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越退回江南,复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两汉时期,本地为广陵、高邮两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广陵、高邮先后隶于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泗水国、广陵郡。三国时期,高邮、江都县废,本地属广陵县,仍隶广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高邮县复立,本地仍为广陵、高邮两县地,隶广陵郡。南北朝时期,境内出现侨置郡县。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于石梁侨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县。萧梁时期,沛郡、沛县废,于石梁侨置泾州,领泾城(治石梁)、东阳二郡。侯景篡梁时一度改泾州为淮州。陈废泾州并泾城、东阳二郡,仍于石梁侨置沛郡,领沛县、横山县,隶徐州。北周时期,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除属沛郡及沛县、泾州及泾城外,南北朝时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属高邮。
隋文帝开皇初,石梁郡废。隋炀帝大业年间,将石梁县改为永福县。永福县废后,其地归六合。唐武德七年(624)析地置石梁县,属方州。贞观元年(627),石梁县废,其地人六合。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开元十七年(729),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742)“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建立吴国,天长属吴国范围。
南唐升元元年(937),吴亡,天长地方属南唐,设为建武军。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割六合、天长置雄州。未几,以六合还隶扬州,以天长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南唐献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后周,天长(雄州)一带在内。
宋开宝八年(975),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至道二年(996)军废,复为县。熙宁五年(1072)后,天长隶于淮南东路扬州。建炎元年(1127)为天长军。绍兴元年(1131)降为县,绍兴十一年复升为军,次年仍为天长县,改属招信军,属淮南东路。后入金,绍定四年(1231)为南宋收复,仍属淮南东路招信军。
元设天长县。至元十四年(1277)属招信路,次年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改属淮安路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天长属临濠府泗州。
明设天长县。洪武二年(1369)属中书省直隶泗州,洪武四年属临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属中立府泅州,洪武七年属凤阳府泗州。
清设天长县。雍正二年(1724)前属凤阳府泗州,雍正三年泗州升为直隶州。泗州在顺治二年(1645)后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后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设天长县。民国元年(1912)4月废泗州,民国3年6月划天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7年8月废道,天长县直隶安徽省。民国21年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
民国27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民国29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成立,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2月,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设立天高办事处,民国33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高邮两县,民国34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民国34年11月再度分设。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改称华中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苏皖边区政府于民国35年6月29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仍称天长县。
民国36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民国37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政府,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4月炳辉县划属皖北第一区专员公署(6月改属皖北区滁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炳辉县,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次年1月5日,本县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
下一篇:第二节 县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