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戏曲曲艺
来安县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戏曲品种和曲艺品种分别为洪山戏和百曲,分载如下。
洪山戏
来安县的地方戏,脱胎于民间香火会。旧时,农民为谢神还愿、消灾降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香火会,如牛栏会、开耕会、青苗会、丰收会等,敬奉“洪山”、“五岳”神主。香火会由神司人(即傩人,又称优人、香僮)主持,以唱、念祷告神灵。演唱有内坛、外坛之分,内坛多唱神书,书目初以《袁樵摆渡》、《唐僧取经》、《魏征斩老龙》、《九郎替父》、《刘全进瓜》、《唐王游地府》(当时称之为“唐六本”)为主,后增加了《袁天罡卖卦》、《许奶奶烧香》、《秦始皇赶山塞海》、《黄氏女对金刚》、《沉香救母》、《八仙过海》、《杜康造酒》、《李老君出世》、《韩湘子上寿》等10余部;外坛多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诸如《王莽篡位》、《张四姐大闹东京》、《张祥嫁妆》、《张郎休妻》、《玉环记》等。初期一人坐唱,或数人搭班坐唱,形式呆板。后来逐步改坐为站,变静为动,并且增加了“二小”(小生、小旦)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堂会”艺人逐渐增多。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有见识的艺人开始注意在艺术上提高自己。他们大胆吸收民间小调,力求在感情上更接近群众,同时从“堂会”走上了“草台”和“搭台”。在此过程中,各有领班的不同流派的民间戏班逐渐形成。清末民初,艺人们活动区域扩大到了城市集镇,其中较有才华者因为开阔了眼界,在艺术上提高很快,同时在演出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经过长期的表演实践和吸收消化外来的养分,洪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剧目,除传统剧目外,有《借马借鞭》、《河神娶妇》、《金镯玉环记》、《陈英卖水》,《合同记》、《陈三两爬堂》、《六部审》等70多出。
洪山戏知名艺人有晚清的胡锦先(施官乡人,他曾联络全县洪山戏班社艺人在县境内外到处演唱《许奶奶烧香》,鼓动反清),继之有吕宝洲、魏金寿、蔡老三、贾成华、李安民、朱月华、胡老六等,再后来有姜有松、汤正田、吕正德、王大华、朱凤英等。
洪山戏的曲调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多种,常用曲调有10多种。这些曲调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锣鼓唱腔类,如“七字调”、“十字调”等,这是区别于扬剧的主调;扬剧的唱腔被称为“小开口”,洪山戏的唱腔被称为“大开口”,即就锣鼓唱腔而言的。二是祈祷神曲类,如“娘娘调”、“斗法调”,“宝调”、“斗宝调”、“泼水调”、“联弹”等。三是民间小调类,如《杨柳青》、《王大娘补缸》、《倒贴》等。洪山戏曲调有一个特点,即同一个曲调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可表达多种不同的感情,如《十字联弹》和《七字联弹》,均可容纳数十句唱词。艺人在演唱前有个总的设计,把握得好,轻重缓急、喜怒哀乐都可以得到充分表现。有经验的老艺人在对曲调的艺术处理上往往能达到任意驰骋的境地。
洪山戏最初的伴奏是小锣小鼓,锣鼓点子不够规范。随着表演形式的发展变化,原始的开场锣鼓(即“打闹台”)逐步变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七字锣、十字锣,并产生了富于变化的锣鼓伴奏体系。
1958年县洪山戏剧团建立后,对传统的洪山戏唱腔和伴奏进行了改革。伴奏由原来的单纯锣鼓伴奏改为民间管弦乐伴奏,后又将主调改成锣鼓与丝弦同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洪山戏的表演,学习、借鉴了京剧表演艺术,同时也保留了自身传统的表演特色。如二人歌舞时的“推衫子”(两人面对面时各自前进、后退的十字步),武戏开打中的打“四门斗子”(小快枪等对打时必须打满舞台的四角位置)等。又如,正戏演出前有例行“三出戏”的习俗,即头出戏“不开口”,如“跳娘娘”、“跳加官”、“跳财神”、“跳凤冠”等;二出戏“不动手”,即由演员手托云帚立于台前唱些歌功颂德之词;三出戏“随便走”,即在台上表演“小放牛”。
洪山戏的唱词与本县语言密切相关,许多唱词来自民间俚语和一般口语,雅俗兼备,朗朗上口。七字调和十字调由于口语化较强,吐字较重和没有过多的行腔,说、唱与锣鼓伴奏更显得浑然一体。
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洪山戏剧团被撤销,洪山戏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附:
有关洪山戏的文章和资料索引表


百曲
清朝末年发源于本县文山乡一带的地方曲种,以曲目丰富、曲调多样而得名,人称“百曲百曲百首曲,百曲百曲百段书”。
百曲形成初期,艺人们多为单人独琴走乡串邻,演唱一些以民间生活小事为题材的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唱者逐渐增至3人或5人,伴奏由一把胡琴发展到二胡、笛子、三弦、鼓板等多种乐器并用,表演形式也由刻板的坐唱演变为“该坐则坐,该站则站,能串则串,唱、白结合”。
百曲艺术虽然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成就了自身,但依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乡土气息浓郁,而且以诙谐幽默见长,故有“欢喜团子”之称。旧时,农民群众每逢操办红白喜事和寿诞等家庭大事以及举行各种宗教迷信活动,都要事先筹集好款项,由地方上头面人物请来百曲班社演唱,百曲艺人常常应接不暇。
百曲曲本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以抒情为主;有的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有的以民间习俗为题材。由于百曲是在民间歌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或十字一句;以七字为主的句式,活泼自由,口语化较强。在板式结构上,既可唱快板、中板、慢板,也可唱流水板,属板腔结构。
民国时期,本县知名的百曲艺人为文山乡的杜夕荣、杜夕山和大英乡的彭正举、贾树坤等,他们演唱的曲目有《劝戒吃鸦片》、《大烟自叹》、《十不全招亲》、《三戏白牡丹》、《虞美人》、《货郎相思》等100多支。抗日战争时期,杜夕山还创作了《延安出发》、《抵制日货》等新曲目。
50年代和60年代,文山乡文化站经常组织百曲艺人为群众演唱。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老艺人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重视对百曲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许多书目和曲调已散失无存。
舞蹈
本县民间舞蹈主要是灯舞和歌舞,其中灯舞更具地方特色。南部地区有秧歌灯、骨牌灯、船灯、双喜灯、龙灯舞、玩麒麟、河蚌舞等;北部地区有跑旱船、踩高跷、车子舞、跑驴等,总计约有40多个品种。南区灯舞道具制作细致精巧,歌唱与舞蹈并重,表演细腻委婉,歌曲曲调多为优美的民间小调;北区灯舞道具多为大块的色彩、满蓬的花朵,表演以动作为主,粗犷奔放,不受场地限制。即兴表演为南北两地区的共同特点。
建国以后,经过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出现了一些较好的灯舞作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记载如下:
秧歌灯
明朝末年发源于本县广大乡,是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琶、三弦和民间锣鼓。
秧歌灯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唱转头不算本事高。”
秧歌灯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以前均在广场演出,上场人数多则82人,少则32人,角色分为“主伞”、“鞑子”、“包头”。主伞为灯头,持串铃领舞;鞑子为男角,服饰为箭衣、马褂、圆顶卷边黑色帽,脑后垂长辫,脚穿短筒靴;包头为女角,身着彩色大衣襟褂子,脚穿彩鞋。主伞服饰与鞑子相同。其余男女表演者均手持纸扇和荸荠形彩灯。
秧歌灯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中的队形有“串花阵”、“金龙盘柱”、“二龙戏水”、“剪子交股”和“叠罗汉”等;“小场子”的节目有“姜太公钓鱼”、“小放牛”、“对花名”、“看灯”、“卖杂货”等。无论是“大场子”还是“小场子”,都具有“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边唱边舞”的特点,故秧歌灯又叫“雨夹雪”。
1957年1月,本县排演的《秧歌灯》作为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节目,获得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1959年,该节目经过加工,又参加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并赴北京为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等16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演出。
拜香凳
发源于本县汊河乡,产生于民间的祭祀活动,宗教色彩很浓。音乐节奏平稳、缓慢,旋律中透着佛音。歌词的衬词均是“阿弥陀佛”等梵语。舞蹈动作也缓慢、平稳,演员在慢步行走中边唱边变化各种队形,磕头和拜揖穿插其中。表演形式和佛教中的做道场很相似。领唱、领队的男演员称“香头”,众女称“香客”。舞蹈始终由“香头”带领,以摇动签筒为信号变换队形。
双喜灯
产生于本县农村的婚礼习俗,表现人们对新婚男女的恭贺与祝愿。
这个灯舞是女子群舞。特点是在变化各种图形时运用灯来造型,在每句唱词中,甚至在音乐过门中也有图形变化,调度频繁,表演者不断往来穿梭,使婚礼中“闹喜”的热闹场景和“门前舞弄宾客笑”的欢庆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双喜灯的曲调是《手扶栏杆调》。该曲调优美流畅,节奏徐缓,歌唱性较强。其唱词来自民间的吉庆语言,口语化较强,也便于记忆。
求雨
发源于本县半塔集一带,产生于民间遇旱求雨的祈祷活动,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表演时场面较大,队伍前列是一班民间锣鼓队和两名挑“香箩”者(各家各户皆奉香于箩内),随之是舞蹈中的雷公、闪将、风婆、雨师、土地神、四小鬼等各类人物,断后的是抬龙型的4个人。
各人按身份着戏装。表演时,雷公手持锤、钻,随着节拍敲击,铿锵之声象征雷鸣;闪将持两柄圆镜随节拍上下翻舞,闪出的白光,比作闪电;风婆握两把蒲扇随着节拍摇动,发出呼呼风声;雨师肩挑木桶,不断将手中的柳条向桶中蘸水洒向四方,表示普降甘霖雨露;土地神勾腰曲背,或举杖,或托杖,代表着一方生灵求雨;四小鬼在锣鼓点子中或起舞,或窜出场外捣观众头上的帽子。舞蹈步伐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状态,有“正字步”、“跳脚步”、“十字步”、“螃蟹步”、“擦地步”、“交叉步”,基本上是两拍一步。节奏虽然平稳、简单,但必须落地有声,粗犷有力。图形有“大串花”、“双擦肩”、“跳对子”、“双转圈”、“圆场”等。
求雨的最大特点是舞步简单易学。表演时,场外观众往往随着锣鼓节拍和演员一起舞动,场内场外群情激动,浑然一体,颇为壮观。
子母灯
发源于本县大余郢乡邢港村,由民间舞蹈双舱船灯演变而成。
民国29年(1940年),新四军二师在当地宣传抗日时,发现了这个灯舞。在罗炳辉师长的关心和二师文工团的指导下,双舱船灯经过重新设计和排练,形成了新的风格,并更名为“子母灯”。“子”代表人民的子弟兵新四军,“母”代表人民群众。
子母灯的特点是侧重于构图的变化。二师文工团的同志传授了“十样景”,即“花引路”、“拜四门斗子”、“闯暗礁”、“小过街”、“四平花”、“穿十字”、“二龙吐须”、“荷花阵”、“别篱笆”、“大团结”。整个舞蹈表现了船在水中与风浪搏斗的情景以及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取得胜利后的欢乐心情。
音乐
歌曲
本县民间歌曲多为小调、山歌、号子和秧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绝大多数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占较大比例。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本县出现了大量以新词填旧曲的民歌,这些民歌洋溢着劳动群众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热情。
选载12首民间歌曲如下:
端端调

鹅溜子

过仙桥

五更响叮噹

冒不掉

车水歌

车水七字韻

车水歌

敲锣打鼓慰劳忙

师长罗司令

鱼水歌

单人独马不能行

乐曲
本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主要是唢呐曲,广为流传的曲牌有《百鸟朝凤》、《一枝花》、《平调凡调》、《车子调》、《山绵羊》、《飞采街》、《西流经》、《大开门》、《小开门》、《凤阳歌绞八板》、《跪台》、《慢赶云撵百鸟朝凤》、《三打二板》、《惨流溪》等30多支。
《车子调》和《山绵羊》两支曲牌记载如下:
车子调

山绵羊

谣谚
长期以来,本县人民在生活、劳动和革命斗争中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歌谣和谚语,选载部分如下:
歌谣
十条手巾
一条手巾绒线挑,色纸包包送郎腰;
手巾破掉绒线在,千针万线亏姐挑。
两条手巾浪淘沙,把郎系着莫恋家;
长江后浪赶前浪,盼郎浪浪都溅花。
三条手巾三尺长,上绣荷花共牡丹;
花儿绣在手巾上,看花容易绣花难。
四条手巾亮晶晶,上绣珍珠挂半身;
小郎年轻担不起,你见珍珠如见人。
五条手巾五色绒,花红柳绿五条龙;
情郎莫在江边走,手巾沾水也成龙。
六条手巾六尺长,把郎系着二面拖;
劝郎莫在街边走,街边女子把眼睃。
七条手巾七尺长,挂在东房瓦屋梁;
东风又吹龙摆尾,南风又吹桂花香。
八条手巾绣八方,八个茶盏在当央;
八个茶盏就是姐,八个茶盅就是郎。
九条手巾绣得高,上头又绣奈何桥;
奈河桥上金龙殿,初一十五把香烧。
十条手巾绣不齐,爹娘打骂又巧奇,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郎心姐心都一般
青水塘里荷叶翻,不知红莲是白莲;
红莲白莲都是藕,郎心姐心都一般。
天上星多月不明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牛多草不清,
塘里鱼多搅浑水,大姐郎多散了心。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男女老少乐开怀;
宣传抗日革命道理,坚决反击顽固派。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诉苦大会开起来;
斗倒地主和恶霸,根据地人民笑颜开。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自力更生搞起来;
丰衣足食不忘本,发展互助如火添柴。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民兵武装建起来;
习文练武又生产,参军参战把红花戴。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打得鬼子真惨败;
顽固派不敢把头抬,根据地逐渐扩大起来。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毛主席英明巧安排;
全国各地打胜仗,胜利红旗迎风摆。
我们是新四军的儿童团
我们是新四军儿童团,双手拿起红缨枪;
站岗放哨又送信,树上挂起识字牌。
我们是新四军儿童团,罗司令经常把我们夸;
我们勇敢打鬼子,鬼子见到我们丧了胆。
我们是新四军儿童团,一边参战一边生产;
鬼子来了我上山,路边埋上地雷弹。我们是新四军儿童团,你们别把我们小看;
天天向上天天长,共产党好比亲爹娘。
小妹妹在房中
小妹妹在房中,手抱针线缝,
忽听长街上响起了哨子声。
耳听哨子吹,必定是开会,
不知开会为的啥事情。
来到了大会场,耳听村长讲,
只选我郎要上前方。
要干你就干,小妹妹来生产,
扛车挑担我也能干。
要干就干到底,小妹妹心欢喜,
我郎不要挂念家里。
耳听哨子吹,必定是站队,
武装整齐打上绑腿。
太阳下山黄,小妹妹站门旁,
东张西望看不见我的郎。
谚语
事理谚语:
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民心是杆称。
厨房无人莫乱钻,朝廷无人莫做官。
纵有千只手,难捂众人口。老大多了打翻船,兽医多了治死牛。
刀伤药虽好,手不破为高。
饱稻低头瘪稻高,满瓶不动半瓶摇。
树下难成树,人下好成人。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弯树就怕遇到直木匠。
春天孵的鸡要秋后看。
高山不是堆的,火车不是推的,学问不是吹的。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人怕老心,树怕老根。
水深河宽行大船,学多智广成大业。
明理不犯过,惧法不怕法。
养儿不读书,犹如养圈猪。
人无笑脸莫开店。
偷来钱一眨眼,赢来钱一阵烟,血汗钱万万年。
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大树林。
遇事三思总有益,让人一步不为愚。
好叫的猫逮不着老鼠。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冷菜冷饭可吃,冷言冷语伤心。
不怕难字挡道,就怕懒字沾边。
大水不到先垒坝,疾病没来先预防。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思有时。
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奸商量。
节约好比针挑土,浪费犹如水推沙。
成家之子,惜粪如金;败家之子,用金如粪。
家有千条牛,不点双灯头。
气大伤身,言多伤气,食多伤脾,忧多伤神。
气象谚语:
日落乌云长,半夜听水响。
燕子趴地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叫,必是大雨到。
田螺浮水面,风雨也不远。
鸭子潜水快,天气要变坏。
螃蟹封洞,天旱无雨日头红。
月色胭脂红,不是雨来便是风。
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朝晒得背皮焦。
月晕草头风,日晕三更雨。
星星稀,晒死鸡;星星稠,热死牛。
银河星稠,雨披汗流。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卖儿女。
朝晒霞,雨洒洒;晚烧霞,无雨下;朝霞不过三,过三十日干。
春雾暖,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初三初四月半晴。
四季东风四季下,就怕东风刮不大。
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雨前濛濛不肯落,雨濛濛后不肯停。
云朝东,一场空;云朝西,送蓑衣。
一日春雷百日雨。
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闪电西南,明日炎炎;闪电西北,雨下涟涟。
夏闪南方,晒裂沟塘,夏闪北方,水漫沟塘。
生产谚语:
二月雪,杏不结;三月雪,桃不结;四月雪,青苗损。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露。
一天一场暴,田埂都收稻。
九尽一次霜,一根麦穗两人扛。
寒霜杀虫,春霜杀苗。
春露金,夏露银,秋露有毒冬露冰。
小满栽秧正当急,芒种栽秧颗粒稀,夏至栽秧穗头短,万般宜早不宜迟。
秋分种麦嫌早,霜降种麦嫌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二月清明不抢前,三月清明不退后(指泡种)。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不怕吃饭吃得狠,只要插秧插到埂。
有钱买种,无钱买苗。
七交芝麻九交棉,三交黄豆滴溜圆。
春天耕一犁,不如冬天耕一皮。
荒年不能荒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就怕寸水。
一亩菜地十亩田。
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浅水栽,深水活,晒要晒个麻丝裂,上水上得露着脚。
黄豆田里头靠头,豇豆田里睡牯牛。
山上多栽树,等于造水库。
麦捆根,谷捆梢,芝麻捆在半中腰。
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
不栽树是荒山,栽了树是宝山。
小麦有钻山之力,就怕薄泥糊头。
桃三李四梨五年,桑树当年能还钱。
大旱不误锄田,下雨不说浇园。
干锄一遍光,湿锄一遍荒。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植树;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故 事 传 说
长期以来,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在本县广泛流传,选载8则如下:
五梅山的传说
出来安县城东门约20公里,在龙山乡境内有一座不大的山,叫五梅山。很久以前,这座小山上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两人。母亲李氏,一生勤劳,心地善良;女儿梅姑,端庄、美丽而又贤淑。
有一对相亲相爱的燕子,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便到梅姑家的二梁上筑巢安家。这是一对能听懂人间语言的神燕,李妈妈和梅姑特别喜欢它们。梅姑总是把收藏的最好的谷子拿出来请燕子吃,李妈妈每晚都要起来,端着灯照照屋梁,看有没有蛇来侵扰燕子。当然,这对燕子也很喜欢她们母女俩。每天早上梅姑下地做活,燕子都要飞到梅姑肩膀上“唧唧喳喳”地喧闹一阵,然后才飞去觅食,回来的时候,总是衔回一串串山果子。
又一个春天,母燕产卵了。过了不久,四只美丽的小燕子出世了。为了哺育好小燕子,两只老燕常常把小燕子托付给梅姑,双双外出打食。
这一天,两只老燕又要出去打食了,它们看到梅姑正在地里锄草,便飞到梅姑肩膀上欢跳起来。梅姑用手托住燕子,说道:“去吧,家里还有小宝宝,快去快回。”燕子点点头,双双飞走了。
傍晚,两只老燕子没有象往常那样按时回家,小燕子饿得叽叽叫。梅姑急得没有办法,只好一只一只地喂。天黑透了,还是不见老燕子回来,母女俩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怎么也睡不着。到了下半夜,她俩刚迷迷糊糊地睡去,梅姑忽然听见有呼唤她的声音。梅姑睁开眼睛循声望去,什么也没有,便起床出门往山上走去。走到山顶时,看到了两只老燕子,梅姑忙对它们说:“四个宝宝在家想你们啦,快跟我回去吧!”两只老燕子哭着说:“梅姑,我俩回不去了,我们上午在山林中打食的时候,忽然飞来两只老鹰,它们把我俩撕成碎片吃掉了!梅姑啊,拜托你啦,把我们的四个孩子抚养长大吧,我俩不会忘记你们的恩德的。”燕子说完后,把头点了三下就不见了。梅姑急忙喊:“燕子!燕子!”
李妈妈被梅姑的喊声叫醒了,抬身问道:“梅姑,老燕子回来了?”梅姑猛地醒来,发觉自己是在做梦。她把梦中见到的事情对母亲说了,李妈妈听了以后,泪流满面。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四只小燕子在梅姑的精心照料下长大了。快到冬天的时候,梅姑对四只燕子说:“燕宝宝,你们回到南方去吧,这里太冷了。”四只燕子流着泪跳着、叫着,怎么也不肯离去。梅姑噙着眼泪说:“燕宝宝,我也舍不得你们呀,去吧,等到明年春天,我站在门口迎接你们。”四只燕子听了这话后,围着梅姑和李妈妈低飞三圈,依依不舍地飞去了。
燕子走后,梅姑日夜思念燕子,盼望春天到来。长时间的思念使她病倒了,而且病越来越重。这天,梅姑把母亲叫到床前,吃力地说:“妈妈,我不行了。我死以后,把我埋在山头上,这样每到春天,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能看到它们了。”几天后,梅姑喊着“燕子”死去了。李妈妈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按照梅姑的心愿把她埋在了山头上。
冬去春来,李妈妈想念自己的女儿,也盼着燕子归来。一天,从南方飞来四只燕子,它们先绕着李妈妈飞了几圈,然后进屋去找梅姑,没有找着便飞到田里,在田里没找着又飞回屋里。李妈妈见此情景便对它们说:“燕子啊,你们别找了,梅姑她得了重病,没能等到春天……”四只燕子听了李妈妈这番话,一齐发狂似地冲向天空,然后猛地收拢翅膀,由着身子往下跌,结果全都栽死了。
看到四只燕子因为悲痛而自杀,李妈妈伤心极了。她回到家里做了一个精巧的小盒子,把四只燕子盛殓起来,然后把它埋在梅姑的坟旁。正当李妈妈放声痛哭的时候,梅姑突然从坟里走了出来,她穿着一身黑色衣裙,身旁还有四只小燕子。梅姑俯身扶起李妈妈说:“妈妈,不要难过,每年春天,我会回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说完,就和四只燕子一起飞了起来。当李妈妈向天空望去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五只燕子。从此,当地的人们把梅姑母女俩住过的这座小山叫做“五梅山”,把生长在五梅山上的一种能治病的中草药叫做“燕子草”。
苟滩的传说
过去,长山乡的下郢山荒人稀。
一年清明节,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这里。他除了随身行李外,还带了一条狗。
秀才到下郢时已过中午,他找到一户人家,给了几钱银子,请主人炒两样小菜,备四两老酒,饱餐了一顿。饭后他谢过主人,重新上路。秀才酒量本来有限,走到野外经风一吹,便醉得不省人事了。
这天也该出祸。就在秀才醉倒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块坟地,坟地上烧纸钱剩下的灰烬火星没灭。那时正值春旱,山头上枯草又多,火星引着了枯草,火苗乘着春风,很快蔓延起来,眼看就要烧到秀才身边。
人说狗有灵性,一点不假。蹲在秀才身边的狗见火就要烧到它的主人,急得“汪汪”乱叫。它先用嘴去扯秀才的衣服,见秀才不醒,又跑到坟地里狂叫,见坟地里没有其他人,便回到秀才身边,望着主人哗哗落泪。忽然,它急窜起来往山坂子下面的一口小池塘跑去,见池塘里还有些水,便跳进水里打一个滚,然后回到秀才身边,把身上的水抖落到秀才周围的草地上,接着又返回池塘……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把秀才的衣服打湿。
不知过了多久,秀才醒来了,他坐起来一看,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身上的衣服全湿了?为什么周围许多草都被烧掉了,而自己身边的草没有被烧?他站起身来,看见自己的狗正躺在不远处。走近一看,狗已经死了,全身湿漉漉的。秀才这时全明白了……
秀才上京赶考,中了状元。为怀念狗的救命之恩,便在当年自己醉倒、也是埋狗的地方立了一块碑。于是,当地人们便把那里叫做“狗滩”。第二年春天,在埋狗的地方长出了很多枸杞,于是人们又称“狗滩”为“苟滩”。
“狮子灯”的传说
关于来安县独山乡的“狮子灯”,自古至今流传着一个美妙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县城的东南方向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很高的山,名叫独山。山上住着一对相亲相爱的狮子。它俩相依为命,形影不离地守在独山上,保护着山上的森林、果木以及周围的庄稼和老百姓饲养的牲口。因此,虎豹狼虫不敢骚扰。当地的老百姓把这对狮子尊为护山神狮。
一天,雄狮告别雌狮到一处仙山去赴会,临行前告诫雌狮不可离开独山一步,如果遭遇到什么灾难,就向南方大吼三声,便会亮起六团火光,自能得救。雄狮去后,雌狮始终没离开独山一步,日夜为独山周围的老百姓守护森林,保护牲畜,使人们安居乐业。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雄狮始终未归。雌狮在独山上终日哀鸣不已。周围百姓非常同情,不断地有人登山给它送吃的,可是,雌狮始终不吃不喝,老百姓无法,只有烧香祷告,为雌狮祈求平安。
一次,虎豹狼虫前来骚扰,雌狮奋力搏斗,咬死了老狼,赶走了豹子,只是那些老虎凶猛异常,雌狮虽拼命搏斗,但因势孤力单,眼看有性命危险。雌狮突然想起了雄狮的嘱咐,于是向南方大吼三声,突然,在山前出现了六团火光,上下翻飞,老虎见了,吓得立刻逃走。又过了一些日子,雄狮仍然未归,可怜的雌狮失去了伴侣,终于忧郁悲伤而死。
当地老百姓念及狮子有灵,守山有功,便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模仿着狮子的样儿,扎了六只狮子灯,围绕着独山舞弄,纪念这一对狮子。民间做会时,“狮子灯”也去赶会期,但奇怪的是,每次赴会回来,总是见到有一头狮子在独山摇头摆尾地迎接。而且,当地老百姓已经注意到,出灯时分明是六只狮子灯,而回来时却是七只狮子灯。对此,谁也不愿说破,但背后却议论。有的说是雄狮回来了,有的说是雌狮显灵跟着灯队去赴会的,还有人说独山是狮子宝地。所以,每年正月十五逢独山庙会,当地群众便玩起“狮子灯”,而且每次都是六只狮子灯,从古到今,一直没改变过。
营盘井与葫芦庄
兴隆乡王集东北角半里远处有个村庄叫营盘井,村名来源于村头路旁的营盘井。这口井大旱之年也未干过,庄里人至今还吃这口井里的水。为什么这口井叫营盘井呢?
宋朝太宗年间,杨六郎领兵挂帅,平定叛乱。当时有个叫孟良的占据着万山(万山下现有个孟郢)。万山山势陡峭,四周有又高又密的钢桔刺圩子,真是蛇头不入。杨元帅多次攻占不下,于是带领兵将后退15里,到王集这块地方安营扎寨,边操练兵马,边设法智取。
要攻破山寨,必须先毁钢桔刺圩子。要毁掉刺圩子只有用火攻。用什么办法火攻呢?六郎想来想去想到一条妙计。他发动士兵在葫芦庄(今高山村境内)这地方大种葫芦,葫芦收获后,取出种籽,用泥包起来,捏到箭头上。攻万山寨时,先从山下向山上刺圩子射带葫芦籽的箭。到第二年,葫芦籽萌发、生长,葫芦藤便爬满了刺圩子,最后刺圩子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到了冬季,葫芦藤全部干枯,点火就燃。杨六郎抓住刮大风的晴好天气,发动兵将、弓箭手,在箭头上裹上棉花、蘸上油,点着火后向爬满枯葫芦藤子的刺圩子上发射。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熊熊大火烧得万山寨鬼哭狼嚎,结果将一个蛇都拱不进去的刺圩子烧为灰烬。杨元帅就这样一举攻下万山寨,收复了山大王孟良。
当年杨六郎在营地挖的水井,就是现在的营盘井;点种葫芦的地方现在叫葫芦庄。至今万山周围村庄还有用桔刺作圩子、做菜园笆的习惯。
来安“花红”
来安县的“花红”是出了名的,因为它在清朝嘉庆年间曾作为贡品,受到过仁宗皇帝的称赞。其实,花红原名叫林檎,称林檎为花红还有一段故事呢。
嘉庆年间,来安县出了个三品文官,他的名字叫吴棠,官拜东台御史。其人为官清廉,能体察民间疾苦,很受老百姓的爱戴。
这一年,吴棠的老母亲得痢疾病,请了许多名医治疗都不见效。老太太是个明事理的人,觉得自己的年事高了,如今又染上这种病,有碍儿子的公务,于是打定主意,要吴棠送她回来安老家。吴棠当然也知道老母的心事,虽然嘴里劝着留在京城治疗,但最后还是把老母送回了老家。
吴棠送母亲回到老家以后,吴棠的儿子吴球遵照父亲的嘱咐,找了个名叫“花红”的姑娘来服侍祖母。可是,老太太却很怪,一不准请郎中来治病,二不准去买药,三哩,自己也不吃饭,整日卧床不起,说是就等着那么一天了。花红姑娘人好心细,变着法子哄老太太,没天没夜地守候在老人家的床前,吃了不少辛苦。后来老人家被感动了,不再拒绝吃东西。
转眼到了七月,正是林檎上市的时候。花红姑娘配不配地买了一些回来,想给老太太尝尝。老太太见果子红里透亮,滴溜滚圆,很是好看,情不自禁地吃了两三个。谁知果子下肚后,觉得浑身舒畅,便问道:“花红姑娘,这果子是从哪里弄来的?”花红说:“是从集上买的,如果老太太觉着有味,不妨……”“好,我再吃两个”。老太大说着又吃了几个,边吃还边说着:“好吃,好吃!”花红姑娘见此情景便返回到集市上,拣那些个大皮红的,秤了几斤回来,侍奉老太太。
没想到吴老太太接连吃了几天林檎后,痢疾居然全好了,全家人的高兴劲简直没法形容。老太太忙叫孙子吴球到京城给吴棠送信,以免他在外地牵肠挂肚的。
吴球从来安买了几斤上等的林檎带到京城,见到父亲后,把前后经过说了一遍,特别讲了花红姑娘的功劳。吴棠听了激动地连呼:“花红姑娘!花红姑娘!”
第二天,吴棠早朝时将儿子带来的林檎献给仁宗皇帝,并讲述了花红姑娘服侍老母的经过。仁宗皇帝接果子在手把赏品味后连声说道:“啊,花红姑娘,此乃花红,来安花红也!”
从此,“花红”成了林檎的又一个名字。
杨二郎担山
杨二郎在没有成为上界之神以前,颇有些侠义之气。他性格豪放,好打抱不平,遇到事情敢做敢当。可是他和玉皇大帝攀上亲戚、当上神仙以后,就不象以前那么侠义了。我今天说的这个故事,是二郎当上神仙以前的事。
杨二郎是个四方游神,他对大地上西方山多、东方山少的现象很不满,认为造物主造地不公正,决心用双肩将西方的大山担一些到东方来,使大地到处都山环水绕,更加秀美。但是,二郎的这一行动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意志,玉皇大帝命令天兵天将捉拿杨二郎。
这一天,二郎正担着两座山在空中疾行,被上天的值日神发现了,于是天兵天将追击杨二郎不止。杨二郎是个很有本事的游神,根本不把天兵天将放在眼里。他毫不惊慌地一边担山疾走,一边大声斥骂天兵天将是玉帝的帮凶。
当时正值夏日的正午,二郎大汗淋漓、如焦似灼,口渴难耐。当他行至屯仓河上空的时候,看到身下银光闪闪的河水,更觉得喉咙冒烟。于是,他顾不得身后有追兵,从空中翩然飘落,将两座山搁在屯仓河两岸.然后俯下身子,在屯仓河中痛饮起来。当他喝足以后,抹抹嘴准备继续担山的时候,天兵天将追到了他的面前。二郎来不及担起山,急速向东方遁去。
二郎本来是要把那两座山担到东海边上去的,可是由于天兵天将的阻挠,把两座山丢在了屯仓河两岸。现在舜山乡东北部屯仓水库两岸的石鼓山和尖山,就是当年杨二郎所担的山。
媳妇当家
从前,有个财主娶了一房媳妇。这媳妇品貌超群,贤惠无比,且又博学多才,很得邻里夸赞。可是不知为什么,她自过门后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话,包括和她同床共枕的丈夫。因此,全家人对她极为不满。老财主还逼迫儿子将媳妇休掉。小夫妻俩虽然从未说过话,可是感情却相当好。但迫于父命,儿子最终写了休书,可怜的媳妇看了后泪流满面。
儿子怀揣休书,赶着马车,送妻子回娘家,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媳妇突然叹了一口气,把赶车的丈夫吓了一跳。媳妇叹气后慢条斯理地说道:“识人岂可凭言语,全仗真才表寸心。”咦!怪了,哑巴开口讲话了!做丈夫的高兴得不得了,立即掉转马车回了家。
老财主见小夫妻俩去而复归,十分生气。儿子忙说:“爹啊,你儿媳不是哑巴,在半路上开口讲话了!”“有这种奇事?我来问你,你进我的门已经一年,为什么不讲活?”媳妇答道:“公爹今后要我讲话也不难,只是要依媳妇一件事。”“依你哪一件事?”“必须让我当家!”
让媳妇当家,这在古时候是不可能的事,是大逆不道的。老财主私下想:我这哄哄叫的一个大家,事多如山,事细如牛毛,媳妇当家,如果砸了锅,生活受累不说,我这老脸往哪搁?如果不给她当家作主,她成年累月不开口讲话,我这有名望的门庭又成何体统?这件让媳妇当家的事,老财主始终下不了决心。
过了几天,老财主问媳妇:“你当这个家可不是小事,牙齿敲敲一大盆,可不是儿戏!不知你这个家要当多长时间?”“一年。”老财主转念一想:莫说一年,就是三年草籽不收,也饿不着我家。“好,给你当一年家试试看!”于是,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当面交待了权限和职责,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将大串的钥匙交给儿媳妇。在古时候,这算是一件天大的事!众人背后议论姑且不说,她的丈夫都捏着一把汗,不知如何是好。
媳妇正式当家的时间是清明刚过,小麦刚起“三节”。媳妇每晚观察天象,后来命长工短役统统打“草棚子”,两个月干的都是这件活,家里的“草棚子”堆得大一垛,小一垛,人们心中纳闷而又不敢说。小麦杏黄色时顶多也只有七成熟,媳妇操起镰刀带头下地割麦,其他人二话没说便都下了田。老财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手的粮食就这样被糟塌完了,当初真不该让媳妇当家。可是,话在之前说过,他不便干涉。
小麦全部收完晒干后,媳妇又命人将麦头朝里,麦根朝外堆将起来,上面用“草栅子”盖了三四层,剩下来的“草栅子”,又将大小屋顶盖了三四层。谁也猜不透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些事情全部办完后,没过两天,突然降了一场大冰雹,这场灾难所带来的后果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媳妇这一手真绝,惊动了四邻八舍。许多农户懊悔当初没有听媳妇的话,吃了大亏。而那老财主的心里,却别有一番滋味。
午收刚结束,媳妇似乎听到了什么消息,于是她上街赶集到处察听。回家以后,命所有地里都种上小谷子。谷子成苗以后,不许用锄子锄杂草,只能用手拔。而且下田锄草一律不准戴帽子遮荫。一季庄稼锄下来,男男女女都晒成“黑乌头”了。众人虽然知道其中必有奥妙,但怎么也猜不透媳妇的心思。小谷子成熟收上来以后,全部兑在泥里,托成土坯,土坯堆在一起象个小山头。
这年下半年,隋炀帝下杨州看琼花。这个隋炀帝真是昏庸到家了,命人开了河,用谷子拌上香油铺在河底,坐旱船到杨州,还挑选500名很漂亮的童男童女拉纤。圣旨下来后,全国的谷子都征完了,种籽一粒也没剩。到了第二年开始种谷子的时候,媳妇令全家动手,将土坯放在水里泡,然后淘漂,谷子便剔出来了,1斗谷子要卖3斗的价钱。而那500名童男童女,在老财主家却没选上一个,因为他家的人都晒得黑不溜秋的了,隋炀帝不要。
媳妇当家到期了,她将钥匙给了公爹,从此再也不当家了。
鹅的传说
人们饲养的鹅,本来并不叫鹅。叫什么呢?这个谜儿别忙交底,先来讲个有趣的传说。
很早以前的一个清晨,有个渔夫在大雾迷漫的湖上捕鱼,无意之中捕捉了一只野物。这野物细长的脖颈扁嘴巴,头顶上长个红疙瘩,浑圆的身子白羽毛,矮脚短趾不分丫。论其长相,倒也惹人喜爱。只是野性很大,套在网里还不甘就擒,忽儿向天上腾飞,忽儿往水底潜游。直到拖上岸来,还扑打着翅膀拼命挣扎,大张着扁嘴想咬人。渔夫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将它捺入背篓,背到街上去卖。
“咦,不知道这个野物叫什么名字,我如何上街叫卖呢?”渔夫边走边想。忽听背篓里面“我哟,我哟”地叫,渔夫高兴了,你在自报家门呀,那就管你叫“我”吧!于是,渔夫便在街上南头走到北头、北头走到南头反复叫卖:
“卖我啰!哪个买我的?快来买我啊!”
人们听他如此叫卖,起初感到诧异,以为这个手提渔网肩挎鱼篓的人犯神经病呢!继而便有好事者问他:
“喂!你是卖什么的?”
“卖我!”
“卖你?买你回家干嘛?”
“不,不是卖我。是、就是卖我——”渔夫一时解说不清,连忙指指鱼篓补充道,“要卖的我在这里呢!”
“哦,我在鱼篓里面,快放下来让我看看我是什么东西!”
渔夫放下背篓,打开篓盖儿让众人围观。只见篓中之我:细长的脖颈扁嘴巴,头顶上长个红疙瘩,浑圆的身子白羽毛,矮脚短趾不分丫。“啊,这就是我呀!我就是这个样子!”围观者异口同声地说道。
这当儿有个好事者伸手去篓中摸我,不想我的野性发作起来,用那锋利如锯齿般的扁嘴紧紧地咬住那人手指不放,那人忍着疼痛挣脱开来,手指已是鲜血淋漓了,于是跟渔夫吵闹起来:
“你看你看,我把我咬成这个样子,你得给我医治伤口!”
“这能怪我吗?我让你来看我,没叫你来摸我呀。你来摸我,我不咬你吗?”
“你这人怎地不讲道理?我不知道我会咬我呀!你若不来卖我,我能被我咬吗?走,我跟你到衙门讲理去!”
说来也巧,正当他们拉拉扯扯争吵不休的时候,县官老爷路过此地,二人便喊冤告状。
县官老爷问:“你们两个都是干什么的?”
二人几乎同时回答:“我是来卖我的。”“我是来买我的”。
“什么卖我、买我?”县官老爷莫名其妙,“难道我也能让你们随便买卖的吗?”
“老爷有所不知,听我从头细说。”二人开始异口同声,旋即形成一对一句:
“我是来卖我的。”
“我是来买我的。”
“我让他来看我,他就伸手摸我。”
“我还没摸到我,我就咬到了我。”
“什么乱七八糟的!”县官老爷大发雷霆:“口口声声不离我、我,你们卖我、买我的时候,我在哪里……?”
二人又一齐指着鱼篓告诉县官:“我在这里呀!”
县官老爷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拨开人群,朝那鱼篓观看。只见篓中之我:细长的脖颈扁嘴巴,头顶上长个红疙瘩,浑圆的身子白羽毛,矮脚短趾不分丫。县官看后禁不住心头火起,大声喝道:
“胡说!这哪里是我?我就是这个鸟样?”
从此以后,人们再不管那野物叫“我”。因为“我”象“鸟”样,就把“我”、“鸟”二字并在一起叫“鹅”了。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