9公里长进水渠及防洪涵洞引白塔河水。1965年改装为煤气机,1968年复改为柴油机。1981年改装电动机,增加配套设施,灌溉面积6500亩。近年来由于社队另外建站,有所缩小;二级站设在石家岗,1979年更为电机,灌溉面积6000亩。近因湖边分级小站的建立,灌区缩小;马汊河站在本站之东,建于1955年春,与灌区毗连,统一核算,引洋湖水源。1965年建防洪涵闸1座。1978年在进口外新圈汊河小圩,不得已又延伸水源。
八、十八集总站
十八集站包括一、二级站,建于1971年11月,1973年发挥效益。一级站设在十八集北祠堂庄,为县内第二座单位高级扬程站。渠长4公里,引白塔河水源。可灌十八集乡两个村5000亩;二级站设在周营,渠长3公里,灌溉4000余亩。1983年,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建三墩小型二级站。现有桥涵46处。1985年冬,培修应桥水库大坝,兼作干渠,设计在望墩建三级站,可灌溉4.4万亩。
红旗站1975年建于白塔河北赵庄,可排12.22平方公里来水,旁建1座电力排灌站。1984年灌溉十八集、石梁等乡10个村的2万余亩农田。
九、土龙头站
位于王桥河下游,建于1968年,曾名朝阳站、王桥站。后分土龙头和庙头两处建站。一级站灌溉2500亩;二级站设在七里岔,灌溉1.2万亩;三级临时站设在仁和雷庄水库上游。到1973年,建渠系配套建筑物16座,这一年改建为电灌站。1984年扩建三级站。可灌溉4.85万亩。
十、高庙站
建于1967年,原名四新站,直接从黎龙河引水,为本县唯一的机电结合站,水源较足。但因电源处于线路末端,往往电力不足。一级站在仙墩,灌溉2500亩,灌区原系多年不种的“九里荒”。二级站分高庙、杨楼两处,高庙站灌高庙乡1万亩;杨楼站可灌农田8000亩,多系高地。
除上述机电排灌站外,为保证岗区用水,根据本县8座中型水库蓄水位低的特点,一些乡村采取高水高灌的办法,限制自流灌区11.44万亩,而以2/3水源供应提灌。在库内建有机电排灌站49座(其中国家管理站19座),装电机63台439.6万瓦,柴油机15台68.4万瓦,自灌面积10.94万亩,主要集中在釜山、时湾、安乐、跃进4座水库。
十一、田间站渠
从50年代开始,一些社队即兴建小型机械排灌站及其渠系工程,到1967年,社队拥有柴油机达225台601.6万瓦,并自建一批小型固定排灌站及其配套设施。
7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供应的发展,购置一大批电动机,逐渐以电代机,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开挖进出水渠道。这些电动机,除少数在圩内建有固定站外,多数为活动装备,便于因地制宜,及时排灌。1984年,乡村建有小型电力排灌站123处,有电机236台计1373.6万瓦;机械排灌站31处,装机81台447.3万瓦。此外,尚有各种流动柴油机3337台3643.5万瓦。有效灌溉面积约8.2万亩,占全县同类总面积的11.6%;排涝面积9.45万亩,占全县同类总面积的64.7%:全部达到3—5年一遇的标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