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耕作机械
本县传统的耕作工具主要有犁、耙(有木齿与铁齿两种,分别用于水田和旱田)、锹、锄、秧扒、木扒(推平表土)、铁齿扒(划碎垡块)等,犁、耙以畜力牵动,余为人力操作。
1955年,引进双轮双铧犁20部、水田犁两部,分别在大通、铜城、汊涧、石梁等区示范推广。次年又分配本县双轮双铧犁1000部,其他新式农具164件,在全县推广。但因本县粘板土较多,牛力不堪,难以发挥作用。1959年,县农场购进一台捷克产热托35型拖拉机,随后一些公社也购进几台并用于机耕,当年机耕2100亩。1961年4月,在农场内建立天长县拖拉机站,计集中各式拖拉机5台12.7万瓦(172马力),配播种机、圆盘耙、拖拉机、拖拉五铧犁各1台,其他犁两台,但播种机并未发挥作用,当年仅机耕900亩。1962年以后,随着大中型拖拉机不断增加,注意机引农具的配备。1967年后,小型及手扶拖拉机进入本县。1969年,全县耕作机械总动力为38台41.9万瓦,其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25台14.9万瓦,牵引机具106件,当年全县机耕1650亩,机耙161亩。
70年代以后,农田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农村机耕道和方整化田块大量建成,耕作机械特别是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及其牵引机具出现大发展的势头,一些大队、生产队纷纷集资购置。沿湖地区还出现了机耕船。1978年,全县耕作机械总动力发展到1807台2006万瓦,其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641台1433万瓦;各种机引农具2350台,其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机引农具2118台。从1973年开始,本县出现了一些手动和机动水稻插秧机,1978年,全县共有机动插秧机31台。当年全县机耕28.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机耙15.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机播面积1700亩。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热情高涨,由于大中型拖拉机及插秧机价格高,且不便于本县现状农田的作业,故小型拖拉机及其机引农具发展尤快。1979年到1985年的6年中,全县耕作机械总动力发展到5492台16018万瓦,分别为1978年的3倍和8倍,其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发展到5254台4613万瓦,均为1978年的32倍。小型机引农具也飞跃发展,全县7400台机引农具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机引农具就占7271台,全县机耕面积发展到40.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6%。此外,县农场购置的播种机等,正处于试用阶段。
二、排灌机械
本县向以人力水车为排灌工具,东南多六人、八人水车,西北大通一带多独、双人水车。在土地集中、水源便利地区,一些地主富户还搭棚建筑固定码头,以牛车水,俗称“车棚”,贫困农家无力置车,仅靠双人桶舀。在龙集、湖滨等沿湖地区还有不少风力水车。
40年代后期,界牌乡新河村农民曾华平购回一台大隆牌2206.5瓦(3马力)柴油机,带动两部六人水车。建国后,从1952年开始,县有关部门把排灌机械列为农机发展的重点,1956年发展到30台51.8万瓦。1958年,大量制作风力水车并改进人力水车,但因风力不够,效果甚微。60年代以后,排灌机械持续发展,1962年,小型电动抽水机和农用水泵开始出现,随后连续两年大旱,水电部门专门成立机械排灌流动队,帮助抗旱,1966年,全县排灌机械总动力发展到300台890.8万瓦,其中柴油机296台874.9万瓦,除一些高岗和水源不济的地区外,风力、畜力、人力水车基本淘汰。
1970年以后,随着高压电的架通,电力排灌站逐步增加,电力排灌机械迅速发展,农村生产队购置大量排灌机械,到1978年,全县排灌机械总动力发展到3332台5384.2万瓦,其中柴油机2375台2915.8万瓦,农用水泵发展到2803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属集体的排灌机械折价交农民家庭管理和使用,农民家庭也自筹资金购置不少小型排灌机械。到1985年,全县排灌机械总动力发展到4224台7860.1万瓦,另有农用水泵4896台。
近年来,县内还发展了喷灌。喷灌主要有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移动式喷灌1978年在金集公社益民大队试用,随后逐步发展。到1982年,通过周转金形式计下拨喷灌经费14.25万元,装黄山2942瓦喷灌机38台套、金坛2942瓦喷灌机54台套、镇江8826瓦全射流喷灌机26台套、泾县8826瓦喷灌机2台套,合计120台套,分布在97个生产队,对油菜、棉花树苗及时播种、适量灌水以及调节田间小气候有明显效果。1984年喷灌发展暂停,目前设备完好的尚有80台38.3万瓦。
固定式喷灌安装在天长镇火箭蔬菜队,1980年5月建成,计投资1.5万元,安装聚氯丙稀直径110毫米的管道450米、直径63毫米的支管34条1020米。喷灌半径18米,全队110亩蔬菜面积14小时就可喷灌一遍。实行喷灌后,每个劳力(多数为妇女)可种1.5—2亩地的蔬菜。三、收获机械
1958年,县农机厂制造一些人力打稻机,但适用价值不大,未能推广。当年,县委书记戴尔珍曾从淮北引进大量唠)石,但因不适用而淘汰。
1964年,县农场购置两部机动脱粒机,1966年,又购置两台8.8万瓦的联合收割机,但不适应本县农田作业。1968年高压电输入,农村机动脱粒机迅速发展。到1978年,全县已拥有机动脱粒机2265台。
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包干到户,不少家庭因劳动力畜力不支,自置一批收获机械。1985年,全县收获机械2921台,总动力为466.3万瓦,另有机动脱粒机2588台。县农场1981年以来先后购置了联合收割机、种子精选机和打场机,但多数处于试用阶段,农村收获除脱粒主要依靠脱粒机和手扶拖拉机拖磙外,仍以人工为主。
四、运输机械
本县农村传统运输方式以肩挑人扛为主,辅以手推木制独轮车。60年代以后,木制独轮车逐步被胶轮车代替。同时,伴随着耕作机具的发展,拖拉机、拖车也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特别是小型拖车,由于体积小,适应性强,适于农村使用,发展尤快。1962年,全县仅有拖车两辆,胶轮手推车111辆。1969年拖车发展到22辆,胶轮手推车发展到1415辆。70年代中期,农村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耕道和方整田大量修成,运输机械发展更快。1974年,沿湖圩区开始购置机动运输船。到1978年,全县拖车发展到1182辆(其中小型拖车1029辆),机动船32艘、28.2万瓦,胶轮手推车1723辆,农村运粮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
1979年以后,农村运输工具朝着小型拖拉机和大型汽车两极发展。1985年,全县农用运输机械总动力发展到106台573.4万瓦,其中汽车92台558.5万瓦,机动船12艘76吨10.4万瓦,农用运输柴油机2辆3.7万瓦,另有胶轮手推(拉)车14637辆,小型拖车3663辆。运输机械除用于运输粮草外,并开始用于运输收获物、肥料和长途贩运。由于目前农田和田间道路限制,运输机械的使用作业范围受到限制。
五、植保机械
建国前,本县无植保机械可言,害虫基本依靠棍棒扑打。随着化学药物出现,50年代,推广单管打气喷雾器、鼓风喷粉器。60年代推广552丙型及工农16型圆筒和背伏式压缩喷雾器、长筒手摇喷粉器。1973年以后开始采用工农—36型机动喷雾器和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1978年共有机动喷粉(雾)机22部。1983年至1985年,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中购进机、手动喷雾器57台(套),1985年机动喷粉(雾)机发展到264台45.6万瓦,手动喷雾(粉)机发展到11928台,全县机械植保面积22万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